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原始农耕生活
1.(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黄河与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早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大汶口人
2.(2022·河南·郑州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礼玉、黑陶”等特征。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红山遗址 D.大汶口遗址
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 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4.(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人类遗址时,出示了下面文物图片。此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请根据“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等信息,判断这是描述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这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战略地位重要
C.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生产
D.生活用水方便
7.(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文物或遗址可以印证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生活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 )
A.黄河中游 B.长江中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
9.(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10.(2022·河南开封·七年级期末)文物、遗址、遗迹是研究古人类活动的重要证据。下列资料可用于研究
A.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B.河姆渡人的农业
C.半坡人的生产生活 D.炎黄部落的农业
11.(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据考古发现,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A.种植水稻
B.种植粟
C.建造干栏式房屋
D.使用青铜器
12.(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历史古迹和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早期原始人类居住在野外的洞穴里,后来学会建造房屋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14.(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在远古时代,我国境内就有人类居住。支持这一论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
A.神话“女娲造人” B.半坡考古实物
C.电影《大禹治水》 D.小说《封神榜》
15.(2022·河南开封·七年级期末)“周围一带系沼泽地,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从材料可以推断出所反映的原始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居民
16.(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原始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7.(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18.(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
A.木器
B.彩色陶器
C.石器
D.炭化稻谷
19.(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图片是了解史前时期原始人类遗迹的出土文物,它们均属于
A.文献史料 B.远古神话 C.考古发现 D.想象推断
20.(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属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特点是( )
A.已学会种植农作物 B.建造干栏式房屋
C.广泛使用打制石器 D.使用木结构水井
21.(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
①城市的出现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磨制石器 ⑤农作物种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22.(2022·河南·朱口一中七年级期末)某麻博物馆的常规展览中有骨耜、稻谷遗存、复原的干栏式房屋等展品。这座博物馆可能是
A.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B.西安半坡博物馆
C.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D.元谋人博物馆
23.(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1973年在长江流域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址、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4.(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25.(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
①农作物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部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④陶器的出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我们能了解到河姆渡人( )
①会制作陶器 ②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
③会饲养家畜 ④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7.(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某同学在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时,看见“干栏式”建筑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这说明河姆渡人
A.是最早的人类 B.过着群居生活 C.进入农耕时代 D.生活丰富多彩
28.(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人类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人口增长并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29.(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以下能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0.(2022·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地理条件不同 B.饮食习惯不同
C.劳动技术不同 D.劳动工具不同
31.(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七八千年前的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不是当时该地居民做法的是( )
A.建造干栏式房屋 B.修建木结构水井
C.住在洞穴中 D.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
32.(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我国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民以食为天”,我们应该节约、珍惜粮食。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粟 C.粟和小麦 D.小麦和水稻
33.(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期末)下图中的一组文物共同反映了
A.各地彩陶形状图案一样 B.彩陶文明技艺高超
C.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D.中华文明单一而非多样
34.(2022·河南·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2019年,北京平谷上宅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器、磨制石器和半地穴式房屋遗存,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5.(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如下表所示是小明在历史课堂上记录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笔记中的“××居民”指的是( )
××居民的生活 时间:距今约6000年 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种植作物:粟 饲养家畜:猪、狗等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6.(202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以上材料证明( )
A.距今约5000年前华夏文明出现
B.河姆渡人处在旧石器时代
C.半坡人会制造精美的陶器
D.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流域
37.(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38.(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B.表明个体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C.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D.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39.(2022·河南·二七区十四中七年级期末)以下选项中对下图所示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A.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B.会挖掘木结构水井
C.居住在黄河流域,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D.墓葬随葬品差异较大,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40.(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观察材料一,概括中国原始农耕遗址的分布特点。这一时期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房屋建筑风格有何不同 决定其不同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 并概括其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今天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B项符合题意。A项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D项大汶口人生活时间晚于半坡人。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考查点:河姆渡遗址。解题思路:本题要结合遗址的典型历史依存分析。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迹,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量珍贵文物,故B符合题意;半坡遗址发现世界最早栽培粟的痕迹,排除A;红山遗址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大汶口遗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排除CD。故选B。
3.C
【解析】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由材料“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可知指河姆渡遗址,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半坡遗址最早栽培粟而非水稻,排除ABD。故选C项。
4.D
【解析】分析图片可知,此遗址最有可能是我国的河姆渡遗址。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会挖水井。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干图片文物不符,故选D。
5.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四个选项中,可以直接排除A、B、D三项,因为北京人、山顶洞人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在黄河流域,不在长江流域,只有C选项河姆渡原始居民位于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的农耕生活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较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是位于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是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大河流域水利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为原始农耕提供了条件,C符合题意。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与题干原始农业兴起不符,A不符合题意。战略地位重要与原始农业兴起无关,B不符合题意。生活用水方便不是“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中国原始农业兴起的相关知识。
7.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使用的,①不符合题意,故把包含①的ACD三个选项排除;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如猪纹陶钵,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8.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生活在此的河姆渡人是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在河姆渡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B项正确;黄河中游生活的是半坡居民,半坡居民种植的代表作物是粟,排除A项;珠江三角洲的原始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但其发展时间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晚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C项;辽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有红山遗址和兴隆洼遗址,以粟和黍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A项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游牧渔猎与材料中的生活方式不符;D项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方式。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0.C
