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戊戌变法
1.(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近代史上哪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禁烟运动
3.(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梁启超说过:“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之唤醒”的最早标志是( )
A.变法维新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4.(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务,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持此观点的人是
A. B. C. D.
5.(2022·河南商丘·八年级期末)1902年的某一天,京师大学堂的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慈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忙入宫叩头请求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②慈禧太后的愚昧无知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艰难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新式学校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2·河南漯河·八年级期末)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变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里的先进知识分子包括(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陈独秀 D.孙中山
7.(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清政府下诏:“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项举措施行于(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8.(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绝版袁世凯》一书中写道:“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该书作者评述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9.(2022·河南洛阳·八年级期末)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思考”
A.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B.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使中国建立了民主政府 D.使谋求制度变革提上日程
10.(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19 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仁人志士奔走呼号,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他们倡导变法的首要目的是( )
A.挽救国家危亡 B.维护封建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引进西方学说
11.(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运动
12.(2022·河南开封·八年级期末)“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这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3.(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期末)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
A.实业救国思想 B.君主立宪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爱国主义思想
14.(2022·河南鹤壁·八年级期末)以下历史人物我们可以称他们为( )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A.维新变法的宣传者 B.维新变法的反对者 C.戊戌政变的发动者 D.戊戌政变的殉难者
15.(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你知道中国近代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6.(2022·河南三门峡·八年级期末)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又几次上书光绪帝,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光绪帝深受震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令康有为等人筹划变法。由此可见戊戌变法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维新思想的传播 D.“实业救国”的推动
17.(2022·河南濮阳·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制度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18.(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革,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一“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开始”是指
A.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 B.维新派发起“公车上书”
C.革命派组建中国同盟会 D.青年学子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9.(2022·河南三门峡·八年级期末)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这句话所反映的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是( )
A.发展农、工、商业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开办新式学堂 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20.(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在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他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又令裁撤绿营,让旗人自谋生计,多达100万人被突然中断生计,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这段话反映了戊戌变法过程中
A.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B.中国国力贫弱
C.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中国政治腐败
21.(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22.(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的技术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的结果是中国要进行
A.深入的技术探索 B.政治制度探索
C.思想文化探索 D.军事强国探索
23.(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②新王朝推行民主政治的尝试
③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④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2022·河南·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5.(2022·河南平顶山·八年级期末)“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材料说明戊戌变法
A.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B.刺激中国走向革命道路
C.改变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 D.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6.(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谭嗣同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中的“贼”是指( )
A.帝国主义侵略者 B.洋务派
C.袁世凯 D.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
27.(2022·河南·鹿邑县贾滩乡中心学校八年级期末)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28.(2022·河南安阳·八年级期末)1898年,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29.(202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梁启超提出:“三代(夏商周)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其意图是
A.振兴洋务 B.倡导变法 C.批判孔教 D.维护共和
30.(2022·河南郑州·八年级期末)《戊戌政变记》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戊戌变法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C.裁撤政府冗官冗员 D.广育人才,讲求时务
31.(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异同
B.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寻找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历史原因
32.(2022·河南郑州·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①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④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⑤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材料二:八年级某班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出现了下面几种观点:
第一种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二种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第三种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1)请根据材料一,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制作表格时,内容填写序号即可)
(2)请你选择材料二中的其中一个观点,判断其是否正确,并根据所学说明理由。
33.(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有为大事记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来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
1896年 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7年 德国强占胶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 速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 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7年 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
34.(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71年,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留影。照片中有叶富、林曾泰、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
(1)材料一中的毕业照拍摄背景可能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些少年长大后参与了一场国运之战,请问是哪场战争?
材料二: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梁启超与康有为发起的哪一事件,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综合上述近代中国少年,他们肩负的共同使命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你对此有何感想?
35.(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进囗洋布减少了10万匹。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变法运动一一戊戌变法。在戊戌变法后,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里出现了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法。他们通过上书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通过办报纸来形成自己的舆论工具;通过学会把改革的力量组织起来。这样的话,变法运动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形成了气候和规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他们通过上书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其中表达“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个政治要求的上书指什么历史事件?这次上书具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36.(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如图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较为开明的官员发起的什么运动?该运动的两个口号是什么?
(2)该运动创办了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各列举出一个代表企业。
(3)如何评价该运动?(写出2点)
材料三: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材料三表达的是什么事件?有什么意义?
37.(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材料四: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材料五: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1)根据材料一、二,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
(3)材料四中“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38.(2022·河南洛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工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用新法开矿,才发展成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 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鉴于这一局限性,梁启超等人发动了一场什么运动?
