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海拉尔区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海拉尔区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4 16:4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1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104分;共12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一、积累及运用 (8分)
1、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妒忌(dùjì) 嗔视(chēn) 遒劲(qiú) 戛然而止(gá)
B、蓦然(mò) 剽悍(piāo hàn) 悲怆(chuàng) 怏怏不乐(yàng)
C.骊歌(lí) 旺相(xiàng) 告罄(qìng) 叱咤风云(chì chà)
D.迸溅(bèng) 亢奋(kàng) 倜傥(tì dǎng) 花圃(pǔ)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
A、一拍既合 不知所措 海市蜃楼 迫不急待
B、毛骨悚然 锲而不舍 语无伦次 忧心忡忡
C、芸芸众生 出类拔萃 变幻多姿 义愤填膺
D、进退维谷 家喻户晓 孜孜不倦 叹为观止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口技》选自《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该书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B.《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两篇古代神话故事,均选自西汉淮南王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
C.《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文章都出自鲁迅先生笔下,都回忆了“我”的童年生活,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不同的是前者是小说,后者是散文。
D.《华南虎》中的这只虎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诗人借虎喻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深夜11点多钟,我们到了洛西渡口,这里无法过江,___________江水太急了。
(2)______群众提出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迅速处理,而不应该束之高阁。
(3)他为什么___________不说,这会儿才说。
A.由于 关于 刚才 B.因为 关于 刚刚 C.因为 对于 刚才 D.由于 对于 刚刚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这是一段细节描写,表现出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精神。
B.“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这是一段肖像描写,描写顺序是由远及近、从下到上,表现了贝多芬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C.“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过几个世纪……就像两块异样的石块遇到一同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这是一段语言描写,表现出了福楼拜的博学、睿智。
D.“他分别送到前厅,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这是一段行动描写,表现出了福楼拜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7、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②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③所以不到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④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钩尖送到嘴里去的,⑤掘出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
⑥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⑦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A.⑥⑤⑦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⑥⑦⑤④
C.⑥⑤⑦③②④① D.⑥⑤⑦①④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4分)
一、简答(15分)
1.古诗文默写。(8分)(1)打开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语文世界。“ , ”,让我们领略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2)我们与南朝的诗人昊均同住山中,体验“山际见来烟, ”的有趣生活;在月光下走进幽静的竹林深处,聆听唐代大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 ”的琴声与长啸。(3)聆听刘长卿在暮色中“ ,杳杳钟声晚”的钟声;我们与李白在洛阳共度思乡之夜,耳畔是“ ,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折杨柳》笛声。
