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百家争鸣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河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百家争鸣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河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8 19: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 百家争鸣
1.(2022·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2.(2022·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CCTV12法制频道要招聘《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3.(2022·河北邢台·七年级期末)如下图所示的著作主要记载了哪位名家的思想( )
A.韩非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4.(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 )
A.以“礼”治国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5.(2022·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6.(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学了《百家争鸣》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历史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2·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8.(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勤俭是持家之本。在春秋战国的各家学派代表人物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生活的是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9.(2022·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此主张出自(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0.(2022·河北·威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期末)2015年,国内首部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新书《习近平用典》在京首发,编辑组通过细致梳理,发现习总书记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儒学经典《论语》。下列关于《论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著 B.《论语》是重要的儒家经典
C.《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许多思想论述 D.《论语》对中国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11.(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请你仔细观察下图,椭圆形标注里的问号应该是下面哪一句话?(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无为,则无不治”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2.(2022·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13.(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孔子的两个徒弟都各自准备做一件事,但孔子让其中一个再想几天,另个立即去做。这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  )
A.三思而后行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温故知新
14.(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仁者爱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道德经》反映了
A.老子的思想
B.孔子的学说
C.墨子的主张
D.韩非的理论
16.(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从西周末到战国初,是中国古代剧烈变革的时代。那时私人讲学之风已盛,又兼各国并立,延揽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辈出,各以所见著书立说,以应当世的需求。材料反映出
A.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B.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C.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深远 D.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17.(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下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填( )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________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9.(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社变化的是( )
A.诸子百家,思想大争鸣 B.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C.甲骨文开始用于记事 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0.(2022·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下图郑板桥的这首诗反映了(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1.(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材料所体现的思想(  )
A.法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22.(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百家争鸣,各陈其说。各学派仅仅就日常如何穿衣就存在着不同的主张,甲派说“怎么舒服怎么穿”,乙派主张“应合乎礼仪规范的穿”,丙派则认为“讲究穿着打扮是一种浪费,能保暖就行,不求奢华”,丁派宣扬“国君、朝廷规定怎么穿就怎么穿”。请指出甲、乙、丙、丁分别是哪个学派学说的代表者( )
A.儒家、道家、墨家、兵家 B.道家、法家、儒家、兵家
C.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D.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23.(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思想家,“主张依法治国, 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因此 它的历史观为当时的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此人应该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24.(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5.(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阅读以下表格,可以说明
诸子百家代表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
儒家:仁义礼智信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注重法律 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法治、爱国
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古今思想认知一致
26.(2022·河北邯郸·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孔子像》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流派,如儒、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人物孔子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与孔子在同一历史时期的老子,创立了什么学派?
(3)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繁荣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你还知道“百家争鸣”中的哪个学派?这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
27.(2022·河北·威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名家解读】
材料一: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思辨论坛】
材料二: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能从孔子身上学到哪些教育观念。
(3)针对校园内损坏公物的行为,请你分别用儒家、法家的思想观点加以分析,并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28.(2022·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发展兴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篇》
材料二 “民为贵,社筱次之,君为轻。”“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有度》
(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什么思想学派?请依据材料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上述材料中多位思想家研讨学术,著书立说的局面出现在什么时期?
(3)上述材料反映的文化繁荣局面在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影响?
29.(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倾向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
材料二 今年,承德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市民素质也在大幅度提高,比如为避免舌尖上的浪费,大家积极践行国家倡导的“光盘行动”。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如“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得人着兴,失人者崩”等。
(1)材料一中“东方的价值观”属于哪个学派?其创始人是谁?
(2)材料二中“光盘行动”体现了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该思想家还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主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什么思想?
30.(2022·河北邢台·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材料二: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材料三: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材料四:他反对空读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历史上将这些“学派”统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历史上把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
(4)材料四中的言论属于哪一学派的观点?
