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时,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来搬运,很不方便。后来促使这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2.(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东汉时,宦官蔡伦的贡献是
A.改进造纸术 B.写成《伤寒杂病论》
C.发明“麻沸散” D.撰写《齐民要术》
3.(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
A.发明了印刷术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制成了罗盘针
4.(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药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推崇。下列人物中,为中国古代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A.李斯、商鞅
B.孔子、老子
C.蔡伦、张仲景
D.张仲景、华佗
5.(2022·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末)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使中医学再次引起世界关注。而早在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写出了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医学巨著( )
A.《伤寒杂病论》 B.《梦溪笔谈》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6.(2022·河南安阳·七年级期末)“生命在于运动”,东汉时期华佗制作帮助人们强身健体的体操是( )
A.辟谷 B.五禽戏 C.街舞 D.拉筋
7.(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班固 D.班超
8.(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期末)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感谢
A.司马迁 B.蔡伦 C.毕昇 D.张仲景
9.(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说明汉代造纸术
A.造纸工艺提升 B.原料易找且价格便宜
C.完全取代简帛 D.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10.(2022·河南·朱口一中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蔡伦发明造纸术 B.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C.华伦发明“麻沸散” D.司马迁撰《史记》
11.(2022·河南鹤壁·七年级期末)今年新冠肆虐,各国在纷纷研制疫苗。我国南北朝时期发生了77次瘟疫,为治疗瘟疫当时可以参考的医书(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史记》 D.《道德经》
12.(2022·河南·濮阳市油田第八中学七年级期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后,一次次掀起国内的“中医热”。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医学知识搭配正确的是( )
A.扁鹊——五禽戏
B.华佗——四诊法
C.张仲景——麻沸散
D.《伤寒杂病论》——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1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右图是我们南阳市的一个景点——医圣祠。假如你是导游,你在向游客介绍时,肯定会介绍到下列哪一部作品 ( )
A.《本草纲目》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九章算术》
14.(2022·河南漯河·七年级期末)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为宗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这一时期形成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喇嘛教
15.(2022·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末)俗语“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A.秦汉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16.(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宗旨,这部史书记述历史的起止时间是
A.黄帝—汉武帝
B.黄帝—汉高祖
C.西汉—东汉
D.战国—五代
17.(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在下面时间轴示意图中,( )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史记》这部史学名著中能查阅
A.A B.B C.C D.D
18.(2022·河南三门峡·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史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
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③既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④秦始皇、陈胜、汉武帝、蔡伦都被记载在内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9.(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下列人物在《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 )
A.秦始皇 B.班超 C.商鞅 D.刘邦
20.(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它既是史学,又是文学,是第一部帝王称本纪,人臣称列传,以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记叙历史事件,合称纪传体的史书。“它”是
A.《春秋》 B.《论语》 C.《史记》 D.《后汉书》
21.(2022·河南郑州·七年级期末)《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下列哪一事件在本书记载范围之内
A.河姆渡人的生活 B.百家争鸣
C.“五禽戏”的发明 D.道教产生
22.(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原料易寻,生产的纸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材料主要表述了造纸术的
A.背景 B.经过 C.特征 D.意义
23.(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得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司马迁—创制“五禽戏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24.(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有过这样的评价:“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人的恩惠更大”。“蔡侯”的“恩惠”主要体现在( )
①发明了最早的书写用纸②扩充了造纸所需原料的来源③改进了造纸的工艺④便利了纸张的推广使用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国外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纪元开始,中国领导世界的技术,直到大约公元1600年。”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是( )
①蔡侯纸 ②都江堰 ③“麻沸散” ④《史记》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26.(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早在秦朝时期,纸的使用在我国已经相当普遍
C.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
D.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7.(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太平广记》中写道:“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由此可知,蔡伦( )
A.发明了造纸术 B.丰富了书写材料
C.传播了造纸术 D.改进了造纸工艺
28.(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29.(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东汉末年,因疫病流行而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于写成《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贾思勰
30.(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后汉书》中记载,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译文:适度劳动和运动使人摄取的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血脉通畅,不易得病。)据此可知,华佗( )
