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新文化运动
1.(2022·河南商丘·八年级期末)为了反对袁世凯独裁复辟,倒行逆施,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2.(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城关区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资料,应选下列哪一刊物或书籍( )
A. B. C. D.
3.(2022·河南商丘·八年级期末)《新青年》这本杂志的创办人是( )
A.李大钊 B.胡适 C.陈独秀 D.鲁迅
4.(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小学课本改用白话。国文课"改称"国语课'“倡导这一变革的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梁启超 D.胡适
5.(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某班同学计划去位于北京市五四大街29号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进行研学活动。此次研学活动主题可以确定为( )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引领时代
C.中共一大,开天辟地 D.遵义会议,生死攸关
6.(2022·河南·洛阳市第十八中学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其“新”表现在( )
A.宣传尊孔复古 B.宣传民主科学 C.宣传推翻清朝 D.宣传维变
7.(2022·河南漯河·八年级期末)1917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道:“余之掊击(pouji,抨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由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反对封建专制 B.倡导西方文化
C.传播马克思主义 D.改造儒家思想
8.(2022·河南·鹿邑县贾滩乡中心学校八年级期末)在这次运动中倡导的“民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精神,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这次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明定国事”诏书颁布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
C.《青年杂志》创办 D.北京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
9.(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这场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北大是这场运动的基地,《新青年》是最为重要的阵地,“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它的两大口号。这场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D.国民大革命
10.(2022·河南·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陈独秀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时时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这里“启蒙的水”指的是
A.自强求富 B.君主立宪 C.民主科学 D.民主共和
11.(2022·河南三门峡·八年级期末)历史兴趣小组要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12.(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13.(2022·河南洛阳·八年级期末)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14.(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期末)转型中的近代中国在政治、思想、文化上为语言变革提供了客观条件,文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的障碍,知识分子试图通过革新语言文化,借鉴西方现代元素来改造国民。与这一“革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剪辫易服运动 B.五四运动 C.废止缠足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5.(202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专门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并得到了鲁迅等人的大力赞扬。从此,“她”字和“他”字开始并用。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主张男尊女卑 B.提倡男女平等
C.承认男女有别 D.宣传女权至上
16.(2022·河南鹤壁·八年级期末)李大钊在经,《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7.(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该诗句的创作反映了新与新文化运动内容是
A.批判君主专制 B.提倡民主与科学 C.提倡新文学 D.反对旧道德
18.(2022·河南鹤壁·八年级期末)1916年,小明同学想在右图杂志发表时事评论。主编会建议他撰写文章的主题是
A.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 B.君主立宪是时代的潮流
C.民主共和制度深入人心 D.反对吃人的封建礼教
19.(2022·河南·郑州市第三中学八年级期末)1918年8月,胡适出版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半年即再版,两年内发行万册以上。这部白话诗集的出版( )
A.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B.是对文学革命的积极响应
C.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D.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0.(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期末)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两只蝴蝶》,引起世人高度关注,此诗的发表反映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主张是( )
两只蝴蝶——胡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自由与平等 D.提倡白话文
21.(2022·河南郑州·八年级期末)“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2.(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20世纪初上海的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修身课所用的《女咸》《列女传》教材,她们对包办婚姻的态度由争论变为抗婚、追婚,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自由。这说明当时( )
A.男尊女卑思想已不存在 B.女性已能实现婚姻自由
C.自由平等观念得到传播 D.社会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23.(2022·河南·洛阳市第十八中学八年级期末)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的人物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24.(2022·河南平顶山·八年级期末)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做文章的人都用文言文。“一班新人物”的主要代表是( )
A.曾国藩、李鸿章 B.康有为、梁启超
C.黄兴、宋教仁 D.陈独秀、李大钊
25.(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期末)该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未庄一流浪雇农的故事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是( )
A.《狂人日记》 B.《雷雨》 C.《女神》 D.《阿Q正传》
26.(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但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没有从国体变更这样大的历史调整中重建秩序,更没有构建出中国人可以普遍接受的信仰,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为解决“精神困惑”,中国人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7.(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的几个基本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一批热血沸腾、志存高远的优秀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维护了民族尊严 D.挽救了民族危亡
28.(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民主与科学的舶来文化,洗礼着苦难中的中华民族。”这段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是( )
A.思想大解放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反对北洋军阀的文化运动 D.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9.(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徐中约说:“《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批判继承 B.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避免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D.完全否定
30.(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期末)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三年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体之痛苦。自经此次实验……珍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陈独秀“此次实验”的矛头直指( )
A.军阀混战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专制政体
