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8 19:4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动荡的春秋时期
1.(2022·湖南湘西·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第一个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2.(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3.(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4.(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5.(2022·湖南·新化县东方文武学校七年级期末)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仅剩十几个。这反映出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 B.国家数量减少
C.国家变弱 D.逐渐趋于统一
6.(2022·湖南郴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走向统一 D.战争频繁
7.(2022·湖南·衡阳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后期 B.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8.(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是哪种工具( )
A.铁犁铧 B.磨制石斧 C.骨耜 D.打制石器
9.(2022·湖南郴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A.水利工程的兴修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D.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
10.(2022·湖南益阳·七年级期末)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面积创造了条件的是( )
A.青铜器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铁农具代替铜、石等农具 D.畜力代替人力
11.(2022·湖南衡阳·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政由方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说明此时:( )
A.诸侯争霸 B.中央集权 C.社会安定 D.国家灭亡
12.(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平王东迁后,周天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材料反映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尊王攘夷,王权得到加强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器开始使用 D.国家统一,政权巩固
13.(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八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突出反映了春秋时期( )
A.西周的灭亡 B.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
C.分封制的完全瓦解 D.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
14.(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材料中说明( )
A.管辖地缩小 B.诸侯各自为政 C.社会经济发展 D.周王室衰微
15.(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能够首先称霸的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A.管仲改革壮大了齐国的力量 B.齐国是较大的诸侯国,拥有山海鱼盐之利
C.齐桓公雄才伟略 D.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16.(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洛流域(黄河流域的一部分),并向周王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问鼎中原”故事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是
A.楚庄王对青铜鼎很有兴趣 B.楚庄王非常贪婪且有称霸野心
C.楚国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17.(2022·湖南·衡阳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期末)成语是我因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珍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退避三舍”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
A.齐相公 B.秦孝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18.(2022·湖南怀化·七年级期末)“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里的南方蛮夷……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以上说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A.严重破坏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B.楚国人成为中原人
C.楚国经过努力终于称霸中原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9.(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据《中国古代简史》记载,“东周第二代天子桓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材料说明
A.郑国未服从周天子调兵 B.周王室地位下降
C.东周政局稳定 D.分封制得到巩固
20.(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诸侯并起,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国家剧烈动荡。下列对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使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C.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没有任何正面影响
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21.(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2.(2022·湖南娄底·七年级期末)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铲 D.铁农具
23.(2022·湖南永州·七年级期末)《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使用推广 B.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的修建
C.各国统治者变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24.(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仔细观察图片,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
A.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 B.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
C.贵族生活奢侈 D.各诸侯国经济繁荣
25.(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据农业部研究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分封制的瓦解 C.战争的频繁 D.兴修水利
26.(2022·湖南长沙·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加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 )
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土地私有制形成 C.武将地位的下降 D.井田制正式确立
27.(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下面图片中的实物能够反映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A. B. C. D.
28.(2022·湖南岳阳·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29.(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30.(2022·湖南株洲·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即位,把都城东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的袭扰。平王的时候,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国之中强大的兼并弱小的,齐、楚、秦、晋开始称霸,国家政令取决于称霸的诸侯。
——《史记》
(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着哪个历史时期的开始?
