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远古的传说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河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河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8 16:3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远古的传说
1.(2022·河南·濮阳市油田第八中学七年级期末)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相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教民农耕、建造宫室、制作衣裳、陶器下列与之相关的传说人物是
A.盘古
B.女娲
C.大禹治水
D.炎帝、黄帝
2.(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某同学向全班同学提出:“我们都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如果能去拜谒黄帝陵那该多好啊!”大家一致同意。你认为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那里的风光特别美丽
C.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3.(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如图为三门峡的一组石像雕塑图片。其中有被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A.大禹 B.女娲 C.黄帝 D.夸父
4.(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华夏千秋,同尊始祖。”开创华夏族历史的始祖是( )
A.炎帝、黄帝 B.尧、舜 C.禹 D.启
5.(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
A.秦皇陵 B.中山陵
C.大禹陵 D.黄帝陵
6.(2022·河南·朱口一中七年级期末)黄帝在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部落进行过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这场战争指(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 D.阪泉之战
7.(2022·河南新乡·七年级期末)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下列发明中与炎帝无关的是
A.教民开垦耕种 B.制作乐器、会煮盐 C.创造文字,擅长纺织 D.制作陶器,教人们通商交换
8.(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A.蚩尤 B.炎帝 C.大禹 D.黄帝
9.(2022·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A.炎黄战蚩尤 B.黄帝建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10.(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他们成为首领的主要条件是
A.社会地位 B.部落势力 C.经济地位 D.德行与才能
11.(2022·河南鹤壁·七年级期末)千百年来,人们崇敬大禹,缅怀其功德,祭祀经久不断。浙江绍兴大禹陵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列历史故事与大禹有关的是( )
A.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B.品德高尚,让位给舜
C.治理水患,造福人类 D.发明耒耜,教民农耕
12.(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俗话说:“洪水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曾经发生了很大的水患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此时有一位英雄人物,他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治好洪水,造福从民。你能说出他是谁吗?(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3.(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他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材料中“他”是
A.尧 B.舜 C.禹 D.李冰
14.(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还制作乐器琴瑟,黄帝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制造船只,而考古学者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远古传说
A.都是真实的 B.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C.完全不可信 D.可以印证考古发现的真实性
15.(2022·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她发现桑蚕,教会老百姓养蚕缫丝做成漂亮的衣服。”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应该是( )
A.真人真事 B.远古传说 C.亲身经历 D.考古发现
16.(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期末)“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华夏是也。”这反映了
A.华夏民族是长期战争后形成的
B.华夏民族是由一个民族发源而成的
C.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祖先
D.华夏民族是各民族融合杂居相处不断交往形成的
17.(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18.(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分地而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说明神农氏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
A.是最早发明耒耜的远古先民 B.由采集渔猎转向农耕生产生活
C.彻底改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D.以水稻为主食,不喜吃肉
19.(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在陕西黄陵县城北有座桥山,桥山顶上有座高大的陵墓,相传它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墓。由此可知,该墓的主人应是
A.尧 B.黄帝 C.舜 D.禹
20.(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印证这些传说真实性最可靠的依据是
A.被人们熟知并传承 B.文献记载
C.能够在网上检索到 D.考古发现
21.(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在陕西宝鸡、湖南株洲都有祭祀炎帝的炎帝陵,湖北随州也被称为炎帝神农故里,有神农大道、炎帝大道等以神农炎帝命名的地方,这反映了( )
A.炎帝受到后世的敬仰 B.传说神农发明了农业
C.炎帝部落在渭河流域 D.炎帝与黄帝战于阪泉
22.(2022·河南·郑州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23.(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材料中的“他们”是
A.炎帝和黄帝 B.夏启和商汤 C.老子和孔子 D.项羽和刘邦
24.(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兴起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繁荣
25.(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大陆与台湾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有着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发端于几千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所有中华儿女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华民族主体由炎黄部落融合发展而来
B.全体中国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繁衍的后代
C.“炎黄”生活地区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
D.“炎黄”时期中华大地出现了最早的农耕文明
26.(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宣读祭文。下列选项不应出现在祭文中的是( )
A.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B.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C.仁为己任,见利思义 D.民族同心同德,华夏声威远扬
27.(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期末)禹的父亲鲧用“堵”的办法治理黄河水患失败,禹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这彰显了大禹治水
A.公而忘私 B.勇于创新 C.严于律己 D.宽以待人
28.(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尧、舜、禹之间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更替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
A.战争 B.世袭 C.禅让 D.谦让
29.(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30.(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相传炎帝、黄帝部落存在于距今约五千年
B.黄帝打败了蚩尤后,与炎帝结成了炎黄部落
C.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与他们有关的传说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
31.(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32.(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某班对“华夏之祖”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史料的分析与问题的探究:
(人文初祖)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从文中“轩辕”开始的,请问“轩辕”指的是谁?“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场战争?
