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河南省各地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河南省各地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9 07:5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中华民国的创建
1.(2022·河南开封·八年级期末)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此规定出自( )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2.(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精神。它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天津条约》 C.《中华民国约法》 D.《变法通议》
3.(2022·河南·朱口一中八年级期末)下列人物中,在武昌起义胜利后被起义军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又在1912年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副总统的人物是( )
A.孙中山 B.李大钊 C.黎元洪 D.梁启超
4.(2022·河南·郑州市第三中学八年级期末)2020年是辛亥革命胜利109周年,有学者写道:辛亥之呼喊,彰显民族愤然血性,辛亥之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辛亥之功绩,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矗立的“民族丰碑”是 (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5.(2022·河南漯河·八年级期末)张謇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探索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6.(2022·河南鹤壁·八年级期末)小明的爷爷今年恰好八十大寿,即1939年出生,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寿宴后,一位历史老师问小明: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哪一年?小明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民国二十五年 B.民国二十六年 C.民国二十七年 D.民国二十八年
7.(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下列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中,正确的有
①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②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③革命派想以此文件限制袁世凯独裁 ④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2022·河南三门峡·八年级期末)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尊奉孙中山为国父。这是因为孙中山(  )
A.领导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领导新文化运动,促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D.领导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9.(2022·河南濮阳·八年级期末)下列栏目是某班同学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A.师夷长技 B.国家统一 C.军阀割据 D.走向共和
10.(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下列图片最合适的主题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中华民国的创建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1.(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代理议长景耀月致辞:“今日之举为五千年历史所未有……孙先生为近代革命创始者……今日任职,愿孙先生始终爱护国民自由,毋负国民期望”。景耀月亲历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B.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C.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D.袁世凯改元为洪宪元年
12.(2022·河南鹤壁·八年级期末)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25年他临终遗言中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表述。他没有完成的任务应该是( )
A.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B.创办黄埔军校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3.(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下面有关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②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③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 ④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③④②①
14.(2022·河南郑州·八年级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这充分体现了该宪法( )
A.肯定自由民主 B.维护封建专制 C.强调分权制衡 D.倡导司法独立
15.(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 1912 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
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④满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22·河南平顶山·八年级期末)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提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也使五四运动不可避免。因为人民在经过了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以上材料论述的是
A.辛亥革命的背景 B.辛亥革命的经过
C.辛亥革命的特点 D.辛亥革命的影响
17.(202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②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④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22·河南三门峡·八年级期末)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自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说明( )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辛亥革命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C.辛亥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D.辛亥革命唤醒了国人民族意识
19.(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共同成果是( )
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0.(2022·河南·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发生在武昌的一场意外事件,毁了一个王朝,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外一个轨道上。“另外一个轨道”是指( )
A.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 B.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D.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
21.(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期末)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C.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D.推动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
22.(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达到的三个实质性成果是剪辫、易帜、改历。其中易帜指的是
A.封建统治结束 B.封建君主专制向共和时代转变
C.中国人民获得了民主 D.中国开始采用阳历纪年
23.(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民国元年,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明的一年。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实现了人民民主的愿望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24.(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原因是(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清帝下诏退位
25.(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1941年,林伯渠很有感慨地写道:“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表达的意思是( )
A.宣传君主立宪的主张 B.批判改良思想的漏洞
C.肯定辛亥革命的功绩 D.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26.(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如下图所示毕业证书颁发于( )
A.公元1912年 B.公元1918年 C.公元1919年 D.公元1920年
27.(2022·河南·洛阳市第十八中学八年级期末)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下图所示关联信息判断,中间空白框内应填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8.(2022·河南·鹿邑县贾滩乡中心学校八年级期末)“辛亥革命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政治方向,因此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主要体现在当时
A.提出三民主义
B.推翻封建制度
C.建立民国和颁布《临时约法》
D.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9.(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习近平同志强调,知识分子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
(1)“是书”指的是哪本书?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
——《胡适自传》
(2)谁将《天演论》翻译介绍到中国?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的只是“优胜劣败”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天演论》对当时的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孙中山全集》
(3)孙中山认为“国民革命”与“英雄革命”的区别是什么?他的哪一思想体现了“国民革命”的内涵?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说明在民族复兴过程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30.(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并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之处。
31.(202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他们竭力的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导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在清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而且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自此,中国汇入正在世界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且不可阻挡。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据材料一,概括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的原因。作者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综合分析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的历史意义。
32.(2022·河南商丘·八年级期末)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果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1年10月10日 A
1912年元旦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下诏退位
材料三、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写道:“任凭你象尧、舜那么贤圣,象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象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名称及主要创始人。
(2)材料二表格中的A处应为哪一事件 根据材料一、二,总结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写出辛亥革命的影响。
33.(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三: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但新生的国家政权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一场高举“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材料一中的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和材料二中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指的是哪些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说说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相同之处。
(3)综上所述,你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什么认识?