(4)请写出《论诗》中表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人才辈出”传诵千古的名句。 , 。
2.综合性学习。(4分)
在几千年人与马的交往中,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淡忘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请完成以下题目中的任一题。
⑴ 请写出与马有关的三个成语。
⑵ 请写出一个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要求:简要概括,越精炼越好。)

3.名著阅读(3分)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钱)放在手掌上,瞧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这段内容选自世界名著______________,作者是 ,作品中的主人公 就是作者的乳名。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1、“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诗的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8题。(13分)
《狼三则》(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三则》(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田间休息处),奔入伏焉。狼自苫(用草编成的遮蔽物)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3.分析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4分)
以吹豕之法吹之 ( ) ( )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4. 解释加点词语。(2分)
(1)一屠暮行 ( ) (2)顾无计可以死之( )
(3)股直不能屈 ( ) (4)遂负之以归 ( )
5、翻译句子。(2分)
为狼所逼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 《狼三则》(其三)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狼对屠的威胁,哪些词语写出了屠的机智?(2分)
7. 故事中的狼是凶残的,屠夫虽然只有一把“ ”的小刀,却用它战胜了狼,从而说明 。(2分)
8. 写出文中表议论的语句。(1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22分)
(一) 无言的课堂(10分)
七月初,赤日炎炎,我们却裹上了棉大衣。
面前是一条地道。越走越深,越走越黑,越走越冷。阴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刺入骨里,令人从心底发出阵阵颤栗。
这是日本军队的一个秘密工厂,建于20世纪的30年代。在东北的中苏边境,这样的日军秘密工事共有15处。那年月,他们占领了东北,苦心经营了这批工事,准备进攻苏联。我们走进的这一个,建在内蒙古海拉尔市地下,称作“海拉尔军事要塞”。
海拉尔要塞的真实面目,至今仍未全部探明。因为它太大、太深了。罗瑞卿、陈锡联等我军高级将领亲临视察,感慨万千。军方专业人士评价说,海拉尔要塞地下工事之完备、建筑之复杂、规模之庞大、施工质量之高,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一流的军事工程,称得上是一个“步兵、炮兵、工兵、防化兵、装甲兵等合成兵种永久性的防御要塞”。
走在这阴暗的千米隧洞时,我犹如跌入历史的死角。经过那些冰冷的洞窟,我触摸到了战争、阴谋和死亡,还闻到了血腥和狼子呼吸的气息。
我看到每一个房间门口上方都写着规整的汉字。这些汉字简约、清晰,充溢着古意,写着“栖”字的,是士兵的宿舍;写着“诊”字的,是医务所;有“患”字的,是病房;有“信”字的,是通讯站;“炊”字下面,是食堂所在;“将”字所标,是将校休息室……
看着这些汉字,我灵魂间有一种莫名的震颤。
这就是那个与我们“同文同种”的民族!这就是那个对我们的历史、书法、饮食和茶艺充满了敬意和热爱的民族!他们写着汉字,用着汉字,心里想的却是灭绝汉族!
站在这些汉字下面,我似乎来到了一支日本军团的前面,他们强悍而野蛮,好战而阴险,野心勃勃而又充满心机。如果说,强盗也有宁馨儿,那么,海拉尔要塞就是日军的宁馨儿。你看,这里暗道无数,机关相连,四通八达;这里屯兵居将,灭火退水,可攻可守;这里设施齐全,储备充足,久居无虞……
海拉尔要塞和所有日军秘密工事一样,都是在枪口威逼下,中国老百姓用生命去筑就的。仅此一地,日军就征集了数万名中国劳工。工程延续了4年,中国人的死亡也延续了4年。每天,都有累死、病死和被打死的劳工,被日军装上汽车,运到海拉尔河北岸的沙地里掩埋。地下的工事一天天延伸,沙地尸骨便一天天堆积。工程结束时,日军为了保密,竟将活着的劳工集中起来,用机枪全部射杀!
在海拉尔河北岸,人们发现有数具尸体的肩胛骨,被铁链穿在一起;还有的尸骨,口眼大张,这明明是被活埋前,我们的同胞在挣扎,在怒吼……中国劳工中,只有一个名叫张玉甫的男子冒死逃出,其余数万青壮年,都活活死在了日军的机枪声中!
“万人坑”,这就是海拉尔的“万人坑”。江南有这样的“万人坑”,中原有这样的“万人坑”,东北也有这样的“万人坑”。日军何其凶残,我们同胞的生命在其眼中,又何其低贱!在异族的枪口下,他们如蚁,如草,顷刻间,数万生灵化为白骨之山!
走在这没有尽头的隧道里,我心里燃烧着一团火。对于日军的仇恨,我从没有今天这样深刻与新鲜。尤其令我难解的是,大海对面,至今有人拒不承认这段侵略史的存在!这样的邻居,你能放心吗?
好在,这地下的死亡工程可以作证,这海拉尔河北岸的累累白骨可以作证!
走出黑暗的隧道,来到草原的蓝天白云下,我感到有些眩晕。我猛然想到,我们是不是有些麻木了?开着丰田轿车,用着东芝冰箱,享受着三菱空调,在惬意中,我们是不是遗忘了什么?我们这一代尚且如此,下一代、再下一代呢?
