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二、教学目标: (一)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二)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三)快乐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合作探究的精神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二)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四、教学情景设计: 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一)课前复习 1自主梳理 (1)初中平面几何学过的对称图形分为_____对称图形和_______对称图形。 (2)列举生活中体现图形的对称美的例子。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别关于轴、轴或原点对称的点,其坐标各具有什么特征呢? 引导学生回顾旧的知识,为讲授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中的例子也很多很好举,目的就是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也考虑到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为本节课开一个好的头。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注意发掘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和表扬。2.方法提炼: 一般地,设点为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则 (1)点关于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2)点关于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3)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对称点的坐标规律(二)新课讲授 1.小组活动 让学生观察(课本33页)的两个函数图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相应的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沟通意识和社会意识。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以四人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请最快的小组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后续的补充,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结果,及时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2.定义归纳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具有上述特征的函数? 让学生自己归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的参与性,还能加强对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试着自己归纳出偶函数的定义,鼓励学生大胆的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偶函数中的注意事项3.定义解读 (1)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偶函数定义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2)让学生思考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3)让学生思考 ]是不是偶函数?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在阅读中去思考,在阅读中去总结。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偶函数的定义和图像。通过问答式提问学生,并适时的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4.方法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偶函数的方法步骤:及时概括解题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锻炼自信大方的品质让学生试着自己归纳出判断偶函数的方法步骤,鼓励学生大胆的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偶函数的注意事项,并将偶函数的性质和判断偶函数的方法步骤板书在黑板上。5.触类旁通 类比偶函数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观察(课本34页)的两个函数图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相应的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3)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具有上述特征的函数? (4)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奇函数定义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5)让学生思考奇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6)让学生思考 ]是不是奇函数? (7)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奇函数的方法步骤:让学生借鉴偶函数的推导过程,去类比推导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四人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请最快的小组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后续的补充,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得出结果。并将奇函数的性质和判断偶函数的方法步骤板书在黑板上。(三)例题讲解 课本35页例题5加深对方法的理解,老师完整的书写解题过程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解题的规范写法老师分析解题过程,并注意书完整的解题过程。(四)例后小结善于归纳,强化方法,加深对方法的理解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总结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五)课堂练习P36 、2学以致用,强化方法步骤,巩固解题思维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集体讲评。 (六)课堂小结回顾思考,强化记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还算比较少,就是让学生理解满足何种条件的函数是奇偶函数。然后,懂得如何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正确的想法要及时表扬,对于不对的想法,不但要及时纠正和引导,更应该鼓励。本节课应从以往的单一式问答教学方式转化为多角度多方位的讲授。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总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