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河北省各地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河北省各地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9 08: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5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2022·河北邯郸·八年级期末)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2022·河北沧州·八年级期末)歌谣“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国共实现第一次联手的标志是
A.中共一大召开 B.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3.(2022·河北廊坊·八年级期末)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4.(2022·河北沧州·八年级期末)吴佩孚一度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biggestman”,登上类国《时代》周刊封面,舆论都认为吴佩孚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最后落魄入蜀。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北伐战争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三大决战的胜利
5.(2022·河北唐山·八年级期末)北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的支持。到1926年底,湖南已有54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月,会员又增加到200万人。由此可见,北伐战争的伟大意义在于( )
A.巩固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成果 B.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推动革命发展
C.推动了农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了国家独立
6.(2022·河北邢台·八年级期末)“打到列强,打到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歌广为传唱的历史时期是( )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7.(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习近平于2016年11月1日在北京会见洪秀柱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说:在历史风云变幻中,国共两党有过许多恩怨。同时,两党为了民族大义也几度合作,为民族和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取得的成果包括
①创建黄埔军校②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③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④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8.(2022·河北廊坊·八年级期末)“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下列史实中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南昌起义 ②黄埔军校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2022·河北唐山·八年级期末)报刊、图片、历史文献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如图所示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A.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10.(2022·河北唐山·八年级期末)如表是在不同时段《新青年》杂志刊发的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出现的频度 0.78% 2.45% 25.14%
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B.国共合作的推动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革命根据地建立
11.(2022·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末)《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指的是( )
A.推翻满清统治 B.创办黄埔军校 C.北伐战争胜利 D.实现国家统一
12.(2022·河北石家庄·八年级期末)歌谣“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武昌起义 C.护国战争 D.二次革命
13.(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段文字中的“巨大的成就”是指( )
A.创办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D.实现全国统一
14.(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毛泽东选集》中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此次“合作”顺应的时代呼声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5.(2022·河北邯郸·八年级期末)在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如造成其粮食运输困难等,但却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打探军情等。这表明(  )
A.国共两党合作破裂 B.国共两党重视农民运动
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 D.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16.(2022·河北沧州·八年级期末)1927年2月19日《民国日报》载: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称“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由此可见,北伐战争( )
A.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赢得了国民革命胜利 D.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17.(2022·河北唐山·八年级期末)“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该词中的“本军”是指
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和新四军 D.解放军
18.(2022·河北石家庄·八年级期末)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在北伐战争中,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被誉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
A.朱德 B.叶挺 C.贺龙 D.刘伯承
19.(2022·河北张家口·八年级期末)蒋介石的策略是首先讨伐吴佩孚,然后是孙传芳和张作霖。由于得到苏维埃的授助,共产党的先遣代表又组织农会、工会,并在城市中发动罢工和破坏,加强了国民革命的力量。从广州到华中,北伐军势如破竹,1926年9月攻下武汉,11月拿下南昌,12月占领福州,1927年3月进驻上海和南京。9个月内,占中国半个部分的南方被攻占了。上述材料中没有提及北伐战争的
A.发展历程 B.策略 C.胜利原因 D.结果
20.(2022·河北秦皇岛·八年级期末)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大事记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市(今中山市)翠亨村。
1887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开始发表批评满清政权的言论,并主张学习西方。
1892年从香港西医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澳门行医。
1894年11月,在火奴鲁鲁成立“兴中会”
1900年10月,孙中山在广东惠州发动反清起义
1905年反清团体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在美国听到起义消息,取道欧洲返国。
12月,孙中山回国,在南京被临时参议院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7月发起“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
1915年,发动讨袁护国运动。
1917——1922年,发动两次护法运动。
1924年1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1925年3月12日,因病不治逝世于北京。
(1)根据材料,归纳孙中山为推动革命运动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孙中山人生的两次转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促其第一次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3)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及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评价孙中山。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1924年5月的两年后指的是1926年,ACD选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依据。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B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于1924年,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A错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国共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与题不符,C错误;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
3.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作用,北伐军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内部原因即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A属于外部原因,故B符合题意, A不符合题意。C主要得益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宣传,D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在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1926年开展了北伐战争,打败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故B项符合题意;1911年辛亥革命,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三大决战胜利,时间都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5.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段文字说明北伐的胜利进军推动了两湖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C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项;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与题干“北伐军”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解析】