(民主政治)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2)两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杰出首领)
(3)请你按担任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排列。(只写字母代号)
(探究认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黄帝和尧、舜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3.(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1)据材料一中的图一,概括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说明“北京人”成为“人”的原因。
(2)据材料二回答,我国原始社会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最注重的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
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时期发明了衣服、舟车、文字、指南针、音律等;炎帝时期发明了农业、养殖、农历、医药等。“炎黄二帝”是中华人文始祖。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A
【解析】他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涿鹿之战以后,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风光美丽不符合材料中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是神农氏,排除C项;治理水患的是大禹,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项正确;ABD项人物与“人文初祖”称号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A项正确;尧、舜、禹与禅让制相关,排除BC项;启与王位世袭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解析】相传,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在一起,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发展成为日后的华夏族,因此黄帝和炎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拜祭黄帝陵和炎帝陵,D项正确;秦始皇、孙中山和大禹都不是“人文初祖”,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的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周武王与商军决战的战役,排除;C项是战国时期的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的黄帝造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故C与炎帝无关,符合题意;传说时代的炎帝教民耕种、发明陶器、煮盐 、开辟集市、发明医药,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与炎帝无关”是解题的关键,考查黄帝和炎帝的贡献。
8.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远古时期,洪水肆虐,禹带领人们治理洪水,历时十三年,终于消除了水患。大禹治水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C项正确;蚩尤与治水无关,排除A项;炎帝与治水无关,排除B项;黄帝与治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采用“禅让制”的原始民主推举的方式推荐首领,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其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才德。禅让制是炎帝和黄帝之后的制度,排除AB项;启继承父位开启了世袭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解析】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把位置让给了有才德的舜。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通过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因此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条件是德行和才能,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1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C项正确;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排除A项;尧品德高尚,让位给舜,排除B项;炎帝发明耒耜,教民农耕,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解析】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D项正确;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排除A项;尧舜都没有治水成功,排除B和C项。故选D项。
13.C
【解析】传说中,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洪水成功。故C符合题意;尧、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李冰修筑了都江堰,排除D。故选C。
14.B
【解析】据题意可知,炎帝和黄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和乐器,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和船只等,而考古发现又发现了独木舟、骨笛等能够佐证这些神话传说的史料,说明远古传说是蕴含了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的,B项正确;AC项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是考古发现印证了远古传说,而不是相反,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解析】根据“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她发现桑蚕,教会老百姓养蚕缫丝做成漂亮的衣服。”可得出材料中涉及到的黄帝是远古时期传说中的人物,B项正确;传说并不是一定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亲身经历,排除AC项;考古并没有发现相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解析】根据“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是长期战争后形成的,排除A项;B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D项。
17.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播种五谷”“养蚕缫丝”均属于农耕文化,A项正确;题干内容与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无关,排除B项;题干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阐述中华文明的核心,排除C项。题干先民的活动不属于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解析】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制耒耜,教民农作”体现神农氏所处时代已有原始农业,说明神农氏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由采集渔猎转向农耕生产生活,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神农氏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是最早发明耒耜的远古先民,A项错误;“彻底改造当地自然环境”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说明神农氏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是以水稻为主食,不喜吃肉,D项错误。故选B项。