31.(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思想方面也闪耀着光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大放异衫的局面。
材料二: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材料三:“国学热”下的《百家讲坛》“制造”的“学术明星”于丹,讲完《论语》后说《庄子》,引发了各界热烈的争论。
(1)材料一中“大放异彩”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依据材料指出各家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2)孔子的思想被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中“国学热”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A项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像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D项也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所以答案选择B。
2.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韩非创立了法家学派,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子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D。
3.B
【解析】
根据图片文字“《论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B项正确;记录韩非思想的著作是《韩非子》,排除A项;记录孟子思想的著作是《孟子》,排除C项;记录老子思想的著作是《道德经》,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解析】
主张以“礼”治国的是儒家,主张以“法”治国的是法家,主张“兼爱”“非攻”的是墨家。“无为而治”则是道家在治国方面的策略,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故本题答案选D。
5.C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知,这是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C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韩非主张中央集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因材施教,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儒家的思想主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①说法正确;互爱互利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这是墨家风范而非道家,②说法错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风格不是墨家风格,③说法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④说法正确,含有①④的选项正确,即B项正确;包含②③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严刑峻法、依法治国”,故D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德治”,故A不符合题意;孟子是儒家代表同样主张“仁政、德治”,故B不符合题意;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故选B项;孟子主张“仁政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均与题干无关,排除ACD项。
9.B
【解析】
墨子是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别人。“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B项正确;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1.A
【解析】
依据图片孔子的讲学,则椭圆形标注里的问号应该是孔子的言论。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A正确;“无为,则无不治”是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B排除;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C排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兵家的思想,D排除;故选A。
12.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最能体现报告中的“教育公平”精神,C项正确;因材施教属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排除A项;温故知新与题干的教育公平”精神不符,排除B项;仁者爱人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
由材料“孔子的两个徒弟都各自准备做一件事,但孔子让其中一个再想几天,另个立即去做。”可知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故B符合题意。“立即去做”不是三思而后行,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和题干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C
【解析】
依据题干“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可知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C正确;仁者爱人是指以仁爱之心协调人际关系,不符合题意,A排除;有教无类是指学生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符合题意,B排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指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C。
15.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老和少,是我国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道德经》是记录老子言行的著作,A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BCD均与《道德经》无关,故选A。
16.A
【解析】
依据材料“西周末到战国初……讲学之风已盛,又兼各国并立,招揽人才”,可知此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A选项与材料表述相符,所以A项符合题意。B选项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在汉武帝大一统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体现对后世影响,与材料表述内容不符,排除。D选项兼并战争不断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A。
17.D
【解析】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据此分析,“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对百家争鸣影响的看法和评论,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百家争鸣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非攻”反映了孔子、墨子的相关主张的历史事实,排除BC项。故选D项。
18.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因此图片描述的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可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甲骨文开始用于记事”,与商朝相关,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社变化。C项符合题意;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ABD项与春秋战国时期社变化相关,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0.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疑是民间疾苦声和一枝一叶总关情”可以知道这是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因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D
【解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墨子所说,大意是:看待别人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自己之身。故题文材料体现的是墨子的兼爱思想。A是法家思想,BC是儒家思想,D是墨子创立的墨家思想。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理解题文材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含义和知道题文材料出处是解题的关键。
22.C
【解析】
甲说派“怎么舒服怎么穿”反映的是道家听其自流的主张;乙派“应合乎礼仪规范的穿”反映的是儒家讲究“礼”的主张;丙派“讲究穿着打扮是种浪费,能保暖就行,不求奢华”反映的是墨家主张节约的主张;丁派“国君、朝廷规定怎么穿就怎么穿”反映的是法家主张法制的思想,甲、乙、丙、丁分别代表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3.D
【解析】
