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四季之美》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9 09: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心旷神怡、比翼而飞”等词语,体会叠词的作用,会写“黎、漆、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夏、秋之美的独特韵味。
3.通过比较朗读,初步体会景物中动态描写的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1.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
(生自由谈看法)
师:春天在你眼中好有诗意/你想到了夏天的火热/秋天在你眼中意味着收获/你联想到了美丽的雪花/比来比去,你还是对夏天情有独钟......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四季,都有自己独有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感受女作家笔下春夏秋冬的独特韵味。
4.作者简介:
师:请看,这就是清少纳言。清少纳言,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相当于中国北宋时期)女作家。姓清,“少纳言”是她在宫中任职的称呼。清少纳言喜欢中国古典文化,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她非常有才华,著有《枕草子》一书,在文中多次提到中国古诗词。师:谁来看着屏幕继续介绍清少纳言?师:听了刚才的介绍,关于清少纳言,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二)检查预学情况,相机点拨指导
1.师:课前,同学们借助学习单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PPT出示课文中的叠词短语,生读,师相机指导朗读。
这里面都包含一些什么词?
小结:叠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加深程度的作用,可以使浅的变得更浅,浓的变得更浓......
2.PPT出示:点点归鸦朝窠里飞去、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心旷神怡、黎明。理解词义,书写“黎、漆、黍”。师:怎样才能把这类字中水字旁的写法记牢固呢?老师有一个好方法。请看,“水”字当中的竖钩就好比一条长长的小河,如果把一块石头扔进河中,就会水花四溅。这样的水花四溅,就变成了水字旁中的点、提、撇、点。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读读每段的第一句话,看看作者笔下的四季之美是怎样的?
生读。
师:作者每个季节都选取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来写,请看这些时间,比如说黎明和早晨,夜晚和黄昏,普通人很难觉察出它们的不同,而清少纳言却发现了这些时间的细微差别,还把它们写成了这么美的课文,这说明作者是个观察怎样的人?
(生答:细心的人、观察细致的人)
师:是啊,细心的人文笔总是细腻的。(板书:细腻)
2.作者又选择了哪些具体事物来勾勒四季之美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这些具体事物。交流。
3.师:请看黑板,你有什么发现?
师:来看看作者所选取的这些具体事物,这都是些什么样的事物?
(板书:普通琐碎)
师:作者是如何用她细腻的笔触,把这些普通琐碎的景致写得独具韵味的呢?(板书“独具韵味”)我们来细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体会夏、秋独特韵味细读2、3段。
1.品读第2段
①出示第二段,生齐读。
师:作者其实在这里写了三种夜晚——
(生答: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清少纳言最喜欢哪种夜晚?
生答,说理由。
师:你真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②品读“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交流蒙蒙细雨:
师:请看这就是蒙蒙细雨的夜晚。谁来读?
(2生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让你感觉夏夜很美?请结合你的课前批注谈谈感受。
(生答)师:夏夜在你眼中可真美啊/充满了诗意!
师:“蒙蒙细雨”这个词仿佛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还仿佛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3生答)
师:多么迷人的夏夜/多么梦幻的夜晚!
师:“蒙蒙细雨”是中怎样的雨呢?
(生答:雨点很细、很小的雨)
师:这样又细又小的蒙蒙细雨,如果飘落到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
(3生答:痒痒的、很柔和、很凉爽、很舒服......)
师小结:是的,蒙蒙细雨的夜晚就是让我们感觉这么柔和、这么舒适。
师:谁来带着你的感觉读读这句话?
(2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了夏夜的轻柔舒缓/迷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读出了这夏夜独具韵味的美。
(板书: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交流朦胧的微光: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觉夏天的夜晚很美?
(1生答)
师:你从一个词中读出了一种模糊不清、亦真亦幻的美!
师:读了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1生答)
师:你还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另1生答)
师:请带着你的感觉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这个句子描写了萤火虫飞行时的动态。像这样描写事物动态的句子,我们把它叫作动态描写。
(板书:动态描写)
师:同样是动态描写,请大家再看《观潮》中是这样写的——出示《观潮》中句子。
指名读
师:这两个句子在读的时候,语气应该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答,指名读师小结:同样是动态描写,带给人的感觉却不一样。萤火虫虽然在动,可动得那么轻、那么慢、那么柔,所以让我们感觉那么宁静和谐。而潮水的动却动得那么铿锵有力,那么气势磅礴!
