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东汉的兴衰
1.(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结合如图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A.211车 B.193年 C.210年 D.194年
4.(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某同学在学习“东汉的兴亡”一课时,做了如下课堂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A.开始建立——刘秀公元前25年称帝
B.兴盛局面——“光武中兴”
C.走向衰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沉重打击——黄巾起义
5.(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如下知识线索图,据此判断,小明学习的内容是
A.秦统一中国 B.秦朝的灭亡
C.西汉的建立和发展 D.东汉的兴衰
6.(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措施不包括
A.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C.实行盐铁专卖 D.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7.(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 C.严惩贪官污吏 D.兴办太学
8.(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我国封建时代的太平盛世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光武中兴 B.开元盛世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10.(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原因之一是
A.外戚和皇后交替专权 B.父子兄弟之间争权夺利
C.外戚和宦官共同专权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1.(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如图历史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2.(2022·河南·朱口一中七年级期末)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独揽朝政,横行霸道,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一个皇帝。这体现了东汉
A.宦官乱政 B.外戚专权 C.文官主政 D.文化专制
13.(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期末)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是( )
A.不合时宜的改革激化社会矛盾 B.没有得到“天命”的认可
C.王莽是外戚出身 D.改革没有遵循复古的原则
14.(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激起各地农民起义;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知
A.两汉农民起义爆发原因完全相同 B.两汉始终朝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C.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西汉统治
15.(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汉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东汉初年,也出现了一个治世“光武中兴”。其中“光武”是指( )皇帝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恒
16.(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如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作为历史文物,它
①表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④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2022·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末)光武帝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18.(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是开酷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故宣布废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减轻赋税,减免兵役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19.(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下列措施中属于刘秀时期的是(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实行汉化措施
C.焚书坑儒 D.建立刺史制度
20.(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21.(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22.(2022·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末)《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23.(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24.(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期末)《后汉书》记载,(184年)某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这次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起义
D.黄巾起义
25.(2022·河南·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对这两次农民起义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 B.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统治者的统治
C.都是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D.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26.(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由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是
A.黄巾起义
B.周人暴动
C.大泽乡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
27.(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黄巾起义是一次利用宗教发动的起义,其信徒信奉
A.太平道 B.道教 C.佛教 D.基督教
28.(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期末)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豪强地主横行 B.宦官把持朝政
C.外戚势力膨胀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9.(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时间:东汉末年 组织:利用太平道教组织力量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A.时间 B.组织 C.口号 D.作用
30.(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公元25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后汉
31.(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B.巩固皇权统治
C.打击贵族的势力 D.防止诸诸侯王夺权
32.(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中兴”的含义是
A.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B.以改变统治政策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C.通过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来实现平等 D.提倡节约和惩办贪官污吏以改变风气
33.(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4.(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堪。下列示意图能体现该特点是( )
A. B.
C. D.
35.(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A.为了反抗暴政
B.有组织、有准备
C.提出了起义口号
D.使封建王朝一蹶不振
36.(2022·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该童谣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是( )
A.政治腐败 B.经济萧条 C.民族矛盾尖锐 D.军事实力弱小
37.(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夏五月,士兵都复员回家。高帝下诏说:“以前有的民众聚集躲在山泽中,没有户籍,今天下已安定,让他们各回原县,……”民众因饥饿自卖为别人的奴婢的人,都免为平民。)
——《汉书、卷一、高帝记、第一(下)》
材料二:
时间 治世局面 背景 措施
西汉(初期) ①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经济恢复发展。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2.减轻赋税田租,三十税一。 3.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4.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东汉 ②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社会经济凋敝。 1.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 2.减轻赋税田租,三十税一;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 3.多次下令释放奴隶,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统治者采取哪一政策治理国家?(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严刑峻法,重典治世。)
(2)阅读材料二,指出①②处应填哪一治世局面?(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3)根据材料二,分析以上两个治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多选)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轻徭薄赋
C.减轻刑罚 D.发动战争,开疆拓土
(4)历史上治世局面的形成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
38.(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这个时期(西汉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材料二:《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虑”。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史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汉初年出现的景象历史上称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现象?历史上称为什么?