曾被日寇奴役的中国人,很需要上上课,很需要有历史来敲打敲打。
海拉尔,就是这样一个无言的课堂。
9.为什么文章开头强调“七月初,赤日炎炎,我们却裹上了棉大衣”?(2分)
答:
10.如何理解文中第一处画横线语句的含义?(2分)
答:
11.文中第二处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
12.“对于日军的仇恨,我从没有今天这样深刻与新鲜。”句中加点词“深刻”、“新鲜”,应如何理解?(2分)
答:
13.读了本文,你对题目“无言的课堂”有何认识?请简要分析。(2分)
答:
(二)狼与鹿的传奇故事 (12分)
①世上真有狼与鹿生死相依的传奇故事
②美国生物学家彼得逊教授经过32年的科学考察,亲眼目睹了这一独特的现象。
③苏必利尔湖中的洛耶岛以驼鹿众多而闻名,但是驼鹿大量繁殖使岛上一片绿茵的花草灌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因为驼鹿生长繁殖需要吃掉大量的绿色植物,仅仅10年功夫,驼鹿由1500只左右猛增到3000多只,洛耶耳岛灌木稀疏,一片凄凉了。
④为了拯救洛耶尔岛上的植被,生物学家们决定进行一个大胆的实验——依靠四只幼狼来改变这种状况。
⑤起初,这四只幼狼遇到的是一个强壮而庞大的驼鹿“兵团”。面对强大的对手,狼队并不惧怕,而且还想出一个很好的策略,那就是先攻击弱者。它们先在驼鹿群旁窥视,并不贸然出击,当发现有因为饥饿或疾病而孱弱的驼鹿出现时,它们便一哄而上。奇怪的是,周围强健的驼鹿并不惊慌,也不援救,而是听任狼群肆意地攻击可怜的驼鹿。
⑥孤单受伤的老鹿站在旷野中,望着向远方四散的驼鹿群,面对着饿狼发着绿光的贪婪眼睛,仰天长鸣,猛然朝一只饿狼冲去,最终被扑倒、撕裂、啃啮起来……
⑦此时,那些自私、无义的驼鹿群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⑧当洛耶耳岛上的狼群达到65只时,驼鹿数量下降到650只,于是生物界平衡的天平开始向另一端倾斜。
⑨这时的洛耶耳岛又被绿色笼罩,草叶肥荚,得到充足食源的鹿群又开始强大。虽然狼的数量增加了16倍,驼鹿数量只有从前的两倍,但狼群的攻击力却大打折扣,它们贪婪地望鹿兴叹,几乎无从下口。
(选自《都市家庭报》)
14.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15.从全文看,生物学家们是怎样调节洛耶耳岛的生物平衡的 (2分)
16.当狼攻击饥饿或疾病而孱弱的驼鹿时,为什么强健的鹿群不援救濒临死亡的可怜的驼鹿 (2分)
17.第⑥段中“孤单受伤的老鹿站在旷野中,望着向远方四散的驼鹿群,面对着饿狼发着绿光的贪婪眼睛,仰天长鸣”,想像一下,此时的老鹿会怎么想 (2分)
18.学了本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和同学讨论?(要求:①只提一个问题;②估计同学可能会有什么看法,简要写出来)(2分)
我的问题:
同学可能会有的看法:
19. 你还能举出类似“狼与鹿生死相依”的现象吗?请用文字叙述下来. (2分)
答:
三、作文(50分)
(1)我的世界里,有欢乐,也有烦恼;我的世界里,有好奇,也有想像;我的世界里,有探索,也有思考……请以“我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阳光是自然的,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生命的勃发需要阳光;阳光又是生活的,生活中的阳光,可以是支持、鼓励,可以是理解、信任,可以是帮助、引导,还可以是一方自由呼吸的空间、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 请以“给我一点阳光”为题作文
要求:(1)任选一题作文,文章最好不要少于600字。
(2)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尽量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千万别抄袭或套用哦!














































































答案:BABCCB
(一)现代文阅读9. 烘托海拉尔军事工地的阴冷、潮湿,为下文写海拉尔的历史做铺垫。(2分)10. 走进海拉尔就使人想起了那段被人遗忘的战争年代的历史。(2分)11. 运用排比表达了对凶残日军的痛恨,对日军肆意屠杀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2分)12. “万人坑”惨状历历在目,日军的罪行就在眼前,使“我”深刻地了解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质。在这里作者对日军的罪恶行径有了新的了解,思想意识进一步深化。13. 作者把“海拉尔军事要塞”比作无言的课堂。它告诫那些正处于享受和惬意中的中国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这正是他们人生必需的课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