31.(2022·河南·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的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 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的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 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材料二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 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1)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革命”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请谈谈你应如何评价这次“文学革命”?对比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在近代化探索层面中的 发展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从我国思想近代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32.(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大炮打开国门,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仁人志士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八年级一班同学邀请你一起来学习这段历史。
名称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 李鸿章、左宗棠 “自强”“求富” ①
戊戌变法 ② 救亡图存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 孙中山 ③ 推翻了两千多年专制统治,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④ 陈独秀、李大钊 “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上述表格。材料一
(2)请你为材料一的学习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3)你从这段历史学习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33.(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才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利兵乎?
—— “明定国事”诏书
材料三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四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自强运动”和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是光绪帝颁布的诏书,为此开展了一场昙花一现的运动,这场运动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的这次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请选取相关史实一例。
(4)材料二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5)以上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
34.(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向近代化的迈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材料二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以及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3)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5.(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华民族在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中国的先进人士将目光转向西方,向他们学习,开始了近代化的艰辛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四: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封建思想文化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2)材料二中,把梁启超的主张付诸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
(3)材料三所说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一“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4)写出材料四中的这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指的重要阵地?
(5)结合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36.(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正值清朝处在“山而欲来风满楼”的岌岌时刻。康有为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诸多讲求“国是”的志士仁人,都没有真正找到中国社会积弱落后的病根。故而康有为开始寻找拯救中国的办法。
——摘编自齐国华《论“孔子改制”与西学意识一康有为的思想演变及其评价》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编自《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康有为救亡图存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图一所示人物的救国主张与康有为相比有何根本性变化?材料二中图二所示人物的近代化探索活动已经深入到哪一领域?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37.(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新青年》
(1)材料一图片涉及的三个重大事件可以将其概括为“变法强国”“民主共和”和“思想解放”,请将表格空白处填写完整。
反映的重大事件
变法强国 A:戊戌变法
民主共和 B:______
思想解放 C:______
(2)材料二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什么?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反对袁世凯独裁复辟,倒行逆施,1915年陈独秀、胡适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D项正确;《海国图志》是魏源的作品,排除A项;《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文献,排除B项;《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这本杂志的创办人是陈独秀,C项正确;李大钊代表作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作品发表在《新青年》上,排除A项;胡适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排除B项;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考查点:新文化运动。解题思路:识记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文的人物。材料反映的是倡导白话文,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经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D符合题意;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A排除;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排除;梁启超领导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排除。故选择D。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因此此次研学活动主题可以确定为“民主科学,引领时代”。B项符合题意;师夷长技,自强求富,与洋务运动相关,排除A项;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C项;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其“新”表现在宣传民主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B项正确;袁世凯宣传尊孔复古,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推翻清朝,排除C项;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不是批判孔子本人,而是抨击、反对孔子所代表的封建专制,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排除BC项;题干并无改造儒家思想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故C正确;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故A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故B错误;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故D错误。综上故选C。
9.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我国的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排除C项;国民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因此这里“启蒙的水”指的是民主和科学,C项符合题意;A项与洋务运动有关,排除;B项与戊戌变法有关,排除;D项与辛亥革命有关,排除。故选C。
11.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报》宣传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这些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主张是向外国学习,并非侧重于抗争,排除A项;材料中主题并不是屈辱而是探索,排除C项;这些探索最终都失败了,没有使中华民族崛起,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走的道路是学习经济——政治——思想,这是错误的道路,应该是学习思想——政治——经济,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即先新文化运动,再政治革命,再洋务运动,D项正确;ABC三项的顺序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3.D