34.(2022·河南洛阳·八年级期末)近现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二 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政府改头换面了,但它的精神实质还与过去一样:贪污腐败、军阀割据、恢复帝制的妄想和混乱失控的情况比比皆是。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
(2)材料二中的“过时的政治体制”指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3)综上所述,请谈谈你对我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35.(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风生水起。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洋务运动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30多年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
材料二:(康有为1894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讲)“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材料三: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成为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30多年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2)材料二中康有为主张走什么道路?为此付诸了怎样的实践?孙中山“成为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第一次巨变?
(3)谈谈你对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认识。
36.(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仍沿用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故,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
材料三: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英不以洋为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和图二之间的历史关系。除此之外,辛亥革命还有哪些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称呼的改变体现当时人们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社会生活迁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始施行,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文件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
2.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1912年元旦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并于1912年3月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彻底否定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项《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C项《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颁布的法律;D项《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故选A。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中,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在1912年黎元洪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副总统。C项正确;孙中山在1912年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排除A项;李大钊是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没有参与武昌起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AB项;辛亥革命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与“民族丰碑”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从材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在于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A符合题意;B指的是洋务运动,CD与辛亥革命不符,故选择A。
6.D
【详解】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1912年即民国元年。因此,1939年换算成民国纪年,1939-1912-1=28,即民国28年,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7.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就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即三权分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由此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领导维新变法运动的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主要贡献是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所以尊奉他为中华民国的国父;领导新文化运动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国民大革命时孙中山已经病逝;故ACD与史实不符,故选B。
9.D
【详解】武昌起义、民国建立即中华民国建立、清朝告终、约法颁布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它们都属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向共和过程中的重要史实,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走向共和,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时期师夷长技,A排除;当时国家没有完成统一,B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军阀割据,C排除。故选择D。
10.C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12年 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随后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故有了孙中山与临时参议员的合影;1912年2月清朝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的统治结束;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些都有中华民国的成立有关,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择C。
1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1月1日”“孙先生为近代革命创始者……今日任职”指的是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B项正确;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是在1911年10月,排除A项;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是在1912年2月12日,且题干没有涉及清帝退位,排除C项;袁世凯改元为洪宪元年是在1915年底,题干中没有提及袁世凯,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所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任务,A项正确;创建黄埔军校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B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均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排除C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③④②①,D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列顺序均不符合题,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题干的“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自由民主,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强调分权制衡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倡导司法独立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可知,此事件是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剪辫子”等改变了近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习俗。“皇帝倒了”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的反映。①③④正确;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历史事件为新中国的成立。故②项错误。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6.D
【详解】根据材料中“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可知表述为辛亥革命后带来的影响,因此D项正确;辛亥革命的背景为清朝的封建统治激化矛盾,因此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经过是由四川保路运动引起,经过武昌起义,最终南方各省独立,成立中华民国,因此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特点是向西方学习的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的政党政治也十分关注,因此排除C项,综上所述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7.A
【详解】由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可知,“国体之改革”是指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①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③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描述错误,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④描述错误。故选A。
18.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了国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门。所以“辛亥革命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排除B项;辛亥革命宣传三民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没有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A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C项;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戊戌变法没有,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狭义的辛亥革命即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由材料中“近代中国”“武昌”“毁了一个王朝”等信息,可知与辛亥革命相关,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道路,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幻想走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实行君主立宪,排除A项;五四运动以来,无产阶级试图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排除C项;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的八七会议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根据材料“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尽管许多事情实际上依然如故,但民众的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可见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增强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推动民众思想观念的解放,D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封建制度的终结,排除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所以易帜指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向共和时代转变,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说法均不正确,排除;故选B。
2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民主气氛浓郁,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议员选举,城乡轰动”,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国家的新变化,表明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A符合题意;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人民民主的愿望、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均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BCD;故选A。
24.D
【详解】根据“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说这句话是在1912年2月13日,是在清帝下诏宣布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认为反帝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并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D项正确;武昌起义的胜利是在1911年,排除A项;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1月,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是1912年3月11日,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此林伯渠表达的意思是肯定辛亥革命的功绩。C项符合题意;宣传君主立宪的主张、 批判改良思想的漏洞,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6.C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国八年”可知,中华民国建国是在1912年,因此中华民国八年是1919年。C项正确;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排除A项;1918年是中华民国七年,排除B项;1920年是中华民国九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总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所以中间空框内应填辛亥革命,C正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BD。故选C。
