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百家争鸣
1.(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春秋时期有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这位大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2.(2022·河南鹤壁·七年级期末)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四部《国学经典丛书》,如果你想了解儒家的主要思想,应该选择下列哪一本
A. B.
C. D.
4.(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记录孔子这段话的儒家典籍是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诗经》
5.(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主要记载在( )
A.《战国》 B.《春秋》 C.《论语》 D.《道德经》
6.(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下图文本框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庄子认为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 D.远古传说
7.(2022·河南漯河·七年级期末)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2015年,他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8.(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我国民法典的颁布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9.(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说明孔子的讲学( )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0.(2022·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不计安危迎难而上,英勇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这种救死扶伤的精神生动诠释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
A.“无为而治”思想 B.“仁者爱人”思想
C.“兼爱、非攻”思想 D.“以法治国”思想
11.(2022·河南开封·七年级期末)孔子的学生仲由敢做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教育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教育他凡事要马上去做。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什么思想( )
A.创办私学 B.提出“仁”学 C.因材施教 D.认为“民贵君轻”
12.(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1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这一举措与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主张相似的是( )
A.“仁者爱人” B.“有教无类”,提出要因材施教 C.创办私学 D.以德治国
14.(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记者会上说“我经常担心贫困山区的人民群众,因为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习书记这句话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5.(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双减”政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素质教育。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一位大教育家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主张,他是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孔子
16.(2022·河南·二七区十四中七年级期末)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并且形成了自己的“ 学习观”。 以下体现孔子提倡“ 虚心求教”的学习观的语句是
A.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2022·河南·濮阳市油田第八中学七年级期末)《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形成的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可以被看做是当时的学生守则。其“总序”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反映的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18.(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收藏于山东济宁市博物馆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画像石”。画中人物孔子和老子所属学派分别是( )
A.道家、儒家 B.儒家道家 C.儒家墨家 D.儒家、法家
19.(2022·河南·朱口一中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为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孔子雕像,目前被巴西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孔子拥有仁义之心,提倡天下大同。孔子的思想主张被归纳为( )
A.“兼爱”“非攻”的学说 B.“仁”的学说
C.“礼”“法”结合的学说 D.“无为而治”的学说
20.(2022·河南·平舆六中七年级期末)下列孔子言论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不具有指导意义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学而不思则岗,思而不学则殆 D.温故而知新
21.(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2.(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历史活动课上,一学生说出这样的台词:“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代表的思想流派应该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3.(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孙膑 C.韩非子 D.老子
24.(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下列选项与老子主张相符的是
A.“仁者爱人”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兼爱”、“非攻”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25.(2022·河南·濮阳市油田第八中学七年级期末)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6.(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此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之间相互批驳又相互影响,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由此可以看出
A.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 B.百家争鸣推动社会进步
C.百家争鸣导致时局动荡 D.社会变革导致诸侯混战
27.(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百家争鸣:古代思想文化的高峰 B.铁犁牛耕:社会经济趋于崩溃
C.春秋争霸:加强了周天子的王权 D.战国变法:推动分封制的发展
28.(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秦的暴政,人民怨声载道 B.私学的兴起,社会上有学问的人越来越多
C.分封制的实行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29.(2022·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是古中国剧烈变革的时代。那时私人讲学之风已盛,又兼各国延揽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辈出,各以所见著书立说,以应当时的需求。材料揭示了百家争鸣的
A.发生背景 B.历史意义 C.现实意义 D.核心观点
30.(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期末)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奠过于汉唐”。秦朝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司马迁史学成就 B.佛教兴盛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书法兴起
31.(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家学派聚众讲学,纷纷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下有关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老子——道家——“无为而治”
B.墨子——墨家——“兼爱”“非攻”
C.孟子——儒家——“以德治国”
D.韩非子——法家——“依法治国”
32.(202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
C.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
33.(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D.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4.(2022·河南·二七区十四中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使国力逐渐恢复。法家主张“法治”,秦朝统治者实施严刑峻法。以上说明
A.道家的主张保适用所有时期
B.法家的主张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应当禁绝
C.百家争鸣影响后世政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35.(2022·河南开封·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B.法、儒、道、墨
C.墨、儒、法、道 D.法、道、墨、儒
36.(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37.(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2019年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向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赠送了一份特殊礼物——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该特殊礼物反映出法国很早就有学者宣传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8.(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儒家的“仁政”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39.(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
A.甲—墨、乙-法、丙-儒、丁-道 B.甲—儒、乙-法、丙-道、丁-墨
C.甲—道、乙-法、丙-儒、丁-墨 D.甲—墨、乙-法、丙-道、丁-儒
40.(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王斌斌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妈妈、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
A.兵家、儒家、道家 B.法家、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道家 D.墨家、道家、儒家
41.(2022·河南漯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
——王国维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1)材料中的“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重要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其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指的是他在教育上的什么举措?在治理国家方而,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根据材料三概括“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是什么?为维系社会秩序,同时期的荀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42.(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
——王国维
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以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材料四:“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材料一中的“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重要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
(3)材料三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言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4)材料四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学说?代表人物是?
