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东汉的兴衰
1.(2022·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公元25年,( )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王莽
2.(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毛泽东曾说:“人常说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A.文景之治 B.楚汉之争 C.光武中兴 D.大一统
3.(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刘秀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其原因不包括( )
A.释放奴婢 B.合并郡县 C.兴办太学 D.惩处贪官
5.(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东汉中期以后,多数皇帝年幼即位,政治上交替专权的是( )
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将军 C.将军和宦官 D.将军和地方官
6.(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
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7.(2022·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东汉亡于公元220年,汉朝存在的历史时期是
A.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
B.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
C.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
D.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
8.(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这些措施不包括( )
A.减轻农民负担 B.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C.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D.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9.(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史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的含义是( )
A.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B.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
C.下达了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法令
D.提倡节约和惩办了贪官污吏
10.(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公元9年、王莽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西汉存在了( )
A.192年 B.193年 C.210年 D.211年
11.(2022·河北邢台·七年级期末)据《后汉书》记载: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材料反映的东汉政治统治的特点是
A.外戚专权 B.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C.丞相权力膨胀 D.地方势力强大
12.(2022·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
A.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3.(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历史漫画能简明地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如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豪强势力膨胀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春秋战国纷争不断 D.王国与中央抗衡
14.(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A.外戚宦官专权 B.道教开始兴起
C.王莽夺权改制 D.黄巾起义爆发
15.(2022·河北·威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期末)东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首童谣反映的是当时
A.政治腐败,官场黑暗 B.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C.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D.农民起义,推翻东汉
16.(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17.(2022·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8.(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写道:“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
A.外族入侵 B.农民起义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政
19.(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官逼民反,中国历史上因为剥削和压迫而引发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黄巾起义也在其中。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黄巾起义相同点的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C.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20.(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下列有关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③最终被残酷镇压了
④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22.(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23.(2022·河北·威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西汉后期,政治腐败,赋税沉重,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夺取政权,速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称帝后推行的改制,引起社会严重动荡,爆发农民起义,推翻新朝。
材料三:光武帝或立东汉后,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秦和西汉灭亡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的经验对我国现在的社会建设有什么启示。
24.(2022·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末)材料一: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他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材料三:西汉初期与东汉初期的统治措施
时期 西汉初期 东汉初期
具体措施 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节俭治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1)材料一中桀的统治是被谁推翻的?
(2)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个君主?是哪个朝代的?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两位君主的统治被推翻的共同原因。
(4)根据材料三的表格,概括西汉初期与东汉初期统治措施的相同点。
(5)综上所述,从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统治时期期,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选项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文帝、景帝时期,A排除;楚汉之争、大一统,与题干内容不符,BD排除。故此题选C。
3.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4.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ABD都是“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兴办太学是汉武帝的措施,故C符合题意。故选C。
准确识记“光武中兴”的出现原因,即可解答此题。
5.A
【解析】
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崇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6.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B符合题意;皇帝幼龄即位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黄巾军大起义、地方军阀割据都发生在东汉末期,与题干中的“东汉中后期”时间不符,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7.B
【解析】
依据公元纪年法的规则可知,公元前202年即公元前3世纪,公元220年即公元3世纪。故选B。
8.D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D项符合题意;光武帝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此外,光武帝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的含义是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A项正确;“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下达了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法令”“提倡节约和惩办了贪官污吏”都是汉光武帝所采取的统治措施,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算公元前后的年份,把两个年份数字相加,再减去一,因为没有公元0年。故202+9-1=210,C项正确;由此可知,西汉存在了210年,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A项正确;母后主政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12.D
【解析】
根据“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D项正确;东汉后期的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不是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也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排除A和B项;材料中说明的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不是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解析】
图片反映宦官、皇帝和太后、外戚争夺权力,反映的是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B项正确;图片没有涉及豪强势力膨胀、王国与中央抗衡,排除AD项;图片反映的是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排除C项。故选B项。
14.A
【解析】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大。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无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故A项正确;东汉末年,道教产生,主张修炼丹药,长生不死,排除B项;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排除C项;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了黄巾起义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解析】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一谚语意思是指东汉直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权奸胡广等反封侯爵。指正直无私的人下场悲惨,邪曲之徒却享尽富贵。说明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A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童谣不能反映社会动荡、诸侯强大、以及推翻东汉,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C
【解析】
根据材料“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7.D
【解析】
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18.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它反映的是东汉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母后”和外戚有血缘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外族、农民、宦官均不合题意,故ABC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D。
19.C
【解析】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黄巾起义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社会矛盾尖锐而爆发,属于相同点,故A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黄巾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王朝的统治,属于相同点,故B不符合题意。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具有突发性,东汉黄巾起义则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准备,故C符合题意。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黄巾起义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而失败,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指陈胜吴广起义;②项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经过十多年的社会底层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黄巾起义爆发,故②符合题意;③项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故③符合题意;④项说法错误,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1.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由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2.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所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D,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
23.(1)共同原因:赋税沉重;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2)原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启示: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惩治腐败等。
【解析】
(1)
依据材料“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西汉后期,政治腐败,赋税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可知,秦和西汉灭亡的共同原因是赋税沉重;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是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秦汉灭亡以及光武中兴的原因,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惩治腐败等。
24.(1)汤
(2)纣;商朝;
(3)他们的统治残暴无道。
(4)在农业上:都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在刑罚上减轻或废除严刑峻法。
(5)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要符合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起兵讨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
根据材料“炮烙之法”,“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商纣王,是商朝的国王。“炮烙之法”是商纣王在位时,为了镇压反抗者所设置的一种残酷的刑罚名称,《史记·殷本纪》记载:"(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
(3)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首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他们的统治残暴无道,最终被推翻。
(4)
根据材料“减轻赋税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节俭治国”,“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可归纳得出相同点是在农业上都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在刑罚上减轻或废除严刑峻法。
(5)
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想要长治久安,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要符合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