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湖南省各地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9 07:4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戊戌变法
1.(2022·湖南岳阳·八年级期末)康有为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主张在当时思想界引发极大轰动。这是因为他提倡( )
A.废除君主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2.(2022·湖南永州·八年级期末)他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强调了变法图强的重要性。他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3.(2022·湖南岳阳·八年级期末)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4.(2022·湖南永州·八年级期末)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的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人物是( )
A. B.
C. D.
5.(2022·湖南湘西·八年级期末)献身变法,临刑时激昂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仁人志士是( )
A.左宗棠 B.谭嗣同 C.黄兴 D.宋教仁
6.(2022·湖南岳阳·八年级期末)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自此开展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改革。下列法令中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
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裁撤冗官
7.(2022·湖南娄底·八年级期末)他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是
A.邓世昌 B.梁启超 C.孙中山 D.陈独秀
8.(2022·湖南衡阳·八年级期末)1898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是(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
C.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D.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9.(2022·湖南益阳·八年级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10.(2022·湖南湘潭·八年级期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救亡图存,其所作努力主要体现在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2022·湖南岳阳·八年级期末)在时政危局的刺激和康有为等人的感召下,年轻的光绪帝下令支持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
A.抵制外国侵略 B.维护清朝统治 C.镇压农民起义 D.发展资本主义
12.(2022·湖南永州·八年级期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 )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13.(2022·湖南娄底·八年级期末)下图中的人物是谁?他“无力回天”的根本原因是( )
A.杨深秀,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B.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C.谭嗣同,个人力量弱小
D.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妥协性
14.(2022·湖南怀化·八年级期末)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文章中的“新思想"内容可能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办洋务 B.谋求制度变革,实行维新变法
C.提倡民主共和,推行民主政治 D.提倡新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15.(2022·湖南娄底·八年级期末)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16.(2022·湖南永州·八年级期末)“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17.(2022·湖南长沙·八年级期末)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18.(2022·湖南邵阳·八年级期末)有人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19.(2022·湖南邵阳·八年级期末)以湖南浏阳志士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缘于他们参与了一场“近代化的尝试”,这场“近代化的尝试”
A.完成了反封任务 B.促进了思想解放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实现了民族独立
20.(2022·湖南常德·八年级期末)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的技术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的结果是中国要进行
A.深入的技术探索 B.政治制度探索
C.思想文化探索 D.军事强国探索
21.(2022·湖南湘西·八年级期末)2014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陪同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瀛台散步时说,光绪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材料中所指的百日维新
A.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B.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具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思想
22.(2022·湖南岳阳·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23.(2022·湖南·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有史学家认为:“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是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之道不可变的传统观念的第一次突破……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曾经起过觉醒人民的作用。”这说明变法( )
A.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 B.推翻了封建正统思想
C.巩固了君主专制统治 D.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
24.(2022·湖南永州·八年级期末)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这一文章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A.屈辱与抗争 B.落后与探索
C.内忧与外患 D.变法与图强
25.(2022·湖南怀化·八年级期末)《从晚清到民国》一书中写道:“长逾150年的中国近代史,在社会发展的性质上也是部转型史。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人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但是那时的光绪爷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结果可想而知。”以上材料( )
A.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B.赞扬了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图强的精神
C.分析了戊戌变法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 D.批判了光绪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落后
26.(2022·湖南怀化·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一事件?在这场运动中哪些内容是“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写出两点即可)被这场运动所“忽略”的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指什么?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出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的原因。材料中作者分析的“公车上书”事件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领导“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写两位)
材料三: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改编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
(4)据材料三,概括出光绪帝实行变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括光绪帝实行变法的根本目的。
(5)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B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排除A项;孙中山提倡民主共和,排除C项;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的是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他强调了变法图强的重要性,B项正确;康有为、严复、谭嗣同均是主张变法图强的维新人士,但与题干文章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自救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辛亥革命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C项正确;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相关,排除A项;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裁快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句话是维新派著名代表人物谭嗣同,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杀害时说的。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中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B项正确;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国防力量的增强,排除A项;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排除C项;裁撤冗官有利于精简机构,减轻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他是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的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B项正确;邓世昌是甲午战争中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排除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排除C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掉庸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因此1898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是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D项正确;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排除A项;经济上,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排除B项;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因此表格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A,A项符合题意;B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意义,排除;C项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维新派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排除;D项慈溪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排除。故选A。
10.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等领导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解析】光绪帝下令支持变法,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故选B项;抵制外国侵略、镇压农民起义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排除AC项;光绪帝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属于资产阶级,根本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解析】根据“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的观点是要改革政治制度,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不符,排除。故选D项。
13.B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是谭嗣同,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戊戌变法运动,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最终变法很快被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谭嗣同在慷慨就义时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B正确,C排除;杨深秀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但没有大呼“无力回天”,A排除;戊戌变法失败时康有为逃往国外,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B。
14.B
【解析】依据题干“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也表示不愿做亡国之君,为此他于1898年颁布《定国是诏》,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实行戊戌变法,谋求制度变革,B正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同治皇帝时期,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开展了一场洋务运动,A排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推行民主政治,为此他们发起了辛亥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C排除;民国初年,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主张提倡新文学,倡导文学革命,D排除。故选B。
15.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可知,康有为主张推行维新变法。1898年在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宣布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都和材料无关,都不是康有为的主张,故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本题难度适中,以“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6.B
【解析】根据“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可知,指的戊戌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被称为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是戊戌变法内容之一,B符合题意;ACD项均不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7.B
【解析】题干中反应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维新派的主张,他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维新。ACD选项不是维新派的主张。故答案选B。
18.A
【解析】根据“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得出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与思想解放,A项正确;B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改变政体,排除C项;戊戌变法未能阻止民族危机继续加深,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解析】根据材料“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捕遇害”可知表述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促进了思想解放,B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完成反封任务,排除A项;戊戌变法失败,没有实现富国强兵、也没有挽救民族危亡,排除C、D两项。故选B选。
20.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使国人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于是中国展开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国人意识到,只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是不够的。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联名上书请求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进行变法,变法最终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戊戌变法,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B项正确;深入的技术探索、军事强国探索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D项;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B项。
21.A
【解析】根据材料“光绪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企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在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阻挠下失败,所以说百日维新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排除B项;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C项;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体现了戊戌变法起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正确;戊戌变法是要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发动群众的问题,排除B项;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是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首次尝试、第一次突破、觉醒人民的作用”可知,这体现了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故A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否定了封建正统思想,朱元璋采取的强化皇权的措施巩固了君主专制统治,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D
【解析】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变法图强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题干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和“变亦变,不变亦变”宣传的主要思想是变法与图强。D项正确;屈辱与抗争不是题干文章宣传的主要思想,排除A项;落后与探索不是题干文章宣传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内忧与外患不是题干文章宣传的主要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解析】根据“那时的光绪爷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结果可想而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认为“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艰巨”,光绪皇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运动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是导致戊戌变法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运动,排除A项;材料分析了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并非赞扬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图强的精神,也无法体现批判光绪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落后,排除BD项。故选C项。
26.(1)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教育;建立新式海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西方的政治制度。
(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原因: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康有为、梁启超。
(4)原因: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5)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艰难曲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思想解放能推动社会进步;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是指: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教育;建立新式海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等等。洋务运动所“忽略”的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先进的政治制度。
(2)
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故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根据材料二“……,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可得出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的原因: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根据材料二“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可得出“公车上书”事件在当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
根据所学知识,领导“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
(4)
根据材料三“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可得出光绪帝实行变法的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根据所学知识,关旭地实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5)
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艰难曲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思想解放能推动社会进步;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