【解析】根据图片“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陕西半坡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会制造彩陶,C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A不符合题意;河姆渡人种植的是水稻,B不符合题意;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手工业方面的,不是农业,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故A不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故B符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故C不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不会制造青铜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是鱼纹彩陶盆,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因此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①③。选项B符合题意;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地处长江流域,猪纹陶体是河姆渡人烧制的陶器;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②④不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生活在山洞里,排除ABC选项。故选D项。
14.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于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实物史料以其原始性、真实性成为最有力的证据。半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文明在黄河流域的代表,因此它在思想中最能证明远古时代我国境内就有人类居住。B正确;神话、电影、小说都存在虚构成分,不能成为有力证据。ACD错误。综上故选B。
15.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房屋结构属于干栏式房屋,干栏式建筑是是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北京人和山顶动人居住在山洞中,半坡居民的房子是半地穴式的,故选C。
16.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故D符合题意;北京人、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不过定居生活,故AB不合题意;半坡人原始居民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7.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条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生活于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A项正确;生活习惯也要受自然环境的塑造,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原始社会的劳动技术和生产工具还没有一种质的飞跃,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其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也不强,因此劳动技术和生产工具都不是当时房屋建造的决定性因素,排除CD项。故选A项。
18.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要了解原始社会的历史,最可取的证据是历史遗址、遗迹,这是可以通过考古发掘验证的第一手资料。而河姆渡原始居民有了原始农耕,主要种植的作物是水稻,能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所以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炭化稻谷,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9.C
【解析】依据题干和图片可知它们都是史前时期原始人类遗址的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与考古发现有关,C项正确;题干所列出的图片属于实物史料,而非文献史料,排除A项;实物史料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史料,也被认为是直接史料,不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远古神话或想象判断,排除BD项。故选C项。
20.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人类;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故A符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使用木结构水井,故BD不合题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处于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磨制石器,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农作物种的种植,家畜饲养出现,磨制石器发展,聚落的形成,这是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不是原始农兴起和发展的标志,⑤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C
【解析】根据“干栏式房屋”、“稻谷遗存”可知,这一原始农业聚落种植水稻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河姆渡遗址。C正确;周口店遗址中居住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元谋人都群居在山洞中。AD错误;半坡遗址采用的是半地穴式房屋。B错误。综上故选C。
23.D
【解析】1973年,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迹发掘出距今七千年左右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遗物。由材料“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址”,可知该遗址的是河姆渡居民,故D项正确;目前所知,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学会栽培农作物,半坡居民只能栽培粟,排除ABC。故选D项。
24.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石斧和骨耜体现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B项正确;聚族而居是指的定居生活,排除A项;图片信息体现不出贫富分化,排除C项;这也不是采集狩猎的体现,排除D项。
25.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可知,B①②③正确;陶器是生活用具,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④错误,排除包含④的选项ACD。故选B项。
26.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表明河姆渡人已经会制作陶器、掌握绘画技术、会饲养家畜,①③④符合题意;猪纹陶钵没有体现河姆渡人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②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27.C
【解析】题干的“干栏式建筑、斫木盖房”说明河姆渡人会建造房屋,“磨制骨器、捣谷脱壳”说明河姆渡人会种植农作物,“和泥制陶”说明河姆渡人会烧制陶器。题干材料说明河姆渡人已进入原始农耕时代,C项正确;元谋人是迄今已知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排除A项;河姆渡人过着定居生活,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河姆渡人生活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选C项。
28.B
【解析】根据题干“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可得出,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资基础,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促进人口增长并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9.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最早种植粟,两者还会饲养家畜,所以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还是以采集、狩猎和 捕鱼为生,所以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30.A
【解析】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半坡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故A项正确;饮食习惯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出现种植主要农作物的不同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不是劳动技术不同,排除C项;劳动工具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出现种植主要农作物的不同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31.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七八千年前的浙江地区,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居住房屋,不住洞穴,C项符合题意;七八千年前的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当时该地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 修建木结构水井, 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B项正确;玉米、小麦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
33.B
【解析】材料中的彩陶盆、彩陶罐反映了我国古代彩陶文明技艺高超,B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图片中彩陶的图案,排除A项;彩陶盆、彩陶罐不属于农耕工具,排除C项;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34.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彩陶,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所以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半坡遗址。选项D符合题意;元谋人、北京人属于早期人类,居住洞穴,AB排除;河姆渡遗址地处长江流域,居住干栏式房屋,C排除。故选D。
35.D
【解析】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笔记中的“××居民”指的是半坡人,故D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排除B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多年,排除ABC。故选D项。
36.D
【解析】依据题干“半坡遗址”,“还有粟、菜籽遗存”,“河姆渡遗址”“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由此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已出现了原始农业。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村,D符合题意;黄帝炎帝时期华夏文明出现,A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陶器,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期,BC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37.A
【解析】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不仅包括各种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植物作为食物,因此可以推断出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故A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干栏式建筑的相关知识,故B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家畜饲养范围的扩大,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的多样化,而不是说动物和植物作为食物谁的占比更大,故D错误。
38.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选C。
39.C
【解析】根据题目“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他们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C项正确;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会挖掘木结构水井,排除AB项;原始社会末期才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40.(1)分布范围广;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任答一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原始社会(其他合理答案可也)
(2)前者是干栏式建筑,后者是半地穴式房屋;自然地理环境。
(3)原始农业的发展多元一体(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1)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原始农耕遗址的分布特点是分布范围广;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这一时期处于人类社会的原始社会阶段。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房屋;决定其建筑风格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3)根据“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可知基础是原始农业的发展。综合材料和缩写可知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多元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