4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材料三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
(1)材料一中图一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图二是商朝最大的青铜器,名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子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4)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44.(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我校七年级学生“走进百家争鸣”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鸣”之原】
材料一: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1)根据材料一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二一“鸣”之物】
材料二: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③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⑤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⑥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2)材料二是同学们整理的百家之言,其中属于儒家和法家的名言分辨有哪些(填序号)?
【任务三—“鸣”之功】
材料三: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则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时期。
(3)依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对当时我国的影响。
【任务四—“鸣”之续】
(4)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个学派的治国之策来治理国家?请选择学派并说明理由。
45.(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又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兴起,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在阶级关系上,出现地主、农民、工商阶层,士活跃起来,并受重用。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提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1)请你完成下列表格,将“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及代表和主要主张呈现出来,证明材料一中对“百家争鸣”的评价。
学派 人物 主要观点
①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礼治”
墨家 ②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道家 庄子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 ③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3)在诸子百家的争鸣中,时局见解,学术论证,治国之道,无不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运用学到的思想主张,学以致用,完成以下问题之一。
选做一:以“我认为应以_____思想来治理班级”为题为班级的发展献计献策,并说明理由。
选做二:诸子百家留下了很多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言论,请你举例一句,并说明其意义。
46.(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2)列举2条材料一中“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
47.(2022·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间学派繁茁,……其实卓然自树壁垒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学派繁茁”的局面是什么?分别列举“儒墨道法”四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各一人。
(2)根据材料二说明习主席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选项C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选项A不符合题意;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题干春秋时期不相符,选项C不符合题意;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应抓住关键词时间春秋、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春秋战国那种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B。
3.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撰写的记录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书籍,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所以要了解儒家思想应该选择《论语》,B项正确;《道德经》与道家思想有关,《孙子兵法》与兵家思想有关,《韩非子》与法家思想有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4.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治国主张,他的话被其弟子记录在《论语》一书中,B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经典,排除A项;《韩非子》是法家韩非子的著作,排除C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解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6.A
【解析】文本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家的主张,所以所反映的主题应该是百家争鸣,A项正确;文本框中的内容没有涉及诸侯争霸和商鞅变法,不是元古传说,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知,这是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C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韩非主张中央集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韩非主张“以法治国”,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孔子是春秋时思想家,核心思想是“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9.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之前的教育局限于贵族,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C项正确;孔子兴办私学,学生人数并不多,无法起到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的影响。排除A项;分封制是将诸侯分封于各地,孔子的私学并未瓦解分封制。排除B项;孔子兴办私学,教育内容并非以争霸战争为主,无法适应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不计安危迎难而上……”可知,这体现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博爱思想,故B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家主张,“以法治国”是法家主张,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C
【解析】依据材料“学生仲由敢做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教育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教育他凡事要马上去做,”可知,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故选C。
12.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最能体现报告中的“教育公平”精神,C项正确;因材施教属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排除A项;温故知新与题干的教育公平”精神不符,排除B项;仁者爱人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解析】“有教无类”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指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由材料“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可见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故B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儒家哲学的核心与基础,认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排除A项;创办私学有利于打破教育垄断局面,排除C项;以德治国即以道德感化治理国家,教育民众,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民本思想,是仁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D
【解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他首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D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墨子是墨家代表,三者不符合“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D
【解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反映的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D项正确;“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反映的是为政以德,排除A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的是要换位思考,排除B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的是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因此“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故A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排除BCD。故选A项。
故选:A。
