18《牛和鹅》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8《牛和鹅》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8 23:2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上《牛和鹅》说课稿
【文本解读】
《牛和鹅》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感情。
纵向来看,孩子们在四上第二单元已经接触了“批注”,出示第二单元单元篇章页。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和《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两篇课文中也有呈现批注,孩子们知道提出问题也是做批注的一种方式。
横向来看,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牛和鹅》指向多角度做批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指向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陀螺》指向于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三篇课文对于做批注的要求是螺旋式上升,层层深入的。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四年级,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能运用一些阅读的技能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学生对自读、自悟、勾画、批注、交流、评价、提问等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积淀。也已初步学会用圈、划的简易方式进行批注,但是对批注的认识不深,而且也不懂深入批注的具体方法。因此,在教学本文时,要在品读语言中渗透批注的角度与方法,以达到批注旨在帮助阅读这一最终目标。
【教学目标】
针对单元阅读要素和课文内容,我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学会本课“鹅"摸"甚”“跪”等14个生字以及“谓…板”等8个二类字,理解“扳牛角.插生背"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批注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能结合批注体会人物心情。
3.仿照例子尝试给课文做批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批注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能结合批注体会人物心情。教学难点为仿照例子尝试给课文做批注。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将侧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他们情感的价值。同时注意个人以及小组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着抓住有关语句写批注,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又注重了人文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我们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展开来说明。本课时将分四个板块进行教学)
板块一:温故知新,走近批注
生自由默读课文,提问: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生发现文章的边上有批注。)追问:那这样的批注我们以前接触过吗?孩子回忆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和《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两篇课文也出现过。
那什么是批注呢?学生会回答圈圈画画就是批注的一种。相机总结: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可以标画出相应的词句,也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批语。(插入书91页语文园地第2段图)
3.分类学习三组生字词
第一组:
甚至 跪下 昏乱 握住 摔倒 掐住 弄脱了 凭这点 无所谓
第二组:
吁理哩哩 啪嗒啪嗒
第三组:
拍牛背 摸肚子 触屁服 据牛背
4.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读完后,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 1.讲了“我”不相信大家对牛和鹅的看法。( ) 2.写了“我”不怕牛,却很怕鹅。( ) 3.主要写了“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状态。( ) 4.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他的话让我改变了对牛和鹅的看法和态度。( )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直接揭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学生原有的圈圈画画的批注方式进行唤醒、勾连,使之能够自觉地与新知进行相互转化,快速进入当下的教学。本环节分类出示三组词语让学生认读,第一组为课文要求掌握的重点词语,第二组为本课描写较为精彩的象声词,第三组是不同的动作词。通过分类词语学习,扫清了字词障碍,为后面的朗读打下基础。课文较长,学习单的设计力求做到“长文短教”,让学生能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板块二:通读全文,发现批注的角度
1.课文中一共有几处批注?
2.(出示第一段的批注)学生一起读。
这个批注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个人对课文里的这句话有疑问,说明他不大相信这个说法。
总结:是呀,将疑问写下来就是一种批注(板书:有疑问)
3.快速默读课文,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标注一个小小的问号。
4.交流:读完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疑问。
5.让学生关注课文中其余4处批注,并对照课文内容想一想:批注批注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
相机总结:可以在写得好的地方批注,在疑问处批注,在有启发处批注,在有感受的地方批注。
(插入园地91页交流平台第一段)
【设计意图:在本单元需要学习掌握的批注方法里,就自己阅读后的疑问进行批注的方式是最简单也最可操作的。模仿本文的第一处批注,让学生带着疑问重读课文,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批注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通篇整合学习批注处,能让学生多角度了解批注的用法。】
板块三:抓“写得好”的地方进行批注
学习活动一:学习5-7自然段
划一划。横线划出写“我们”的句子,波浪线划出写“鹅”的句子。
填一填,“我们”和鹅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对照鱼骨图填一填。(作业本P64)
在填写之前,让学生先观察鱼骨图,谈谈发现了什么?在发现了上面填写我们,下面填写关于鹅这样的规律后再让学生填写。
3.交流表格内容。
4.聚焦“引鹅上岸”片段,思考其他人看见鹅的表现是?
5.在学生交流后,引出老师自己读完这段后的感受。出示批注
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几个具体的动词,就把 “我们”对鹅的恐惧写出来了。
指名学生读一读老师做的批注,思考批注包括哪些容?相机板书:写法+感受
6.聚焦写法:找一找,这句话作者用了哪几个动词?交流中引发学生深入学习:
(1)思考:“不说话”是怎样的动作?当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请学生带着这种恐惧读一读这句话。
(2)通过演一演,感受作者是如何贴着墙、悄悄地走。从而体会对鹅的“怕”。
(3)指导朗读:再让学生一起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这句话。
最后总结:文章中总有一些地方表达独具匠心,例如连续几个生动具体动词的使用。阅读时,抓住这些写得好的地方读出感受,就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更深入地思考。(板书:写得好)
【设计意图:本课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批注体会人物的心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聚焦直接描写“我”怕鹅的句子,并形成初读的阅读感受。接着,出示老师写的批注,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心情的体会,还能帮助其发现批注的规律】
板块四:学法迁移,尝试自主批注
1.第 6 自然段描写了“我”被鹅袭击时慌乱的场景,也同样写得非常精彩。指名读一读这一段旁边的批注。
出示:
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
2.
学习活动三:小组合作 一找:按照批注提示,分别找到这三个画面 二读:挑选最感兴趣的画面读一读 三说:抓住句中描写生动的词语或细节,相互说说阅读感受 四记:组内记录批注,准备在全班交流。 (有感受和想法的地方用横线划出句子,三角形△标注关键词,我从什么、什么词感受到了……)
完成学习活动后,请孩子们根据提示,完成自评卡,做到一项,就在对应的括号里画★。)
3.点评,紧扣句中的两个语言点进行引导教学。
(1)连用两个象声词“嘎嘎”。
两个“嘎嘎”表达的意思一样吗?从这两个“嘎嘎”中,你感受到什么?(“嘎嘎”写出了老公鹅越来越凶猛,危险在升级。)
(2)写鹅与“我”的画面:声音、动作交互描写,有声有色,让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老公鹅?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我?
4.根据分析,再结合组内的批注,一起修改完善。
5.实物投影仪展示交流调整后的批注。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内化第 5 自然段的学法,我们依旧从文中的批注入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初读并记录下初步的阅读感受,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发现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最后修改完善批注。整个过程由“放”到“扶”再到“放”,引导学生在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就犹如引导学生爬阶梯一样将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迁移、内化和应用。由此看来,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帮助他们花时间加工正在阅读的东西,是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途径。】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我”是怎样从“怕”鹅到“不怕”鹅的呢?在“怕”与“不怕”的转换中,童年的“我”又明白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批注进行学习。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设置了一个小小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抓住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和对自己有启示的地方进行批注,进行了铺垫。
板块五:作业布置
课文后面有个“阅读链接”,请你尝试从这节课学的“有疑问”“写得好”这两个角度去做批注,下节课交流。
再来看这是本课的板书设计,我们主要以关键词、提纲式呈现,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牛和鹅
有疑问处
批注: 写得好 (写法+感受)
有启发处
有感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