(3)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参考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最鼎盛的治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B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被王莽的新政权取代,历史时间计算方法: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存在的时间是两数相加再减去1,即:9+202- 1=210 (年),故西汉王朝存在了210年,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4.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不是公元前25年,所以A项表述错误;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B项表述正确;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开始走向衰亡,C项表述正确;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给了东汉以沉重的打击,D项表述正确。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由此可见,小明学习的内容是东汉的兴衰。故D符合题意;秦统一中国、秦朝的灭亡、西汉的建立与知识线索图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措施,而不是促使光武中兴的原因,C项符合题意;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得益于这些措施,到汉光武帝后期,出现了经济恢复发展,社会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7.C
【解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依据所学,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的负担, 减轻刑法; 还合并州县,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故C符合题意。
8.B
【解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选B;A是西汉,排除;CD是唐朝的,排除。
9.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A项正确;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B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排除C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表现之一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项正确;皇后代表的是外戚势力,排除A项;东汉没出现父子兄弟之间争权夺利的现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漫画可得,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记后,一般有皇太后主持朝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诸侯的势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权力争夺的局面,而不是社会稳定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不仅体现“太后”,而且还有“宦官”争夺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解析】根据“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独揽朝政”等信息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本题中属于外戚专权,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3.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王莽改制期间出台的一些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其次改革过急过速,容易采取一些过头的政策措施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去社会基础。故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是不合时宜的改革激化社会矛盾,A项正确;“没有得到‘天命’的认可”的说法违背唯物史观,排除B项;改革成败与其出身无关,排除C项;改革是创新的过程与复古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解析】据题意可知,西汉末的农民起义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堪重负;东汉末的农民起义也是“民不堪命”,所以两汉末年农民起义的根源都在于阶级矛盾激化,C项正确;“完全相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始终朝政混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的是东汉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C符合题意;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刘彻是汉武帝,属于西汉时期;刘恒是西汉时期的汉文帝,故A、B和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16.A
【解析】依据题中图片汉代击鼓说唱俑的雕塑像可知,这体现了汉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有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说唱艺人和当时的文化生活,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题干信息只提到了说唱一种娱乐方式,因此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CD项。故选A项。
17.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实行三十税一,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故D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A不符合题意;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的成就,故B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创的局面,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光武帝下令废除边郡盗谷五十斛就叛死罪的残酷刑罚,体现了废除酷法,减轻刑罚的统治措施,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废除严刑酷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A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项正确;实行汉化措施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B项、C项;建立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20.D
【解析】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21.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黄巾起义的原因是朝政腐败,统治黑暗,所以两者当时的社会统治都是非常黑暗的;陈胜、吴广起义是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所以此次起义是临时起意,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而东汉黄巾起义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所以B项关于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陈胜、吴广起义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失败,黄巾起义在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在历时9个月后失败,因此C项共同点的说法正确;从作用上看,陈胜、吴广起义和黄金起义都对各自当时的政府统治以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D项相同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故选B。
点睛:解题时围绕选项总结分析两次起义的原因、准备情况、结果和作用,排除两者相同点的正确说法,找出相同点的错误说法。
22.C
【解析】根据材料“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3.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C符合题意;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4.D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184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秦的残暴统治。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因此两次农民起义都沉重打击了当时统治者的统治,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是两次农民起义共同点,排除。故选B。
26.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由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是黄巾起义,故A符合题意;周人暴动与张角无关,故B不合题意;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故C不合题意;刘邦、项羽起义与张角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7.A
【解析】张角创立太平道,184年,张角等利用太平道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28.D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皇帝早逝、幼帝即位、重用外戚、外戚专权、皇帝长大、依赖宦官、宦官专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AB项的内容,排除;图片体现一定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但是外戚扶植皇帝,皇帝长大后部分仍然要依赖宦官,C项说法片面,排除。故选择D。
29.C
【解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提出的口号,与黄巾起义无关,C项符合题意;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BD项表述与黄巾起义的史实相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30.B
【解析】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B符合题意;ACD项与“光武”无关,排除。故选择B。
31.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根本目的都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防止发生农民起义,打击贵族势力,防止诸诸侯王夺权的根本落脚点都为了巩固皇权统治,排除ACD项。故选B。
32.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的含义是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正确。汉武帝改变统治政策是为了稳定社会局面,排除B;通过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是稳定社会局面,排除C;提倡节约和惩办贪官污吏是光武帝的统治政策,不是为了改变风气,排除D。故选A。
33.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所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D,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
34.B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陶院落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了东汉初期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C项反映的是东汉民间生活的场景,D项是西汉初期的文物,体现了西汉的统一。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5.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经过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184年,经过精心策划,领导了黄巾大起义,说明黄巾大起义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而秦末农民战争是揭竿而起,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反对暴政、提出了自己的口号、使封建王朝一蹶不振是两次农民起义都有的特点。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6.A
【解析】题干中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心术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这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的现象,故A符合题意;童谣中未体现经济、民族、军事方面的情况,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37.(1)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2)①文景之治;②光武中兴
(3)ABC
(4)调整政策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政策治理国家。
(2)
根据材料二可知,①②应填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有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发展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
材料二可知,以上两个治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故ABC正确。
(4)
历史上治世局面的形成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的启示是调整政策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等。
38.(1)文景之治。
(2)东汉;光武中兴。
(3)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等。
【解析】(1)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西汉景帝后期经济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过埃及积累了大量的钱粮,这一时期处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光武”指的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所以,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出现的“天下安平”的景象出现在东汉,他统治后期出现的这一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
(3)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出现的文景之治和东汉出现的光武中兴都是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的结果,如西汉的初的吸取秦亡教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东汉武帝和明帝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等,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