18.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B项正确;A项叙述顺序错误,排除;墨家创始人是墨子,排除C项;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孔子拥有仁义之心,提倡天下大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B项符合题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主张“礼”的是儒家的荀子,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治国思想,不是学习方法,A项正确;BCD三项,均可以指导我们学习,排除。故选A项。
21.A
【解析】据题干“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界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A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B排除;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C排除;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民互爱互利。D排除;故选A。
22.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无为、无事、结合所学可知,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3.D
【解析】根据材料“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是符合道家学派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D项正确;墨子墨家学派代表人物,排除A项;孙膑是兵家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存在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改变,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B项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符合题意。“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兵家主张“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5.C
【解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由材料“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可见爷爷的言论体现了好坏转化的关系,与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最接近,故C项正确;儒家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排除A项;法家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排除B项;墨家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C项。
26.A
【解析】根据“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可得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社会变革与转型的环境有关,因此说明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A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B;C项因果关系颠倒了,排除C;材料强调思想方面的内容,而不是政局动荡,排除D。
27.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的出现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故选项A符合题意;铁犁牛耕的出现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春秋时期社会的政治特点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推动分封制的瓦解,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28.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不同派别提出自己解决社会问题的不同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学术局面,D项;百家争鸣是在东周,不是在秦朝,排除A项;私学的兴起是因为孔子,他创立的儒家是百家之一,排除B项;材料是说思想,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9.A
【解析】依据题干“那时私人讲学之风已盛,又兼各国延揽人才。因此,才智之士辈出,各以所见著书立说,以应当时的需求。”结合课本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互相抨击,同时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正确;BCD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
30.C
【解析】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所以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C项正确;ABD项都是“学术思想”的一个方面,不能形成“学术思想最灿烂”的局面,排除ABD项。故选C项。
3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治统治。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D项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德治国,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32.B
【解析】由“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孟子的这一思想是“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所以答案选B。
3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B项正确;温故而知新讲的是要及时复习,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无关,排除A项;罚莫如重而必讲的是惩罚一定要用重刑,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无关,排除C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道家提出的蕴含辩证法思想的理论,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4.C
【解析】材料反映西汉初年统治者的政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秦朝统治者实行严刑峻法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百家争鸣影响后世政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道家的主张保适用所有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家的主张损害了民众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35.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指的是法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道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指的是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指的是儒家。D项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36.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公”,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B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C项;韩非子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7.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大思想家,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还是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成就很多。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有不同出生的学生,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搜集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8.C
【解析】根据材料“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因此C项说法正确。材料体现思想是“无为而治”,法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故排除A项;儒家思想的主张是“仁政”,故排除B项;墨家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故排除D项。故选C。
39.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的话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乙的话体现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丙的话体现了儒家“仁政”、“礼治”的思想,丁的话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故C项对应正确,符合题意;ABD三项对应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40.C
【解析】根据题干“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爸爸的言论属于法家,法家的思想是“法治”,加强中央集权。题干“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妈妈的言论属于儒家的主张,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题干“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爷爷的言论属于道家的主张,主张“无为而治”,故选C项;爸爸的言论与法家的主张最接近,不是兵家,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爷爷言论主张不符,排除B项;爸爸、妈妈、爷爷的言论分别与我国古代法家、儒家、道家主张接近,不是与“墨家、道家、儒家”的主张接近,排除D项。故选C项。
41.(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2)儒家;创办私学;以德治国
(3)得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可知,此内容富裕的是无关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可知,此内容指的是孔子创办私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孔子主张实行仁政,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可知,“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是得民心;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4)开放性题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2.(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2)儒家学派。