39.(2022·河南·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民族觉醒、救亡图存的抗争史。
材料一 兴办军事工业以图自强,是当时世界上后进国家如奥斯曼帝国、埃及、日本和俄国实行改革所采取的常见形式,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外来侵略的极大刺激和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的“自强运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族无力应对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近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进行一场激进的改革或革命,才能拯救中国。当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时,另一部分人则宣传革命,主张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恪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自强运动”所指的历史事件及历史地位,并列举“自强运动”时期创办的一项军事工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示例,列举一个甲午战败后的救国方案,并说明其实践情况。(示例:方案农民阶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实践情况——在内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40.(2022·河南三门峡·八年级期末)根据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自拟题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图片之间的联系)
41.(2022·河南郑州·八年级期末)根据下列图片写一篇80-120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并体现二者之间的比较;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多次上书给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光绪帝表示不愿做“亡国之君”,于1898年进行了戊戌变法,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A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引发了公车上书,这是戊戌变法的序幕,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这是“变革求新”,A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前,B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是“革命求新”,不是“变革求新”,C不符合题意;禁烟运动是1839年,在甲午中日战争前,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的序幕,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了爱国救亡政治运动。所以“大梦之唤醒”的最早标志是变法维新运动。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前进行的,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主要抗击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C项;武昌起义是在维新变法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可以判断出材料内容与戊戌变法相关,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变法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B项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材料观点出自康有为;C项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
【详解】由题意可知,日本教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西太后闻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得入朝叩头自请处分,这既反映了西太后伪善、愚昧,也说明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教育改革举步艰难,近代科学进入了校园,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6.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变”“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改革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B项正确;林则徐、魏源等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且只限于学习了解阶段,他们的主张中没有改革政治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主张解放思想,改造国民性,培养独立人格;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C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清朝在戊戌变法期间改革科举制度,选拔实用人才。因此这项举措施行于戊戌变法。C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依据题干:“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进行了戊戌变法,因为这一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又被称为“百日维新”,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事件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
9.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上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因此据题干“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可知,这一“思考”使谋求制度变革提上日程,D项符合题意;A项与洋务运动有关,排除;BC项与辛亥革命有关,排除。故选D。
10.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世纪末,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呼吁变法图强,因此倡导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挽救国家危亡或救亡图存,A项正确;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项;发展资本主义是维新派倡导变法的主要目的,但不是首要目的,排除C项;引进西方学说也是服务于挽救民族危亡,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字知识可知,甲午战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多名举人,以公车上书”的方式,上书光绪帝,清求变法。为宣传维新变法,成立学会和学堂创办报刊及著书立说,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主张在维护君主制的前提下,改良一些封建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具体主张体现在:主张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C项符合题意;A项主张因循守旧,盲目排外;B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D项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由此可知ABD三项和题干“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信息不符。故选C。
13.D
【详解】林则徐的名句体现出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谭嗣同的名句体现出台湾被割让的爱国思想,秋瑾的名句体现出救国的思想。三句诗体现出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故D符合题意;实业救国是通过兴办实业进行救国,排除A;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思想主张,排除B;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倡导的思想,排除C。故选D。
14.A
【详解】依据材料人物图片判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都是戊戌变法中的主要参与人,传播了变法思想,是戊戌变法的宣传者,A项正确;B项错误,排除B项;戊戌政变是由慈禧太后为首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发起的,故C错误,排除C项;戊戌变法中牺牲的代表人物是谭嗣同,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国外,故D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近代化的第二期的任务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第一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是第三期,排除C项;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依据题干“1897年”“康有为又几次上书光绪帝,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此康有为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变法图强、救亡图存,B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在18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排除;题干没有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C排除;“实业救国”是张謇等人的救国主张,D排除。故选B。
17.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 超越”的表现,故B选项正确;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故A选项错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都增强了海军实力,故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都主张开办近代教育,故D选项错误。综上答案B。
18.B
【详解】依据材料中“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革,中国民族觉醒”,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开始,这体现了非官方的民族群体的觉醒。故选项B符合题意;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是学习西方技术,与思想的觉醒无关,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后于“公车上书”,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青年学子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于“公车上书”,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9.B
【详解】据“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可知,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封章(上书,直达于上(皇上)”反映的与戊戌变法诏令有关的内容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项正确;ACD项都是戊戌变法的内容,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均180条,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改革措施操之过急,遭到的阻力过大,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光绪皇帝的性格方面,排除A项;材料未能体现中国国力贫弱,排除B项;中国政治腐败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康有为等领导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传播了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使国人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于是中国展开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国人意识到,只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是不够的。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联名上书请求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进行变法,变法最终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戊戌变法,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B项正确;深入的技术探索、军事强国探索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D项;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B项。
23.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①③④符合题意;②新王朝推行民主政治的尝试这种说法不正确;排除含有②的选项ABC;故选D。
2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军事和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但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后来的戊戌变化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项正确;辛亥革命是政治上民主化,但是晚于戊戌变法,排除AC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B项。故选D项。
25.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延续性”可知,戊成变法影响了后面的中国革命运动,故A符合题意;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即革命,所以,戊戌变法的失败与中国走向革命的道路有一定的联系,但这不能说戊戌变法直接刺激中国走向革命道路,故B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政治体制,中国仍然是封建君主制,故C不符合题意;D项是戊戌变法的作用,表述没有错误,但是与题中描述戊戌变法对以后革命运动的影响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6.D