(2)“诸侯强并弱”描绘了当时社会什么样的历史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出出现材料描述的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1.(2022·湖南邵阳·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二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1)请写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的一种民主推举制度的名称。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3)结合材料三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对内改革发展国力,对外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A项正确;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都是齐桓公之后的春秋霸主,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故B符合题意;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役,故排除A;楚汉之争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役,故排除C;官渡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役,故排除D。故本题选B。
【点睛】解本题关键是题干中“齐桓公”“ 尊王攘夷”,再结合课本可知,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即可得出答案。
3.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周天子势力减弱,诸侯变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4.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尊王攘夷”“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5.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国家数量越来越少,许多弱小国家在战争过程中被相对强大的国家吞并,这体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D选项正确;ABC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现象的概括和说明,不是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不符合题意;故选D。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一些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壮大后,兼并和消灭弱小国家,推动中国逐渐走向统一,C项正确;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7.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此题选择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相关史实。
8.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质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和使用,因此铁犁铧是符合当时的农业领域工具,A项正确;磨制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排除B项;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排除C项;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D项正确;兴修水利工程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中的青铜器逐渐被铁农具取代,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尚未重视肥料的使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青铜器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应用,与春秋后期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铁农具代替铜、石等农具、畜力代替人力,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1.A
【解析】根据题干“周室衰微,政由方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政事由地方诸侯决定,因此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A项正确;中央集权、社会安定、国家灭亡等信息与题干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所以春秋时期社会的政治特点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特点,没有体现王权得到加强,也没有涉及铁器的使用,排除A项、C项;由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解析】根据题干“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虽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周王室的命令,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需要依赖诸侯的经济支持。周王室的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因此,题干突出反映了诸侯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的问题,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不能反映西周的灭亡、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和分封制的完全瓦解,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D
【解析】根据材料“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描述了王权沦落,王室财政拮据,天子仰赖诸侯的现象,说明了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D项正确;“管辖地缩小、 诸侯各自为政、 社会经济发展”在材料中都无法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国在齐桓公当政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所以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管仲改革,它使齐国富强起来,为称霸准备了物质条件,A项正确;BCD选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排除。故选A项。
16.D
【解析】鼎是王权的象征,周王室的九鼎代表周朝的统治,而楚庄王是周的诸侯,询问周王室鼎的大小,是诸侯挑战周王室的权力,说明当时周王室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故选D;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交战,决战前,晋文公以报答当年流亡楚国为名,“退避三舍”,令晋军后退,巧妙的避开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D项正确;齐桓公、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与“退避三舍”无关,排除AC项;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与“退避三舍”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
18.D
【解析】“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里的南方蛮夷……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正经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严重破坏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排除A项;“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无异”说明楚国人与中原人文化差异缩小,并非楚国人成为中原人,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楚国经过努力终于称霸中原”,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解析】依据题干“东周第二代天子植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土地、人口、兵力都减少,各诸侯国都不再顾忌周王室,题干材料表明周王室地位下降,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周和宋之间的具体的矛盾,排除A项;在这个情况下,东周政局不稳定,排除C项;在一定程度上分封制遭到破坏,不能说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解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D项正确;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春秋争霸的原因,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出现大国兼并小国的趋势,周王室统治地位衰微,排除B项;争霸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排除C项。故选D项。
2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生产力的变化,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买卖禁令失效,逐渐转为私有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繁荣,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的局面。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D正确;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排除A;骨耜出现在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排除B;青铜铲集中在夏商和西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产物,排除C。故选D。
23.A
【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其经济上的社会大变革是指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故A符合题意;B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CD两项均不是引发东周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择A。
24.A
【解析】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封建生产关系。A项正确;“铁农具和牛耕”不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排除B项;铁农具不能反映贵族生活奢侈,排除C项;“各诸侯国经济繁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5.A
【解析】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土地私有制产生推动井田制的瓦解,也推动了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战争的频繁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排除C项;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6.B
【解析】根据材料“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纷争,排除A项;材料只说赵国大将赵括经常购买田宅的问题,没有涉及武将的地位,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27.C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A是河姆渡居民时期的骨耜,B是商朝时期的四羊方尊,C是春秋时期的铁农具,D是汉代的耧车,故C项符合题意;ABD都不是春秋时期的,排除ABD项;故选C。
28.C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也意味着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贵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庙,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视,这与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BD排除。故选C。
29.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
30.(1)东周(春秋时期)
(2)诸侯争霸
(3)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平王立,东迁于洛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标志东周开始。
(2)依据材料信息“诸侯强并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的历史现象。
(3)根据材料“平王的时候,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国之中强大的兼并弱小的,齐、楚、秦、晋开始称霸,国家政令取决于称霸的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材料描述的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1.(1)禅让制;启。
(2)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等。
(3)周王室衰落,强大的诸侯想要称霸,争夺土地、人口。
【解析】(1)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民主推举制度是禅让制;夏朝建立后,启继承了禹的位置,开创了家天下的制度。
(2)根据“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得出是分封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的实行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等。
(3)根据“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得出原因是周王室衰落,强大的诸侯想要称霸,争夺土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