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第8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吉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第8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吉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8 19:3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2.8 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百家争鸣
1.(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标志的是( )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2.(2022·吉林·大安市乐胜乡中学校七年级期末)下列属于春秋时期霸主的是
A.秦穆公 B.秦孝公 C.周厉王 D.周平王
3.(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通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是
A.楚国 B.晋国 C.齐国 D.秦国
4.(2022·吉林延边·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诸侯列国相互攻伐,争夺霸权。在这一时期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5.(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
A.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 B.由聚落出现到城市的繁荣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由学派的出现到百家争鸣
6.(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中原市场的繁荣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的耕种 D.大兴水利工程
7.(2022·吉林·大安市乐胜乡中学校七年级期末)战国后期,蜀都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通济渠 D.永济渠
8.(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诗歌是鲜活的历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该诗描述的社会现象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9.(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其理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的城市景观
10.(2022·吉林延边·七年级期末)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庄子一一民贵君轻 B.墨子一一“兼爱”“非攻”
C.韩非——无为而治 D.孟子一一以“法”治国
11.(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子”指的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12.(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的技术是( )
A.青铜铸造 B.兴建水利工程
C.诸侯争霸 D.铁制农具和牛耕
13.(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材料反映出
①周天子的威望下降 ②贵族等级为诸侯、卿大夫、士
③最终秦国完成统一 ④诸侯之间进行混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4.(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钻孔石斧 B.骨耜 C.铁犁铧 D.(青)铜铲
15.(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我们吉林省最有可能处于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哪国的境内( )
A.楚国 B.齐国 C.秦国 D.燕国
16.(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让秦人“勇于公战”的原因是( )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严明法度
17.(2022·吉林延边·七年级期末)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18.(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19.(2022·吉林·七年级期末)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的是( )
A.涿鹿之战 B.武王伐纣 C.春秋争霸 D.百家争鸣
20.(2022·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中国古代的居民家中, 常常可见“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耕田读书”等一类的匾额或门联。古代家庭崇尚的积善、忠孝和耕读应是迎合( )
A.老庄之学 B.孔孟之道 C.墨家学说 D.法家理论
21.(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复旦大学校训出自中国某部典籍中的名句:“博闻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部典籍是( )
A.《韩非子》 B.《论语》 C.《道德经》 D.《墨子》
22.(2022·吉林长春·七年级期末)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为了“东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是( )
A.老子 B.孔子 C.嬴政 D.铁木真
23.(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结合本学期你学到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我国境内,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2)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的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写出你最喜欢的一个。
(3)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4)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主持修建它的人是谁?
(5)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6)现在,我们了解历史的方法很多,请你举出两个。
(7)通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或是感悟。
24.(2022·吉林·大安市乐胜乡中学校七年级期末)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道德经》记录的是谁的学说?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战国时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代表人物是谁?
(4)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的主张是什么?
(5)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谁?他的主张是什么?
(6)今天我们利用这些思想学说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25.(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他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等。
(1)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谁?他制定的“法令”都涉及了哪些方面?(写出两个即可)
(2)材料二讲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一朝?
(3)上述材料表述的都是改革事件,它们在历史上都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其中有一个共同之处 是什么?
26.(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出土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来源之一。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1)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什么文化的代表作 它在世界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2)刻有文字的甲骨最初被当作药材在药店出售。是谁最先认为这些符号是古文字 目前已经识别的字在多少个以上 甲骨文的识别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3)铁制农具的出现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4)我们一般在博物馆里或是古迹遗址能看到出土文物。如果你去博物馆参观,需要注意些什么
27.(2022·吉林吉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三: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史记 周本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尧舜禹时期实行的什么选官制度?其中的“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指由谁破坏现制用什么政治制度取代前例?
(2)根据材料二内容分析,这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3)结合材料三,“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后,史称这一阶段为什么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先后出现了哪几个霸主?
28.(2022·吉林四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材料二: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材料三: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慑,以使臣民慑服: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材料一是哪位人物的观点?他的学说都集中在哪部经典之中?
(2)材料二是百家争鸣中的哪个学派、哪位人物的观点?
