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圆明园全毁了:一半烧在火里,一半抢走!一半的二分之一在一个国家的博物馆里;一半的二分之一在另一个国家的博物馆里。”材料中两个“国家”分别指的是
A.英国、美国
B.英国、法国
C.英国、俄国
D.美国、日本
2.(2022·河南商丘·八年级期末)遗迹是无声的历史。通过下图中的遗迹,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________。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②清王室腐败奢侈的生活
③列强对中华文明的摧残
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辉煌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3.(2022·河南·洛阳市第十八中学八年级期末)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
A.英国 B.日本 C.俄国 D.法国
4.(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土地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主要与哪国有关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5.(2022·河南三门峡·八年级期末)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这两件文物是在近代哪次侵华战争中流失海外的?(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022·河南洛阳·八年级期末)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其标志性尖顶在烈焰下轰然倒塌。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造成“圆明不复园”的罪魁祸首是( )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国军队 D.英俄军队
7.(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圆明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美誉。火烧圆明园不仅是列强侵华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它不仅给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这让我们认识到,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落后就要挨打 B.弱国无外交
C.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凌 D.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8.(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努力学习、奋斗。为更好了解当时的历史,我们应该选择第一手史料进行学习,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圆明园遗址 B.《李鸿章传》
C.电影《甲午风云》 D.电视剧《太平天国》
9.(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2019年11月1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圆明园流失马首铜像捐赠仪式。这一文物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中“流失”的?(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邓世昌殉难黄海
D.义和团火烧教堂
11.(2022·河南濮阳·八年级期末)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的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2.(2022·河南安阳·八年级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
A.160多万平方公里 B.150多万平方千米
C.60多万平方公里 D.80多万平方千米
13.(2022·河南·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如下图,某同学用“北极熊的野心”来形容近代某国对我国北方领土的觊觎和侵占。“某国”是指
A.日本 B.俄国 C.印度 D.英国
14.(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期末)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2022·河南·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八年级期末)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图片能对此进行佐证的是( )
A. B.
C. D.
17.(2022·河南鹤壁·八年级期末)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如下图中的建筑,现在成为断壁残垣的根本原因是( )
A.政治制度腐朽 B.闭关锁国政策 C.武器装备落后 D.经济落后
18.(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下图为中国近代一处建筑,该建筑被破环是在( )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抗日战争中
19.(2022·河南郑州·八年级期末)“作为满族谈判者在1860年秋末同英国人打交道时,年轻的恭亲王开始理解怎样才能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保存王朝的利益。当联军从华北撤退时,英国获准开始在长江的镇江到汉口一段进行贸易。”材料中英国进行贸易的合法依据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2022·河南郑州·八年级期末)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对于英国棉纺织品消费量的统计。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例
中国 3.6亿人 人均0.75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万人 人均934.5便士 1246
A.从中国获取廉价原料
B.在中国投资设厂
C.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1.(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1861年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指的是
A.割占香港岛 B.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C.火烧圆明园 D.进行了旅顺大屠杀
22.(2022·河南·郑州市第三中学八年级期末)文物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文明与精神,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冲入北京城对文物进行了掠夺与破坏,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火烧圆明园
C.义和团运动 D.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23.(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史实陈述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下列哪一项属于史实陈述的是( )
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C.1860年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中国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D.《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4.(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19世纪60年代初,法国巴特雷上尉写信给雨果说:“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的,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英法所谓的“荣耀”是( )
A.火烧圆明园 B.旅顺大屠杀
C.屠杀掠夺北京城 D.屠杀东北无辜人民
25.(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历史遗址包含了很多历史信息,它无声告诉我们历史真相。下图是一处历史遗址,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26.(2022·河南洛阳·八年级期末)“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是
A.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7.(2022·河南·鹿邑县贾滩乡中心学校八年级期末)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8.(2022·河南漯河·八年级期末)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图片能对此进行佐证的是
A.虎门销烟
B.圆明园遗址
C.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
D.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29.(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的“另外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 )
A.日本 B.美国 C.沙俄 D.德国
30.(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1841年林则徐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中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
A.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B.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C.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D.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31.(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从下面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认识到
A.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B.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英国工业革命后开启了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D.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西方存在巨大的差距
32.(2022·河南·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约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该言论表明他认为两项条约的签订( )
A.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B.客观上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进程
C.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D.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3.(2022·河南郑州·八年级期末)“《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因此,列强发动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4.(2022·河南安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雨果称它“世界奇迹”,两个历史的“罪人”把它焚毁,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材料三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国欢庆迎接香港的回归,《七子之歌》描述了香港岛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引发了一场战争爆发在什么时间?材料中的“林”主持领导了一项活动历史上叫什么?
(2)材料二中“历史的罪人”分别指哪两个国家?说说你对圆明园被烧毁的感受。
(3)读材料三回答问题:香港岛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条约强行被割让的?
(4)有人说“青少年玩手机游戏,相当于吸食鸦片”,通过鸦片的危害,你怎么认识这句话。为了祖国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学生,谈谈你的看法和努力方向?