28.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颁布了《临时约法》,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大门,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B项是推翻了封建帝制,D项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9.(1)《海国图志》。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2)严复。民族危机严重,迫切需要救亡图存。促使民众思想解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3)英雄革命:推翻民族压迫。国民革命:除了推翻民族压迫,还要变革国体民生;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三民主义。
(4)探求救国救亡的道路,推动民族复兴。
【分析】(1)
根据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是《海国图志》。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2)
根据材料二“《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可知,严复将《天演论》翻译介绍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严重,迫切需要救亡图存。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使民众思想解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3)
根据材料三“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可知,英雄革命是推翻民族压迫。根据材料三“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可知,国民革命是除了推翻民族压迫,还要变革国体民生;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三民主义。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求救国救亡的道路,推动民族复兴。
30.(1)原因:君主专制(专制政体);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行宪法、开国会)。
(2)目的: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或创立民国、建国民政府);特点:把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结合起来(民族和民权相结合)(认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3)共同: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救亡图存(民族复兴)。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是君主专制。从材料一的“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可以概括出康有为认为强国的具体主张是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2)依据材料二的“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可以概括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从材料二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可以概括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特点是:把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结合起来。
(3)康有为认为强国的具体主张是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的目的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由此可见,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之处是: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
31.(1)洋务运动;为维护清朝统治,只学技术,不改变制度
(2)原因: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作用:宣告中华民族的觉醒
(3)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解析】(1)
由“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尝试。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由“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尝试。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化的突破。其带头人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为维护清朝统治,只学技术,不改变制度。
(2)
由“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可以看出,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的原因: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由“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可知,公车上书历史作用:宣告中华民族的觉醒。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共同的历史意义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32.(1)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
(2)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 孙中山功绩:创立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提出“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建立中华民国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孙中山《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一组织的革命纲领阐发“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A事件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辛亥革命的爆发时间,所以A事件是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可知,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创立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提出“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建立中华民国。
(3)根据材料三“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达,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的信息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33.(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都是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都促进社会进步;有志之士的责任与担当。
(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深化对西方的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屡遭挫折,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但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奋斗;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斗争的民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分析】(1)
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救运动,称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进行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主张推翻清王朝为目的辛亥革命。因此,依据材料一“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可得出是洋务运动;依据材料二“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可知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2)
依据材料一中“面对内忧外患”“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和所学可知三次运动都是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依据材料一“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所学可得出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都促进社会进步以及有志之士的责任与担当等。
(3)
依据材料四“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文化革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可得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深化对西方的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屡遭挫折,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但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奋斗、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斗争的民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不能救中国以及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34.(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政治体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或封建帝制)根源: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3)我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凝聚了不同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1)
根据材料“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洋务运动,根据材料“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戊戌变法,根据材料“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亥革命。
(2)
根据材料“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依据数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政治体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或封建帝制)根源: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但是都失败了,我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凝聚了不同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等。
35.(1)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洋务运动只学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2)君主立宪的道路;戊戌变法;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道路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等。
【详解】(1)根据“洋务运动能够帮助清王朝实现国家的自强吗?这是否就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呢?30多年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所以“30多年后,这一问题有了答案”;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洋务运动只学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主张的是实行君主立宪的道路;为此掀起了戊戌变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说说辛亥革命是20世纪第一次巨变。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道路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等。
36.(1)历史关系: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改变了社会风俗,开展移风易俗。历史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称呼的改变体现:人们思想由封建等级思想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主要原因: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传播,民众的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改变了社会风俗,人们思想由封建等级思想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西方文明的涌入,带来了工业革命的成果,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使民众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俗,民国开展大规模的移风易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根据材料二“……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故,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称呼的改变,体现当时人们思想由封建等级思想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根据材料三“……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称呼等的改变,主要是由于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传播,民众的思想解放。
(3)综合分析上述资料,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俗,民国开展大规模的移风易俗,人们思想由封建等级思想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西方文明的涌入,带来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同时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风俗产生了剧烈的冲击,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使民众的思想逐步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