【详解】据题干“民国时期”“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把批判矛头对准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所以这位思想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故D项符合题意;A项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与题意不符;B项李鸿章发起了洋务运动,与题意不符;C项康有为属于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派没有公开反对封建儒学思想,还曾利用儒学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与题意不符。故选D。
14.D
【详解】根据材料“文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的障碍,知识分子试图通过革新语言文化,借鉴西方现代元素来改造国民”结合所学可知知识分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发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革新”内容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D项正确;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15.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和他字开始并用”,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男女平等,因此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16.C
【详解】根据题干“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李大钊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内容,排除AD;提倡人性,反对神学,与文艺复兴运动相关,排除B。故选C。
17.C
【详解】根据“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可知这是新体诗,所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学的内容,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学,不是批判君主专制、提倡民主与科学和反对旧道德,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依据图片《青年杂志》的封面,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D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排除;新文化运动没有涉及到君主立宪制,B排除;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制度深入人心,C排除;故选D。
19.B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18年8月,胡适出版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积极响应了文学革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B正确;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A排除;陈独秀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C排除;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出版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D排除;故选B。
20.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两只蝴蝶》,此诗的发表反映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主张是提倡白话文,D项正确;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自由与平等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根据溥仪的生平年代(1906-1967)和“17岁”可知这首诗写于1923年。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溥仪的诗歌和文言文相比,体现平易通俗的文风,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新文化运动,故D正确;洋务运动在1895年就结束,戊戌变法使1898年,当时溥仪还没有出生,不能受到影响,AB错误;辛亥革命是1911年,当时溥仪才5岁,不符合题意,排除C。
22.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20世纪的女性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自由说明自由平等观念得到传播,人们的思想开始得到解放,C项正确;女性的抵制抗争行为恰恰说明男尊女卑思想依然存在,女性并没有实现婚姻自由,排除AB项;中国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导致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女性以实际行动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自由不属于社会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故C符合题意;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故A不符合题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故B不符合题意;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D
【详解】根据材料“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做文章的人都用文言文”可知,材料与新文化运动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D项正确;曾国藩、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不符题意,排除A项;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B项;黄兴、宋教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D项。
2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鲁迅的《阿Q正传》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未庄一流浪雇农阿Q的故事,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D项正确;《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排除A项;《雷雨》是讲述大资本家周朴园的家庭悲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等来反映现实,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6.D
【详解】通过题干分析,“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说明材料描述历史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后,即1912年以后。“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A排除;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B排除;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C排除。故选择D。
2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维护了民族尊严,挽救了民族危亡指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最突出的贡献,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题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新文化运动和最突出的贡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这是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
28.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古老的东方在文明的碰撞中激荡!近代的中国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中国的近代思想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基础上产生了;根据题干材料“民主与科学的舶来文化,洗礼着苦难中的中华民族”可知,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因此,题干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不是革命运动,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排除D项。
29.D
【详解】根据材料“《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发动了全面攻击……”可见作者认为这些杂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完全否定的。故选D。
30.D
【详解】根据题干“三年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体之痛苦。自经此次实验……珍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共和体制已确立三年,时间上应该是1915年。1915年,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此次实验”是指新文化运动。因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企图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又推行尊孔复古,遭到国人的普遍唾弃,故新文化运动的矛头直指专制政体,D正确;新文化运势兴起时,军阀混战还没开始,排除A;根据材料“自经此次实验……珍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可知,矛头指的不是民主共和,排除B;戊戌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但结果失败了,排除C。故选D。
31.(1)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不断兴起。
(2)积极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不同:戊戌变法主要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学习西方的思想,科学、民主的精神。
(3)思想应为行动的先导;中国人民具有不懈探索的精神;资产阶级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1)
根据材料一“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的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 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的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可得出,维新派“革命”的主要影响是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不断兴起。