19.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陕西黄陵县”“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可知,四五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后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项正确;尧、舜、禹都是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发现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炎黄传说,而非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资料,可信程度更高,故D符合题意;被人们熟知并传承,带有一定了虚假性,故A不符合题意;文献记载含有人文主观色彩,故B不符合题意;能够在网上检索到未必是真实的,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A
【解析】根据题干“湖北随州也被称为炎帝神农故里,有神农大道、炎帝大道等以神农炎帝命名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神农氏即传说中的炎帝,相传他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神农大道、炎帝大道等以神农炎帝命名是后世为了纪念炎帝,说明炎帝受到后世的敬仰,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BCD的内容,排除。故选A。
22.D
【解析】据“……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发祥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交通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3.A
【解析】考查点:炎帝和黄帝。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可知,材料反应的是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A正确;夏启、商汤属于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王,不属于原始部落时期,B错误;孔子和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与材料不符,C错误;刘邦、项羽是秦末农民军领袖,最后刘邦成为封建王朝汉朝的开国国君,与材料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24.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耒耜,农作”,这是农业的起源,故A符合题意。原始社会中,陶器是手工业;原始社会还没有商业;牛羊是畜牧业,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耒耜是农业生产工具。
25.A
【解析】据所学知,炎黄部落构成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后来又形成中华民族,故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也是发源地,故C不正确。最早的农耕文明在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就出现了,故D不正确。故选A。
2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仁为己任,见利思义,这个不应该出现,因为这个是孔子思想言论,不是黄帝的。所以答案选C
27.B
【解析】据所学知识,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大禹治水的事迹几千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由此可以看到大禹的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B项正确;公而忘私、严纪律己,宽以待人不是题干信息对大禹治水的正确评价,排除ACD项。故选B项。
28.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尧、舜、禹之间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更替是通过禅让制实现的,而非通过战争,C项正确,排除A项;尧、舜、禹之间都是因为品德和才能而实行的位置禅让,并非世袭和谦让,排除BD项。故选C项。
29.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故正确答案为C。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ABD均与题意“选贤与能”不符,故选C。
3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出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所以炎帝与黄帝先结成了炎黄部落,然后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B项符合题意;相传炎帝、黄帝部落存在于距今约五千年,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炎黄部落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C项;与炎帝、黄帝有关的事迹是以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1.C
【解析】半坡原始居民时期,会烧制彩陶。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我国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故C符合题意;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不能通过题干的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排除A;中原地区彩陶和炎帝都与黄河流域有关,排除B;炎帝鼓励发明创造不是从题干考古发现中印证的信息,排除D。故选C。
32.(1)黄帝。战争:逐鹿之战
(2)禅让制;用人要发扬民主,重视贤人;(或做事要持之以恒,应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干部或要以天下为己任,选拔人才应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意思对任意一点即可
(3)CAB(只写图片名称不写字母代号不给分;写有字母代号和图片名称顺序对可以给分)
(4)为人民谋福利;关心人民疾苦;乐于奉献;大公无私等。意思对答对一点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指的是黄帝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打败蚩尤部落,其中创造指南车的是黄帝,黄帝名轩辕。黄帝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是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的。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选贤与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尧不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授予其子丹朱而传给舜是因为丹朱不贤,这都反映了古代将部落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禅让制。当今社会用人也应发扬民主,注重德才兼备,不可任人唯亲。
(3)
根据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落,其中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故按先后顺序应是CAB。
(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黄帝平定蚩尤乱为民谋福利,尧舜关系人民疾苦、大公无私推行禅让,大禹治水勇于创新,坚韧不拔,无私奉献。
33.(1)特点:分布广泛,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都有分布;东部的较多,西部较少;与水源有关,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原因:北京人会制造工具。
(2)禅让制;才德。
(3)考古发掘,查阅文献史料。
【解析】(1)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广泛,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都有分布。 远古人类遗址分布于我国东部的较多,分布于我国西部的较少。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与水源有关,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北京人打制的工具,所以“北京人”成为“人”。
(2)
根据材料二“举以为天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将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历史上称为“禅让制”。禅让制最注重的是才德。
(3)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方式是考古发掘,材料二反映的方式是查阅文献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