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观潮》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观潮》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节选片段按照 的顺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用“○”圈出能体现这一顺序的两个词语。
2.品读赏析,边读边想象画面。
(1)这个段落主要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2)根据选段写出江面的变化。
风平浪静→_______________→白线向我们移来→_______________→白浪翻滚,形成水墙
(3)读到“齐头并进”,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读到“山崩地裂”,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从整个画面中,我能体会到大潮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下列诗句与文段内容相关的是( )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B.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了解,10月6日当天前往海宁 盐官观潮景区的游客达到11.5 万人次,游客车辆8500多辆。只因为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
材料二: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狭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材料三:因为太阳和月亮引力,潮汐的存在是普遍的,但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而且时间基本致农历八月十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条线上,所以会带来极大的潮汐力,引起的潮汐自然是大的。
材料四: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②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③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4.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材料二在图表里标注出“杭州湾”“钱塘江”的位置以及“东”“西”方位。
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材料三中“大致”一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这个词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材料二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9.材料四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将画“ ”的部分与《观潮》中的句子对应起来。
①——( ) ②——( ) ③——( )
A.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B.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C.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10.我看到了这两篇关于观潮的材料,想起来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时间
2. 声音 样子
白线 横贯江面 万马奔腾 隆隆的声音 汹涌澎湃
3.A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这段话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形。表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午后一点左右”和“过了一会儿”。
2.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1)这段话描写了大潮来时的情景,结合“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可知主要从声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叙述。
(2)结合“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知大潮来时,江面发生的变化是:首先是风平浪静,接着是一条白线,然后是白线拉长,变粗,再到横贯江面,然后到白浪翻滚,形成水墙。
(3)读到“齐头并进”,我仿佛看到了万马奔腾,读到“山崩地裂”,我仿佛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从整个画面中,我能体会到大潮汹涌澎湃的特点。
齐头并进,意思是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
山崩地裂,意思是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3.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
A.“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意思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B.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句意: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C.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意: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故选A。
4. 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潮势最盛,吸引了大量游客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的原因
5.
6.①杭州湾外宽内窄,地形特殊。
②因为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个时间点,太阳、地球和月亮大致上处于同条线上,所以会带来极大的潮汐力,引起的潮汐自然是大的。
7.太阳、地球和月亮大约上处于同一条线上,并不是完全在同一条线上。
8.B
9. C A B
10.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解析】4.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
同学们根据材料里的关键信息来概括材料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材料一主要讲了10月6日海宁盐官观潮景区的观潮情况,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潮势最盛,吸引了大量游客。
材料二主要讲了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的原因,钱塘江的秋潮受当地的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5.本题考查图标标注。
题目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二在图表里做标注。同学们可以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和自己了解到的地理常识来进行标注。
材料二提到“杭州湾”的内容: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千米。材料二提到“钱塘江”的内容: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同学们在地图标注“杭州湾”“钱塘江”时可以沿着地图上的边界画。
同学们在图表里标注“东”“西”方位,可以先在地图空白处画一个双向箭头(左右方向)或十字双向箭头,再标注“东”“西”方位。向着“东海”的方向为“东”。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材料二从地形这个方面解释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原因;材料三从时间点解释了钱塘江大潮最为壮观的原因。同学们可以引用材料内容来分点回答钱塘江大潮壮观的原因。
7.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
大致:大概;大约。
句子里的“大致”一词表明:太阳、地球和月亮大约上处于同一条线上,并不是完全在同一条线上。
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A.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B.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数字要有可靠根据。
C.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从句子中的“一百千米”和“三千米”可以确定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B。
9.本题考查句子搭配。
句子“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描写了浪潮刚从海面升起,像一条白线;与《观潮》中的“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相对应。
句子“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描写了浪潮接近岸边,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与《观潮》中的“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相对应。
句子“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描写了潮水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气势极其雄伟豪壮;与《观潮》中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相对应。
10.本题考查古诗识记。
从题目中提到的“观潮”“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可以联想到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同学们在横线上默写古诗即可。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参考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