(2)
根据材料二“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 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可得出,这次“文学革命”的积极性是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局限性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要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学习西方的思想,科学、民主的精神。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应为行动的先导;中国人民具有不懈探索的精神;资产阶级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等(言之有理即可)。
32.(1)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意思相近即可)②康有为、梁启超(写出一人即可)③“民族”“民权”“民生”。④新文化运动。
(2)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意思相近即可)
(3)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或永远不会向外国侵略者低头,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1)
根据所学和第一问表格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梁启超主张救亡图存。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主张“民主”“科学”。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左宗棠抗俄,观世昌抗日,太平军抵抗英法侵略者,均是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3)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这均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外国侵略者低头。
33.(1)运动: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史实:剪辫。说明: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相关法令,推动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4)旗子:民主、科学。
(5)中国的近代化。
【分析】(1)
运动:根据材料“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自救运动……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及所学可得出,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目的:根据材料“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自救运动……‘御侮自强’”及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
运动:根据材料“……‘明定国事’诏书”及所学可得出,1898年,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或维新变法、百日维新。
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从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等角度作答。
(3)
史实:根据所学可得出,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令,如:剪辫,称呼由老爷变成先生等,推动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4)
旗帜: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
(5)
主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可以归纳为中国的近代化等。
34.(1)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戊戌变法。
(2)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三民主义。
(3)批判了封建礼教;白话文逐渐普及,启蒙了民主精神;增进了科学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任答一点即可)
【分析】(1)
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因此“中国的失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实践的。
(2)
依据材料二“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此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是三民主义。
(3)
根据材料三,由“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可知批判了封建礼教;由“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可知启蒙了民主精神;推动了思想解放。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批判了封建礼教;白话文逐渐普及,启蒙了民主精神;增进了科学意识;推动了思想解放。
35.(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3)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5)由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西方思想文化。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练兵也,海军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因此,材料一是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2)
根据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知,大意是变通,是天下不变的道理。即是指变革,是社会发展、前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由变革而起。由此可知,梁启超主张在中国进行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借助光绪帝,主张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了戊戌变法。
(3)
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可知,要进行反对满人的统治(即清朝的统治),反对君主专制,统治者压迫人民的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
根据材料四“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封建思想文化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等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学习西方器物,材料二、三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四学习西方思想。由此可知,特点是由学习西方技术(器物)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36.(1)19世纪末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朝统治危机加深,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破产,诸多志士仁人没有真正找到救亡图存的道路
(2)由改良发展到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废除君主专制。思想领域
(3)我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我国的近代化探索凝聚了不同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康有为救亡图存的背景,据“19世纪末,正值清朝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岌岌时刻”,可知19世纪末甲午战败,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危机加深;据“诸多讲求‘国是’的志士仁人,都没有真正找到中国社会积弱落后的病根,可知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诸多志士仁人仍然没有真正找到国家富强的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图一所示人物是孙中山,他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主张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共和。图二所示物是陈独秀,他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猛烈批判封建道德礼教,表明近代化探索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领域。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进程;我国的近代化探索凝聚了不同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近代化探索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紧密相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近代化探索都以失败告终,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37.(1)
反映的重大事件
变法强国 A:戊戌变法
民主共和 B:辛亥革命
思想解放 C:新文化运动
(2)民主、科学。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等。
【详解】(1)依据材料一图片涉及的三个重大事件分别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又分别概括为“变法强国”“民主共和”和“思想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因此B处是辛亥革命。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因此C处是新文化运动。
(2)依据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因此“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民主、科学。
(3)本题为开放试题,结合历史和现实,言之有理即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