【详解】戊戌政变前,康有为、梁启超事先得到消息逃亡国外,谭嗣同不愿逃走,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临刑前谭嗣同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倒在屠刀下,英勇就义。所以材料中的“贼”是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7.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挽救民族危亡,“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最根本的是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即变法成天下之治,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裁撤冗员属于政治角度,排除A项;B项有利于发展近代教育,排除B项;C项有利于发展近代军事,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考查点:维新变法。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衰弱的根源在于君权集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主张在中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因此他认为要改变中国落后面貌,需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倡导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兴民权。B正确;振兴洋务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与题不符,A错误;批判孔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梁启超本人主张利用儒学的外衣进行改革,C错误;维护共和是要彻底推翻帝制,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
30.A
【详解】依据材料“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大致意思,每个人都可以写文章直接给皇帝,上书言事。(听到这个消息)全国都在欢呼鼓舞,争论给皇帝上书,表达民间疾苦,每天每个机构上书有几十,从早起到晚上都在阅读奏章。结合课本所学,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发布变法诏令,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A正确;B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
31.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材料反映的是德相俾斯麦认为日本学习制度优于中国单纯学习技术,梁启超叙述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故选B。
32.(1)
类别 主要内容
政治 ①
经济 ②③
文化教育 ④
军事 ⑤
(2)第一种观点不正确。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第二种观点正确,因为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这是一场教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第三种观点不正确。因为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分析】(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的是政治方面的内容;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是经济方面的措施;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是经济方面的措施;④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⑤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是军事方面的措施。
(2)
根据材料“第一种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观点不正确,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根据“第二种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这是一场教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根据“第三种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3.(1)家庭出身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入侵的影响。
(2)人生经历:第一段:熟读经书、研究西学;第二段:宣传组织变法;第三段:复辟帝制。
认识:人生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人的思想变化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详解】(1)根据“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得出家庭出身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得出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根据“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得出外国列强入侵的影响。
(2)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康有为人生经历的第一段是1858—1879年,这一阶段他熟读经书、研究西学;第二段是1879—1898年,这一阶段他宣传组织变法;第三段是1898年以后,这一阶段他复辟帝制。结合所学可知人生的发展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人的思想变化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34.(1)事件:洋务运动;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公车上书。
(3)共同使命: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感想: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等。
【分析】(1)
事件:根据材料一“1871年,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留影”并结合所学可知,福州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期间筹建的学堂。战争:根据材料一“林曾泰、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人物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他们长大后参与了甲午中日战争。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梁启超、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
共同使命:根据材料一涉及的“叶富、林曾泰、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及材料二中“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当时肩负的共同使命是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感想:结合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及所学知识,从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等角度进行回答。
35.(1)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解析】(1)
根据材料一“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进囗洋布减少了10万匹。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结合所学可从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方面来归纳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他们通过上书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要求”“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国内,为此国内赶考举子为反对议和,发动了公车上书。这次上书的历史影响是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6.(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2)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分析】(1)
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 为口号。
(2)
依据所学可知,洋务派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工企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 为口号,创办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
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京城学子以拒和、迁都为由上书光绪帝,成为公车上书;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7.(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兴民权、变官制。
(3)显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和为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
(4)维新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解析】(1)
根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根据材料二“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
根据材料三“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兴民权。”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提出兴民权;根据材料三“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提出兴民权、变官制。
(3)
根据材料四“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谭嗣同喊出“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
(4)
根据材料五“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维新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等原因,所以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38.(1)城镇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数量增加。(任意两点)
(2)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运动)。
【详解】(1)根据“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得出城镇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数量增加。
(2)根据“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可知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针对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梁启超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
39.(1)事件:洋务运动。地位: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方案1戊戌变法(改革),以失败告终;方案2辛亥革命(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方案3“实业救国”,通过创办实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言之有理皆给分)
(3)阶段:器物(经济)、制度(政治)、思想。共同主张:向西方学习。
【详解】(1)从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又叫自强运动。故材料中的“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可列举: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中华民族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和平改良,失败告终。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也有主张“实业救国”的,即通过创办实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业救国“曲折艰难。
(3)由材料“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恪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可见陈独秀认为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共同主题是向西方学习。
40.评分说明: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之间的联系性。
给分要点:自拟题目;联系性的语言(例: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史实正确;表述完整。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小论文题,首先分析图片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左是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图右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由此依据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拟定题目“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9世纪末,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但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1.漫漫救国之路 英雄前仆后继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无数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探索运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近代史上爱国主义精神的壮丽篇章。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实施。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也是以失败告终,谭嗣同英勇就义。但这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解放的坚毅脚步。
【详解】根据洪仁玕、谭嗣同两人的事迹,可提出题目:漫漫救国之路, 英雄前仆后继。根据所学知识,可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无数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探索运动;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结果未能实施;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谭嗣同等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也以失败告终;最后说明: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解放的脚步并没因此停止,以后出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等,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