(3)孟子。
(4)法家学派;韩非。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指的是西周以来的制度遭到破坏,说明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指的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的背景,即旧制度进一步瓦解,新制度逐步形成,社会思想非常活跃,“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指的是在在此情况下形成的不同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展开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是孔子,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3)
根据材料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4)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出自《韩非子 物权》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皇帝)把持着要害之所,四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所以材料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与法家学派韩非的思想相一致。
43.(1)甲骨文;司母戊鼎
(2)顺应自然;具有辩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写出两点即可)
(3)百家争鸣
(4)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又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图二是商朝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2)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子的观点,据“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得出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据“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得出老子具有辩证思想,据“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得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3)据材料三“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提出‘无为而治’”可知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诸多学派针对社会大变革的局面而提出各自主张的活跃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4)综合上述探究,可知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有科学正确的态度,要秉承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既要去其糟粕,又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
44.(1)政治上:社会动荡,诸侯林立,相对自由;经济: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科技的进步;文化:私学兴起。
(2)儒家:①④;法家:③⑥
(3)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社会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动摇周天子的地位,促进了各诸侯国的改革;促进了私学的兴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4)法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分析】(1)
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可归纳出政治上:社会动荡,诸侯林立,相对自由;根据“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可归纳出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根据“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可归纳出科技:科技的进步;根据“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可归纳出文化:私学兴起。
(2)
根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的“德、礼”等内容可知,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根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以德治国,④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严刑酷法,③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⑥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是法家学派的主张。
(3)
根据材料三“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可归纳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社会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则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可归纳出动摇周天子的地位,促进了各诸侯国的改革;根据“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为人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一个新的时期。”可归纳出促进了私学的兴起,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4)
开放题,任选一个学派的治国之策,说明理由即可,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故选择法家的观点。
45.(1)①儒家;②墨子;③依法治国。
(2)封建经济的发展;阶层的分化;私学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回答任意两点)
(3)史实正确,价值观符合,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言之有理即可。如:选儒家,讲究礼,所以要安排班干部,班长、各委员齐全。形成班长、委员、学生三级管理体制。道家,道法自然,不要管,随学生去。也惹不了大祸。法家,就是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比如迟到罚站等。
【分析】(1)
根据所学知识,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故①填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主张是“兼爱”、“非攻”,提出要选线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故②填墨子。战国时期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③填依法治国。
(2)
根据材料二“……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封建经济的迅速兴起,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可得出“百家争鸣”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在阶级关系上,出现地主、农民、工商阶层,士活跃起来,并受重用”可得出原因:阶层的分化;根据材料二“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可得出原因:私学的兴起;根据材料二“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提高。”可得出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
(3)
本问是开放性问题,任选一家思想,言之有理即可。如:选儒家,讲究礼,所以要安排班干部,班长、各委员齐全。形成班长、委员、学生三级管理体制。道家,道法自然,不要管,随学生去。也惹不了大祸。法家,就是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比如迟到罚站等。
46.(1)材料一是孔子,材料二是韩非子。孔子属于儒家学派,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
(2)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中央集权。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由“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可知他是孔子;根据材料二,由“他强调‘法治’”,可知他是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因此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孔子、韩非子;孔子属于儒家学派,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
(2)
根据材料一中“他”,可知是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此“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如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3)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因此“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中央集权。
47.(1)百家争鸣孔子或孟子墨子老子或庄子韩非。
(2)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解析】(1)
问题一: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学派繁茁”的局面是百家争鸣。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孔子或孟子;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墨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老子或庄子;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韩非。
(2)
根据材料二信息“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习主席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