(3)材料三所反映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此观点在哪个朝代开始了成功的实践?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
1.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发展原因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春秋时期”是解题的关键,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的是牛耕的使用,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而AB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大变革时代·牛耕的使用
2.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A项正确;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排除B项;周厉王是西周国君,排除C项;周平王是东周建立者,他的等级是天子,不是诸侯,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D项正确;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而非楚国、晋国、齐国,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4.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都不是第一个霸主,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总体上讲,春秋战国时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C项正确;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属于表象,排除A项;春秋时期不是聚落,排除B项;由学派的出现到百家争鸣属于思想方面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也是以农业发展水平来衡量,战国时期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上,铁农具和牛耕促进农业上的深根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并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A项正确;市场繁荣指的商业的发展状况,B项错误;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及江南地区开发和《齐民要术》,C项错误;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不能说是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的标志,可以理解为有利于农业发展,D项错误;
7.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我国当时先进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A正确;灵渠是秦始皇派人修筑的水利工程,排除B;通济渠、永济渠是隋朝大运河的两段,排除CD。故选A。
8.D
【解析】“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指是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局面,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9.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地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地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百家争鸣中,墨子创立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B项正确;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这里的“子”指的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的学说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死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D项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D
【解析】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青铜器不是春秋后期主要使用的农业工具,排除A项;兴建水利工程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但不是当时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主要技术,排除B项;诸侯争霸与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解析】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可知,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①符合题意;根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说明东周时期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秦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信息,故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贵族等级为诸侯、卿大夫、士,故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铁农具是代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生产工具,C项正确;钻孔石斧和骨耜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工具,排除A、B项;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数量极少,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可知吉林省位于北方,最有可能处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境内,D项符合题意;楚国在南方,排除A项;齐国在东方,排除B项;秦国在西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出现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B项正确;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与“勇于公战”无关,排除A项;确立县制,由国君朱姐派官吏治理,与“勇于公战”无关,排除C项;严明法度,禁止私斗,与“勇于公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解析】依据材料“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促进士兵积极杀敌,增强了秦国战斗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是刑罚措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是经济措施,排除;C项是政治措施,均不符合排除。
18.D
【解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铁器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了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通过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D项符合题意;A项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B项是远古人类时期的时代特征;C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抓住信息“春秋战国”、“大科技:铁器牛耕”是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需熟悉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过程和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了变法运动。通过变法,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9.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D项正确;涿鹿之战是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A项;武王伐纣,建立西周,排除B项;春秋争霸是历史格局,指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解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并尊崇礼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学说,从题干的“忠孝”可以看出,这是孔孟之道的主张,B项正确;老庄之学在于追寻一种精神自由,顺其自然,并非一定要忠孝,排除A项;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与题干反映的生活不相符,排除C项;法家理论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解析】根据“仁在其中矣”可得出其强调“仁”,根据所学,这是儒家的思想,因此与《论语》有关,B正确;ACD项分别是法、道、墨三家的,排除。
22.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孔子,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23.(1)北京人遗址
(2)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
(3)甲骨文
(4)李冰
(5)百家争鸣。
(6)历史教材、史书、实物、古迹、遗址、音像、影像、文物等等。(写出两个即可)
(7)只要说出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等或是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认识得到提高等都可。
【解析】(1)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
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骨笛、船形彩陶壶等。这些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3)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4)
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水患不断,成都平原旱涝无常,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春秋战国时政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的一种学术繁荣局面,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称为“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6)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在,我们了解历史的方法有历史教材、史书、实物、古迹、遗址、音像、影像、文物等等。
(7)
只要说出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等或是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认识得到提高等都可,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
24.(1)老子;道家。
(2)孔子;“仁”。
(3)孟子。
(4)墨子;兼爱、非攻。
(5)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
(6)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其积极的思想,有选择地利用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6)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我们利用这些思想学说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其积极的思想,有选择地利用等。(符合题意即可)
25.(1)商鞅;经济、政治、军事(写出两个即可)
(2)孝文帝改革;北魏
(3)都增强本国实力。
【解析】(1)
根据题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商君”是指商鞅。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2)
根据题干“他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因材料二讲的是孝文帝改革,发生北魏。
(3)
根据上述材料描述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增强本国实力。
26.(1)青铜文化;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王懿荣;1500个以上;商朝。
(3)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要遵守博物馆的规章制度;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解;不拍照,不喧哗;提前做好参观的各种准备,做好纸笔记录等。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刻有文字的甲骨最初被当作药材在药店出售,1899年王懿荣最先认为这些符号是古文字;目前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甲骨文的识别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朝代开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及自身生活实际,从要遵守博物馆的规章制度;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解;不拍照,不喧哗;提前做好参观的各种准备,做好纸笔记录等角度进行回答。
27.(1)禅让制;启;世袭制。
(2)分封制。
(3)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分析】(1)
根据材料一,由“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因此材料是指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由“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材料是指由启破坏现制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
根据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封立亲戚(周王室的同族)建立邦国,以各邦国来保卫周王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因此这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因此“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后,史称这一阶段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因此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先后出现的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28.(1)老子;《道德经》。
(2)儒家;孟子。
(3)韩非;秦朝。
(4)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解析】(1)
根据材料一“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结合所学可知是老子的观点,他的学说都集中在《道德经》中。
(2)
根据材料“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可知是孟子的观点,属于儒家学派。
(3)
根据材料“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慑,以使臣民慑服”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代表韩非的观点;这些观点在秦朝开始了成功的实践。
(4)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来获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