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戊戌变法
1.(2022·河北邢台·八年级期末)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22·河北沧州·八年级期末)下面报刊主要宣传的新思想是
A.变法图强 B.扶清灭洋 C.仁政法治 D.师夷长技
3.(2022·河北沧州·八年级期末)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口口口口,社稷难资保守”。“口口口口”应是( )
A.禁绝鸦片 B.实行洋务 C.变法图强 D.签订条约
4.(2022·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末)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华兴会成立 B.兴中会成立 C.金田起义 D.公车上书
5.(2022·河北邯郸·八年级期末)一首描绘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诗中写道:“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老将新疆护国门,菜市横刀血溅飞”(注:“菜市”即北京菜市口刑场)该诗中提到的人物有( )
①林则徐②左宗棠③邓世昌④谭嗣同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6.(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清史纪事本末》:“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历史人物,不属于材料中“志士”的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邓世昌 D.康有为
7.(2022·河北沧州·八年级期末)戊戌变法虽然仅仅历时103天,但它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所颁布的一系列变法政策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8.(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9.(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上述叙述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指(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维新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
10.(2022·河北承德·八年级期末)在中国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中,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质的飞跃。与洋务运动相比,这个“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是为了
A.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 B.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1.(2022·河北沧州·八年级期末)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谭嗣同作为洋务派的代表,领导了洋务运动
B.谭嗣同的流血牺牲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C.谭嗣同等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D.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12.(2022·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末)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13.(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14.(2022·河北邯郸·八年级期末)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这说明戊戌变法
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
B.促进新式学堂开始普及
C.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D.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15.(2022·河北唐山·八年级期末)1898年,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6.(2022·河北石家庄·八年级期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于是他组织参与了(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起义,推翻清朝
D.宣传礼教,主张复辟
17.(2022·河北廊坊·八年级期末)观察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图乙分别是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哪两位维新志士?
(2)引发这场运动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光绪帝支持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何在?
(3)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谁的利益?这场运动的结果怎样?
(4)戊戌变法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历史教训?
18.(2022·河北张家口·八年级期末)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在体制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但这些思想还很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中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甲午战后,时局危急,人心思变,维新思潮乘势而起,声势日大。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理论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
——以上材料摘编自高中岳麓版教科书
材料三 维新运动时期各地重要报纸
维新运动时期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兴儒会 瑞安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励学会 西安
南学会 长沙 蜀学会 成都
农学会 广州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思想比该思想主张更进一步的表现。
(2)据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探究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诸多因素。
19.(2022·河北沧州·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应如何实现“自强”?为此,李鸿章等人掀起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说说,哪一运动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并根据材料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近代史上的这两次改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0.(2022·河北唐山·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应辩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的作用及其依据。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1.(2022·河北·邢台市开元中学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材料二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流台,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了。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2)请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
2.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变法图强,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排除B项;仁政法治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这次战争的对手是中国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国日本……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可知是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人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因此“口口口口”应是变法图强。选项C符合题意;禁绝鸦片与虎门销烟相关,A排除;实行洋务与洋务运动相关,B排除;签订条约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D排除。故选C。
4.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选项D符合题意;华兴会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A排除;兴中会是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B排除;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C排除。故选D。
5.C
【解析】
依据“黄海波涛怒气冲”“老将新疆护国门”“菜市横刀血溅飞”,可知分别对应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牺牲、左宗棠收复新疆、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等人在菜市口刑场遇害,因此该市中提到的人物有左宗棠、邓世昌、谭嗣同,②③④正确;题干没有提到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①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
【解析】
由材料“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可知,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而邓世昌是甲午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戊戌变法时已经牺牲,C项符合题意;选项中与戊戌变法有关的历史人物有谭嗣同和梁启超,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解析】
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内容,但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故选C项。
8.C
【解析】
分析题干的“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限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可以看出1898年,康有为和梁启超对西方的认识少,说明维新派缺乏经验。故C符合题意;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顽固派反对变法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即戊戌变法,C项正确;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解析】
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是和洋务运动相比“质的飞跃”,C项正确;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不属于戊戌变法”质“的飞跃,排除A项;维新派主要是改革内政,排除B项;D是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解析】
根据材料谭嗣同的语言,可以看出他要为中国变法而牺牲的决心,其目的是解决中国 “ 不昌 ” 的问题,谭嗣同等维新派领导的变法,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很多措施都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C项正确;谭嗣同是维新派,不是洋务派,排除A项;维新变法最后失败了,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是对戊戌变法这一史实的评价,是历史结论,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选项D符合题意;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对历史事实的表述,不属于历史结论,也没有涉及废除旧制度的内容,A排除;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不属于历史史实,C排除。故选D。
13.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因为它宣传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是反封建的,故C符合题意。题干是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反封建的角度,故AB均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是维新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D
【解析】
由材料“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可知,维新变法时期提倡白话文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5.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裁撤冗员属于政治角度,排除A项;B项有利于发展近代教育,排除B项;C项有利于发展近代军事,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解析】
根据所学,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其主张宣扬维新思想,变法图存,B正确;A是林则徐,C是孙中山,D是袁世凯,排除。故选B。
17.(1) 图甲:康有为。图乙:梁启超。
(2)《马关条约》的签订(或甲午中日战争)。维护封建统治。
(3)封建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失败。
(4)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解析】
(1)根据图片中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甲是康有为,图乙是梁启超。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光绪帝支持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最终在以慈溪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绞杀下失败。
(4)依据所学知识归纳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关于维新变法运动,还会考查维新变法运动的主时间、改革的性质、主张、改革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
18.(1)思想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或师夷长技)表现: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2)因素:康有为等人的努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地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纸进行宣传推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或洋务运动失败);日本明治维新的示范等。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即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为维护清朝统治,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主张学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富国强兵,并开展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据材料一“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在体制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指出维新思想比该思想主张更进一步的表现是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2)分析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诸多因素,据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其中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梁启超和谭嗣同是宣扬维新理论的另外两个思想健将,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得出康有为等人的努力;据材料二“甲午战后,时局危急,人心思变,维新思潮乘势而起,声势日大”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或洋务运动失败);据材料三“维新运动时期各地重要报纸”“维新运动时期各地重要学会”得出各地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纸进行宣传推动;再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示范等也是推动康梁维新思想发展的因素。
19.(1)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公车上书;成立学会、创办报刊、兴办学堂。
(3)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可知,李鸿章认为中国应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实现“自强”,为此,李鸿章等人掀起了洋务运动,这一运动的积极影响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
材料二“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反映了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根据材料可知,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成立学会、创办报刊、兴办学堂。
(3)
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可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区别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0.(1)顽固派的反对。
(2)作用:思想启蒙。
依据:维新时期的学堂、开设的书院,培养出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人才;兴起的学会,开启了民智,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并转化为政治力量;提出了白话文的主张。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解析】
(1)
由材料一“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应辩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可知,材料一表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顽固派的反对。
(2)
作用:据材料二“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可归纳出思想启蒙。依据:根据“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可归纳出维新时期的学堂、开设的书院,培养出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人才;根据“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可归纳出兴起的学会,开启了民智,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并转化为政治力量;根据“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归纳出提出了白话文的主张。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材料二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深远影响。所以探究的主题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21.(1)公车上书。拒和、迁都、变法。
(2)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解析】
(1)
根据材料“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等人联合在北京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2)
根据材料“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可知,当时中国封建顽固派的势力强大,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镇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导致变法失败。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这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