A.擅治伤寒杂病 B.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C.擅长外科手术 D.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
31.(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医药研究领域长期钻研探索,成就斐然,201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我国传统医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我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早在1800多年前,有一位名医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张衡
32.(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据《三国志》记载:“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剖开)割(割除)者,便饮其庥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上述史料记载的治疗方式的开创者是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33.(2022·河南·郑州中原一中实验学校七年级期末)疫情防控常态化,重在预防。我国中医博大精深,很早就提出类似理论,要预防疾病,即要“治未病”,提出此理论的是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
34.(2022·河南洛阳·七年级期末)2020年4月,某网络平台有载:从古到今,只要我们国家爆发瘟疫,必然会有医者挺身而出,为天下百姓逆行,古有张仲景、孙思邈,今有钟南山、李兰娟,面对疫情临危不惧,敢于发声。文中的张仲景( )
A.发明了“麻沸散” B.创编出“五禽戏”
C.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D.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35.(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36.(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关于佛教和道教相同之处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B.都曾被统治阶级扶植、利用
C.都是起源于亚洲的宗教
D.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7.(2022·河南开封·七年级期末)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其影响的是( )
A.四川成都青城山 B.河南洛阳白马寺
C.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D.《帝后礼佛图》
38.(2022·河南驻马店·七年级期末)道教和佛教是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两个宗教。下列关于二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道教是战国时期的老子所创立的宗教 B.佛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C.两者都迎合了贫苦民众的精神需求 D.东汉时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9.(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中国有句古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不衰的原因之一,便是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下列能够体现这一内涵的是
A.南阳武侯祠 B.洛阳白马寺
C.四川青城山 D.南阳医圣祠
40.(2022·河南商丘·七年级期末)据《史记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侧重史书记载 B.注重史料考证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41.(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司马迁编撰《史记》寄以“述往事,思来者”之意,这表明他的治史理念是( )
A.秉笔直书 B.评价人物 C.以史为鉴 D.涵养德行
42.(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他在遭受酷刑后,努力追求的“东西"是
A.仗义执言,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 B.报仇雪恨,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
C.饱读诗书,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 D.发愤著述,秉笔撰写不朽的历史巨著
43.(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资政通鉴》 B.《史记》 C.《汉书》 D.《三国志》
44.(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下列人物,查找《史记》没有其内容的是( )。
A.陈胜 B.刘邦
C.汉武帝 D.诸葛亮
45.(2022·河南·二七区十四中七年级期末)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评价我国古代某著作:“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八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信史家之极则也。” 他评价的著作是
A.《论语》 B.《史记》 C.《道德经》 D.《三国志》
46.(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七年级某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表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史书应该是( )
目录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二:夏本纪第二……… ………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A.《韩非子》 B.《道德经》 C.《史记》 D.《汉书》
47.(2022·河南平顶山·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 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 药
48.(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在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中最先发挥作用的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49.(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土
材料二
图一 2020年3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公布了中医药抗疫的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摘自《医学之声》
材料三 中世纪欧洲印制一部“圣经”,至少需要三百多张羊皮.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那么除了少数富有的人以外,没有人可以买得起书,文化信息的传播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的造纸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自十九大报告
(1)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教育智慧”?(答出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的历史人物及他的医学著作?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思想?
(3)根据材料三,请概括造纸术的作用。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50.(2022·河南焦作·七年级期末)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依靠自主创新精神,创造了自己的千古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县志》
材料二 如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这是哪一项水利工程建设的创新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这项水利工程有何作用?
(2)材料二显示的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请问这项发明创造是什么?是谁改进了这项发明?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发明产生的影响。
51.(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承载】
材料一:“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文字的名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何时?