③小结、朗读(播放背景音乐《夜的钢琴曲》)
师小结:这句话中所写的景致不多,仅一只两只萤火虫,一点两点微光而已,却愈发让人感觉这夏夜如此迷人,如此梦幻,如此有情调。
师:谁再来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其实,不论是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还是蒙蒙细雨的夜晚,都各有各的迷人之处。(指名读、齐读)
2.品读第3段
①师:夏天去了,秋天来了,请看第三段,出示,指名读。不只是清少纳言,中国古代的文人也很喜欢写秋天,请看——PPT出示古诗词中写秋天的名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指名读。
师:关注一下不同颜色的字,想一想,诗人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在写秋天?
(悲伤、忧愁)
师: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发现了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情感。
师:同样是在写秋天,清少纳言笔下,还有没有这种悲伤?
师:作者在带着一种怎样的感受在写秋天呢?
请快速浏览这段,在文中圈出关于作者感受的关键词。
(生答:动人、感动、心旷神怡)
师:你看,同样是在写秋天,古诗词中的秋天多数是悲伤的,而清少纳言笔下的秋天却是动人的、叫人感动的、叫人心旷神怡的。
师:秋天的黄昏打动了清少纳言,秋天的黄昏中,哪个词语打动了你呢?
请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课前作的批注。
(小组合作)交流要求:先读读相关句子,然后再说说哪个词给你的感受。
教师相机点评:
斜照:是啊,最美不过夕阳红!
点点:换成“只只”好不好?是的,“点点”一词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
虫鸣:只有心足够沉静的人,才能听到这黄昏时的风声、虫鸣。
心旷神怡:你用心体会到了作者那种心情愉悦的感受。
②交流急急匆匆
师:哪个词最让你感动/最有感受?
生答师:归鸦是怎样朝窠里飞去?
生:急急匆匆师:归鸦如此急急匆匆,它可能是——还可能是——还可能是——
生1:......生2:......
师:原来这急急匆匆的背后,不仅有它飞行的样子,还有它对家的牵挂。就像你们的爸爸妈妈,时时刻刻牵挂着你一样,多么温暖的牵挂和亲情。师:谁来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师:“急急匆匆”我们可以读得语速加快一些。(齐读)
③交流比翼而飞师:这段话除了写归鸦在飞,还有谁在飞?
生1答,说看法。
师:比翼而飞仿佛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还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3生答
播放大雁南飞的视频
师:看了这比翼而飞的大雁,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生答
师:它们之间总是配合得那么有默契,那么和谐。所以它们才能够飞到那么遥远的南方。(播放背景音乐《秋日私语》,出示第3段)
师:无论是急急匆匆归巢的寒鸦,还是比翼而飞的大雁,甚至是夜幕降临时的风声、虫鸣,都深深地打动着作者一颗细腻敏感的心。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指名读)让我们再一次享受这秋天最美的黄昏。
师:秋天的确最美是黄昏——(师生合作读)
(五)文化上的相融共生
师:刚才,我们共同品味了清少纳言笔下夏天和秋天独具韵味的美。无论是有萤火虫在飞的蒙蒙雨夜,还是这夜幕降临时的风声、虫鸣,你读了这样的文字,给你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生:优美、和谐、柔和、细腻、静谧、温暖......
师:是的。清少纳言的文字,读起来就是让人感觉很优美、很和谐。这多么像是我们中国文人笔下的文字,请看中国的古诗——(出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饮酒》
指名读
师:读这样的文字,和读清少纳言的文字一样,都让我们觉得很......
清少纳言是位日本作家,她的文字读起来为什么让人感觉有股中国文字的味道呢?
生自由谈
师小结:清少纳言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熏陶,笔下的文字优美、充满诗意,给我们一种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文化,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相融共生的。
(六)总结、推荐阅读《枕草子》
1.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动态描写,感受了夏天和秋天的独具韵味。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品味春天和冬天美在何处,继续感受清少纳言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把普通、琐碎的事物,写得独具韵味。
2.(出示《枕草子》)师:课下,有闲情逸致的同学,可以自主阅读《枕草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