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五四运动
1.(2022·河南商丘·八年级期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五四爱国运动 B.中共“一大”召开
C.井冈山会师 D.遵义会议召开
2.(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为要求条件。”这表明( )
①五四运动扩展到上海 ②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③工人已经举行浩大罢工 ④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2·河南三门峡·八年级期末)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2022·河南·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
A.都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
B.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5.(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五四运动后约有400多种报刊,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开启近代化进程 B.冲击了封建道德
C.推动新思想传播 D.促进民主化改革
6.(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 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 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 了。”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7.(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五四运动期间,上海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这主要体现了五四运动
A.以市民阶层为先锋
B.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C.以资产阶级为主力
D.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8.(2022·河南·朱口一中八年级期末)在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 )
A.爱国商人 B.工人阶级 C.爱国学生 D.广大农民
9.(2022·河南漯河·八年级期末)五四运动发生后,天津商会发表声明:“用特电恳诸公力为主张,勿稍退让,必将青岛收回,以保领土。”苏州市民致函苏州总商会,要求商会抵制日货,“莫畏强梁”。这说明五四运动
A.商人是运动的领导者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D.目的是要抵制经济侵略
10.(2022·河南·郑州市金水区新奇初级中学八年级期末)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为新的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新的革命斗争”是指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人民解放战争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改造
11.(2022·河南洛阳·八年级期末)“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1919年,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实业救国新时代
C.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12.(2022·河南洛阳·八年级期末)“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离,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文字说明五四运动中
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B.共产党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无产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D.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13.(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D.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五四运动
14.(2022·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的口号是
①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②废除二十一条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④反对华北自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2022·河南鹤壁·八年级期末)从图片或文字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观察下列材料,提取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B.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D.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16.(2022·河南·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重返五四现场》中记载:“噩耗传来,有如当头一棒,天旋地转,青年学生尤为愤慨,以至演成1919年5月4日的北京示威运动。”文中所说的“噩耗”指( )
A.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B.列强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C.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17.(2022·河南安阳·八年级期末)下列口号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8.(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期末)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毛泽东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A.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
B.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C.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D.是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9.(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1919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人
A.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 B.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C.制定了新约法 D.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20.(2022·河南许昌·八年级期末)“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揭示五四运动
A.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反对帝国主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C.是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民族觉醒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21.(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再现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激情澎湃的年代。五四运动( )
A.结束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B.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C.宣传了维新救亡的思想 D.点燃了农村革命的星星之火
22.(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下表是张老师在讲述五四运动时整理的内容,A、B处分别应填的内容是
①北京 ②上海 ③工人④农民 ⑤商人
阶段 运动中心 运动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 北京 学生 罢课
第二阶段 a b 罢工、罢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⑤
23.(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通过这段叙述可以了解五四运动的( )
A.原因与发生 B.经过与结果 C.结果和影响 D.评价和意义
24.(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第一,这次运动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第二,是社会制裁的精神;第三,是民族自决的精神。该事件
A.开启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B.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5.(2022·河南开封·八年级期末)周恩来说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与前一个“天安门”相关的节日是( )
A.青年节 B.建党节 C.建军节 D.劳动节
26.(2022·河南平顶山·八年级期末)某学者曾说:“(运动爆发时)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下列对该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B.开启了中国在政治方面的近代化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7.(2022·河南驻马店·八年级期末)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28.(2022·河南·郑州市第三中学八年级期末)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 思想,准备了干部。”上述评价主要强调五四运动( )
A.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 D.发挥了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
29.(2022·河南·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八年级期末)“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评价的应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0.(2022·河南濮阳·八年级期末)20世纪初期《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该材料最能体现
A.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性 B.各阶层抵制侵略的一致性
C.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决性 D.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31.(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五四”发生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诸如《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等等,它们”无不言马列”。新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约有三四百个。这表明五四运动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
C.开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32.(2022·河南开封·八年级期末)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纪念劳动节专刊出版。专刊发表了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妙厂湖南女工问题》的文章。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 B.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C.劳工和妇女的地位得到改善 D.知识分子逐渐关注劳工问题
33.(2022·河南信阳·八年级期末)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受命为差大臣,后赴广东禁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摘自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 该条约签订以后,台湾人民纷纷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爱国志士徐骧等人组织义军,与刘水福等人领导的清军协同作战,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
——摘自初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虎门销烟有何历史意义?
(2)写出材料二中条约的名称。台湾军民为什么“坚决反对割让台湾”?
(3)材料三中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4)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是什么?
34.(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编,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摘自《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材
材料二: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孙中山
材料三:青年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任《时务报》主编时期,梁启超大力宣传了什么思想?同一时期在北方宣传这一思想最有影响的是什么报纸?