北伐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材料“打到列强,打到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是北伐战争时期,北伐军唱的军歌,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目标都是推翻清王朝,排除A和B项;五四运动的目标是针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解析】
根据题干“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取得的成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通过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运动,1924年创建了黄埔军校,1926年,领导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①②符合题意;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的是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③不符合题意;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此时期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破裂,④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8.C
【解析】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形成第一次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故②③正确;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排除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共两党彻底决裂,排除④。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项。
9.A
【解析】
北伐战争的主要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高潮事件,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国民大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开始。因此,图文资料中反映的共同特征是国共合作,打倒军阀,A项正确;“国共内战,星火燎原”是1927-1937年期间的历史,排除B项;“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特征,排除C项;“国共合作,抗日烽火”是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1923—1926期间,《新青年》杂志刊发的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1927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导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故1923—1926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B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A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排除C项;革命根据地建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
根据题干“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的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北伐军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此可知,题干“巨大的成就”指的是北伐战争胜利,C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均与题干“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不符,排除AB项;我国至今尚未实现祖国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24年,国共实现了合作,1926年,为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发动了北伐战争,故A符合题意;武昌起义是为了反抗清朝统治,护国战争是反对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是为了反对袁世凯专制,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B
【解析】
依据题干“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可知,这里的“巨大的成就“应是指北伐胜利进军。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1926年7月进行北伐战争,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创办黄埔军校是1924年5月,排除;C项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是1927年4月,排除;D项实现全国统一是1928年底,排除。故选B。
14.C
【解析】
依据题干“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了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C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会上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故A不符合题意;“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故B不符合题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抗击日本侵略时的口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但却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题干中可见孙传芳不得人心,北伐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故D正确;北伐胜利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故A错误;国共两党重视农民运动和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C错误。综上故选D。
16.B
【解析】
依据题干“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北伐的时候……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可以看出北伐战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没有体现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与题意不符;C项北伐战争只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最终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与题意不符;D项国共两党合作在1924年,北伐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合作之后,与题意不符。故选B
17.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国民痛苦”“土匪军阀”“总理遗命”,结合课本所学,1926年国民革命时期进行了北伐战争,其目标是打到列强,除军阀,是在孙中山去世后进行的,所以说是“总理遗命”。国民革命时期进行的是北伐战争,其主力军是国民革命军。B项是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组建的军队;C项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改编的军队;D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共产党的军队。故选A项。
18.B
【解析】
叶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25年11月21日他在广东肇庆成立叶挺独立团,团部设在肇庆阅江楼,全团有2100多人,设有三个营及两个直辖队。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所以答案选B。
19.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伐战争最终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上述材料没有提及,D项符合题意;“从广州到华中,北伐军势如破竹,1926年9月攻下武汉,11月拿下南昌,12月占领福州,1927年3月进驻上海和南京。9个月内,占中国半个部分的南方被攻占了”指的是北伐战争的发展历程,排除A项;“蒋介石的策略是首先讨伐吴佩孚,然后是孙传芳和张作霖。”指的是北伐战争的策略,排除B项;“由于得到苏维埃的授助,共产党的先遣代表又组织农会、工会,并在城市中发动罢工和破坏,加强了国民革命的力量。”指的是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0.(1)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多次发起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2)转变:第一次是由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第二次是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原因:由于上书李鸿章失败。
(3)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解析】
(1)根据“在火奴鲁鲁成立‘兴中会’”得出1894年成立“兴中会”;根据“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得出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根据“在南京被临时参议院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得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根据“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得出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根据“二次革命”“发动讨袁护国运动”“发动两次护法运动”得出多次发起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2)转变: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第一次转变是由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第二次转变是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由于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结果失败,孙中山由改良道路走向革命道路。
(3)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