根据材料“主张依法治国, 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提出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D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主张“仁”“礼”,排除A项;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主张仁政,“君舟民水”思想,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代表,提出兼爱非攻,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解析】
“仁者爱人”“宽则得众"是倡导和谐的社会,"民贵君轻"“与众乐乐”是倡导君民等级关系的缓和。他们的主张显然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C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战争年代并没有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排除A;儒者的主张并没有批判法家的刑罚,排除B;春秋哉国时期儒学并不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排除D。故选C。
25.B
【解析】
依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思想受到儒家“仁义礼智信”、墨家“兼爱、非攻”等思想的影响,倡导的法治思想受到法家“注重法律”思想的影响,据此说明诸子思想影响深远,B正确;题干旨在说明诸子百家代表思想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影响,并不是强调百家争鸣流派众多或禁锢思想,AC排除;诸子百家的思想出现在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而我们今天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说认知一致,只能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继承和发展诸子百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某些合理成分,D排除。故选B。
26.(1)儒家;仁、礼
(2)道家
(3)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学派发表自己的主张。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解析】
(1)图片中的人物是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礼。
(2)根据所学,老子创立了道家。
(3)根据“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流派”可得出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学派发表自己的主张。
(4)结合所学可有法家,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27.(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他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孔子还主张人们要相互爱护,反对暴政。韩非主张改革,国家权力应集中于君主手中,主张以法治国。孟子将孔子"仁”的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仁政”,统治者不要过分压迫剥削人民,他还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2)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3)儒家:损坏公物是品德问题;法家:损坏公物是违法行为。认识:说服教育是主要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两者不应互相排斥,它们对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都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
(1)
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人们要相互爱护,反对暴政。其核心思想是"仁”。这里的"仁”指尊重个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孔子说:“仁者爱人”,人们要相互爱护,反对暴政,他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当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国家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他还主张以法治国。结合孟子的思想可得出,孟子将孔子"仁”的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仁政”,统治者不要过分压迫剥削人民,他还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2)
根据“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得出因材施教;根据所学可得出有教无类等。
(3)
儒家: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可得出,儒家主张损坏公物是品德问题;法家:根据法家的内容可得出损坏公物是违法行为。认识:根据所学可得出说服教育是主要方法,纪律惩罚是辅助手段,两者不应互相排斥,它们对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都起着重要作用。
28.(1)思想学派:材料一出自墨家思想;材料二出自儒家思想;材料三出自法家思想。核心主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轻徭薄赋;韩非强调法令、权术和威势
(2)时期:战国时期。
(3)影响:①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选自《墨子兼爱篇》,可知出自墨家墨子;材料二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可知出自儒家孟子; 材料三选自《韩非子有度》,可知出自法家韩非子。依据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知体现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依据材料二“民为贵,社筱次之,君为轻。”可知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知体现了孟子施行仁政、轻徭薄赋的思想;依据材料三“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知体现了韩非子以法治国的思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体现了韩非子强调权术和威势,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墨子、孟子和韩非子都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反映了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3)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9.(1)学派:道家;创始人:老子(或李耳)。
(2)学派:墨子(或墨翟);主张:提倡节俭。
最重要主张:“兼爱”(或“非攻”)。
(3)学派:法家;思想:以法治国(或法治)。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因此“东方的价值观”属于道家学派,其创始人是老子。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费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因此“光盘行动”体现了战国时期墨子的提倡节俭的主张;该思想家还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主张是“兼爱”“非攻”。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思想。
30.(1)诸子百家。
(2)百家争鸣。
(3)墨子。
(4)法家学派。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统称为诸子百家。
(2)根据材料二的“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可知历史上把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百家争鸣。
(3)根据材料三的“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是墨子。
(4)根据材料四的“他反对空读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可知材料四中的言论属于法家学派韩非的观点。
31.(1)百家争鸣。如何治 理国家。
(2)《论语》贡献: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
(3)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解析】
(1)
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大放异衫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百家争鸣”。问题二:依据材料一信息“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可知,各学派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治理国家。
(2)
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被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论语》。问题二:依据材料二信息“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可知,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
(3)
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选择性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