35.(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图1和图2分别是哪次侵华战争的示意图?写出图1所示侵华战争中一位英勇抗击英军的爱国将领。
(2)比较上面两幅图片,概括两次侵华战争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图1和图2所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故B符合题意;美、俄、日未参与抢劫圆明园,故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是圆明园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闻名。园中收藏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然后纵火烧毁。因此通过图中的遗迹,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③列强对中华文明的摧残,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辉煌。选项③④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①②与图片内容不符,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3.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趁火打劫,先武力强占中国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共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是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共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导致中国的版图缩小,变成了一只“大公鸡”,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国家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C。
5.B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B项正确;鸦片战争与文物流失无关,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与圆明园被盗文物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圆明园被盗文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A项正确;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 英国军队发动了鸦片战争, 英俄军队争夺新疆,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火烧圆明园不仅是列强侵华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它不仅给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可知火烧圆明园是我们呢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凌。但不能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当事人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的资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可知圆明园遗址属于第一手史料,选项A符合题意。而《李鸿章传》、电影《甲午风云》、电视剧《太平天国》都属于第二手史料,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清朝都城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马首铜像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流失”的,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开始于1856年,结束于1860年。英法联军在1860年闯入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野蛮抢劫和破坏后又放火烧毁它。B符合题意,故B选项是正确的。
11.B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开始于1856年,结束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B。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B项正确;ACD不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攻占中国领土的数量,排除ACD。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极熊的野心”,“对我国北方领土的觊觎和侵占”,可知与俄国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因而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故选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外国侵略势力尚未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此时外国侵略势力已经深入长江中下游,排除CD。
1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社会中枢”指的是清朝的都城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并焚毁了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A项正确;“侵略者坐在秦朝皇帝的宝座上”指的是八国联军侵战争期间占领北京,排除B项;图C是甲午中日战争日军在旅顺制造的大屠杀,图D是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从地点和战争名称上均与题干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建筑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废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A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和武器装备落后是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C项;经济落后是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图示是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被破坏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侵略到北京,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后又放火焚烧,B项正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侵略者没有侵略到北京,排除AC项;圆明园被破坏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是抗日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依据题干的“186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奕 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因此,材料中英国进行贸易的合法依据是《北京条约》,B项正确;《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排除A项;《马关条约》是1895年签订,排除C项;《辛丑条约》是1901年签订,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由表格可知,洪都拉斯人口比中国少的多,但消费英国的棉纺织品却比中国多很多,英国人由此认为中国的市场还有必要进一步打开,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英国已经能从中国获取廉价原料;在中国投资设厂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进一步控制清政府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以表格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掌握根本原因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1.C
【详解】由“1861年”、“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I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皇家园林圆明园,先是大肆劫掠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C项正确;割占香港岛是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规定。排除A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列强是沙俄。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旅顺大屠杀。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了圆明园,从圆明园中掠夺和破坏了中国大量文物,B项正确;金田起义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农民运动,不是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破坏,排除AC项;沙俄主要是侵占了中国领土,没有进入北京城对文物进行掠夺和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史实陈述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C项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的客观描述,C项符合题意;ABD项分别是对鸦片战争、《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历史评价,排除ABD项。故选C项。
24.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英法在19世纪60年代初的远征行动指的是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A项正确;旅顺大屠杀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的暴行,排除B项;屠杀掠夺北京城是1900年八国联军的罪行,排除C项;屠杀东北无辜人民是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罪行,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体现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残暴性,B项正确;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旅顺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均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残性的体现,排除ACD在项。故选B项。
26.D
【详解】由材料“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可知,这反映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还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B不符合题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7.B
【详解】考查点:《天津条约》。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是“1871年”、“今长江”、“洋船往来”可知近代列强获得了在长江的航运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中国和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拥有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B正确;《南京条约》签订时列强势力还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A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都晚于《天津条约》,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要求。CD错误。综上故选B。
28.B
【详解】结合图片可知,四幅图片分别是虎门销烟、圆明园遗址、八国联军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的宝座上、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旅顺的暴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因此,圆明园遗址可以佐证“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这一观点。图一三四均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无关,ACD不正确,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要求学生对历史图片进行识记,能够区分近代史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所遭受的几次侵略战争。
29.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1856—1860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所以材料中的“另外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沙俄,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日本和德国尚未崛起,没有侵占我国领土,排除A项、D项;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没有割占中国领土,排除B项。故选C项。
30.B
【详解】依据题干“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B项正确;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排除A项;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排除C项;《辛丑条约》中八国联军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排除D项。故选B项。
31.D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直观地反映出当时中国与西方存在巨大差距,D项正确;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十九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没有反映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远,排除B项;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而且材料无法体现英国对中国资源的掠夺,排除C项。故选D项。
3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条约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可知,蒋廷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因此,该言论表明他认为两项条约的签订,加强了中国同外国的联系,推进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作者看到了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客观上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进程),因此,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33.B
【详解】根据题干“《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抗,列强并没有真正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B项正确;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是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前,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与题干“《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不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与题干“《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4.(1)1840/6 虎门销烟
(2)英国 法国 感受言者有理即可
(3)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
(4)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反映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为此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2)
材料二“火烧圆明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这次战争的元凶是英法两个国家。火烧圆明园是清政府腐败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屈辱的标志,警示国人要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践踏和破坏。
(3)
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4)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我们要认清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影响学习、身体健康。我们要提高自控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远离不良诱惑。
35.(1)图1:鸦片战争;图2:第二次鸦片战争;关天培。
(2)清政府都战败,都是从东南沿海侵略中国的,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3)使中国丧失了一系列主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详解】(1)依据材料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鸦片战争;图2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图1所示侵华战争中一位英勇抗击英军的爱国将领是关天培。
(2)依据材料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侵华战争的共同特点是清政府都战败,都是从东南沿海侵略中国的,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形成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和图2所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使中国丧失了一系列主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