(2)材料二中提到的“打倒了皇帝”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的“口号”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35.(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课本所学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所以正确的是A项,BCD项不是开始的标志。故选A。
2.B
【详解】材料讲述了受学生罢课的爱国行为影响,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正在酝酿,五四运动的目的也由争取青岛主权变为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北京学生、罢免卖国贼。这说明了五四运动已经扩展到上海,学生是运动的先锋,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但此时工人还未举行罢工。故答案选B。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保证了运动的胜利。从此中国的革命有了新的阶级的领导,决定了中国的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的方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选项D符合题意;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导火线;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是五四运动发生的地点;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性质相同,都是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选项C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A排除;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五四运动,B排除;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D排除。故选C。
5.C
【详解】据材料“五四运动后约有400多种报刊,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C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A排除;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反对旧道德(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伦理学说),B错误;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民主化改革,D不符题意。
6.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1919年5月”、“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919年5月”、“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7.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可知,这主要体现五四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各阶层都参与其中。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5月4日,首先由北京青年学生发起,6月5日后,运动的重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斗争的主力逐渐由学生转向了工人,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工人队级。B项正确;爱国商人 不是主力军,排除A项;爱国学生是先锋,排除C项;广大农民不是主力军,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津商会发表声明:“用特电恳诸公力为主张,勿稍退让,必将青岛收回,以保领土。”苏州市民致函苏州总商会,要求商会抵制日货,“莫畏强梁”。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0.C
【详解】材料“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这表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新的革命斗争”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故排除A,C符合题意;人民解放战争从1946年到1949年,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到1956年,排除BD。故选C。
1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1919年,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正确;辛亥革命开启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排除A项;张謇兴办实业,开启了实业救国新时代,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我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学生罢课引发政府严厉镇压,商人罢市使政府释放被逮捕的学生,而工人罢工则使曹、章、陆等人被免职,由此可知无产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中的主力,C项正确,A项排除;五四运动时期中共尚未诞生,B项排除;此时正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D项排除。故选C项。
13.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对华北自治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口号, ④错误,BCD排除;“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均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也说明了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故选A。
15.C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曹汝霖等免职令”“拒签和约的报道”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对学生进行了镇压,6月3号后,工人加入运动,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怒。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引发了五四运动。因此文中所说的“噩耗”指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选项D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A排除;八国联军进侵华战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排除;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故选D。
1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外争主权”体现反对帝国主义一面,“内除国贼”体现反对封建的一面,C项正确;“废除二十一条”体现反帝国主义的一面,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体现反帝国主义的一面,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体现反帝国主义的一面,D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B项正确;ACD项都是五四运动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
1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无视中国主权,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1919年5月4日的五四爱国运动。故A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是1921年,故B不符合题意。制定了新约法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题干的巴黎和会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0.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说明五四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C项正确;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性质,题干体现不出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排除A项;反对帝国主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指的是抗日战争,排除B项;五四运动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且题干没有涉及五四运动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激情澎湃的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在各地相继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可见,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B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的专制统治,排除A项;戊戌变法宣传了维新救亡的思想,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农村革命的星星之火,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第二阶段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a处应填②,b处应填③,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引发了五四运动。因此这段叙述可以了解五四运动的原因与发生。A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的结果是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拒签合约),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排除BC项;五四运动的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详解】根据材料中“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爱国运动,该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表现出了牺牲精神、民族自决精神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共三大、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一大和共产国际共同推动了第一国共合作的实现,上述事件均与“学生牺牲的精神”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5.A
【详解】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始,开国大典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五四运动,后一个天安门是开国大典。因此与前一个“天安门”相关的节日是青年节,A项正确;建党节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相关,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建军节与南昌起义相关,排除C项;劳动节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A项正确;开启了中国在政治方面的近代化的是戊戌变法,排除B项;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是辛亥革命,排除C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27.B
【详解】据“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B符合题意;A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28.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 思想,准备了干部”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因此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强调五四运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29.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全面觉醒”。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商人等阶层共同参与,促使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故D符合题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排除ABC。故选D。
30.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体现了1919年五四运动中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斗争矛头明确指向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显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D正确;材料不仅体现反对封建军阀,也体现反对帝国主义列强,A排除;题干出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反映了学生的斗争精神,但没有体现各阶层抵制侵略的一致性,B排除;五四运动旨在反帝反封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不是维护国家统一,C排除。故选D。
31.D
【详解】材料“‘五四’发生后的一年里”“新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约有三四百个”体现的是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中国人就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排除C项。故选D项。
32.D
【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纪念劳动节专刊出版。专刊发表了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妙厂湖南女工问题》的文章”可知,蔡元培、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知识分子,他们的文章关于劳工的,因此说明知识分子逐渐关注劳工问题,D项正确;1920年,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的结果,排除B项;劳工和妇女的地位没有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
33.(1)人物:林则徐。意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2)条约:《马关条约》。原因: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誓死不当亡国奴等。
(3)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原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
根据材料“他受命于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林则徐。虎门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2)
根据材料“该条约签订以后,台湾人民纷纷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爱国志士徐骧等人组织义军,与刘永福等人领导的清军协同作战,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条约的名称为《马关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因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军民‘“坚决反对割让台湾”。
(3)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说这一历史事件是“历史转折点”。
(4)
结合所学,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
34.(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报纸:《国闻报》。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是1895年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从而引发了“公车上书”事件。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在宣传变法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北京的《国闻报》,所以在北方宣传这一思想最有影响的是北京的《国闻报》。
(2)
根据材料二可知,孙中山所说的“皇帝……都可以被打倒”指的是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是五四运动中的口号。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可从五四运动的性质分析其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5.思想解放促进政治运动或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
从1915年起,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等为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后来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前,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表明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与奋起。
【详解】根据“《青年杂志》封面”“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动员作用,所以可得出题目是:思想解放促进政治运动或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可围绕题目,结合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突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关注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