【哲思一脉】
材料二: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主张?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什么?
【医学传承】
材料三:
(3)图一、图二所示的两位医学家都在中医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医学成就。
【辉煌科技】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汉时,谁改进了造纸术,大大提高纸的质量,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南朝哪一位科学家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铸魂筑梦】
材料五: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5)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52.(2022·河南许昌·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仲景从小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东汉末年南阳地区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丧生。对此,张仲景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将多年研究付诸实践,整理了辨证论治方法,写成了名为A的不朽之作。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A等古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处著作的名字,你认为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医学提倡锻炼身体,预防疾病,与张仲景的哪一思想是一致的。
(2)据材料二,你对中医药有何认识
(3)东汉末年还有一位擅长针灸的名医是谁?
53.(2022·河南南阳·七年级期末)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永载】
材料一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的,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哲思一脉】
材料二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者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医学传承】
材料三
图一 张仲景 图二 李时珍
【辉煌科技】
材料四
造纸工艺流程图
【铸魂筑梦】
材料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自十九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文学的名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何时?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一位大思想家的主张?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什么?
(3)图一、图二所示的两位医学家都在中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分别写出他们的医学著作。结合材料中的数据,谈谈你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汉时,谁改进了造纸术,大大提高纸的质量,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南朝哪一位科学家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5)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该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54.(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发生了变化,这些城市开始成为起点与它们曾是哪些王朝的都城密切相关?
(2)丝绸之路的开通者是谁?它的开通有何意义?
(3)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图片,说说图片内容的历史价值。
55.(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东汉时,造纸术有了重大的改进,使用绳头、乱麻、树皮、稻草、布片做造纸的原料,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竹简与帛的优点,被称为“蔡侯纸”。
材料三:佛教,作为丝绸之路开辟以来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传入中国,进而由中国人吸收改造自己的宗教信仰。
(1)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图中所示路线基础上后来形成了哪一著名的交通路线?
(2)依据材料二,指出“蔡侯纸”有哪些优点。
(3)佛教何时传入中国?根据所学,东汉末年形成了哪一“中国人自己的宗教”?
56.(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材料二 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谓之实录。
材料三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材料四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1)以上材料都与西汉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有关,他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作品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评价体现了这位历史人物怎样的写作态度?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他。
(3)材料四中《离骚》的作者是屈原,他与中国那一传统节日联系最为密切?
57.(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 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等。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所示图片,指出获取史料的途径。将材料一中的史料按可信度从高到低排序(只写序号)。
(2)传说蕴含着某些真实的历史信息,考古发现可以验证传说中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依据此观点,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什么比较可信的历史结论?
(3)请你再举出一个获取史料的途径。综上所述,请谈谈你在历史学习中对史料运用的看法。
58.(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前人取得的成就,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辉,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并感受它们——
材料一【名人荟萃】
(1)图1人物是蔡伦,图2人物是( )。
(2)两位人物各有何重大成就?从他们的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材料二【经典之作】
(3)图3作品是谁写的? 简单介绍图4作品?
(4)你的感悟:探究了上述问题,你有何感受?
59.(2022·河南周口·七年级期末)请结合下图图片中的人物活动和所处的时代,写一篇60-10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60.(2022·河南鹤壁·七年级期末)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联系。)
参考答案:
1.A
【解析】纸发明以前,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是竹木简,竹木简比较笨重,携带非常不便,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改变了过去用竹木简书写不方便携带的情况,A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A
【解析】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造纸术发展。故A符合题意;B是张仲景;C是华佗;D是贾思勰。故选A。
3.B
【解析】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所以选择B项,CDA错误。故选B。
4.D
【解析】根据提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李斯是秦朝的丞相,曾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商鞅在秦孝公时代进行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强大起来,这两个人物都属于政治家;B项孔子、老子属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C项蔡伦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家,改进了造纸术;D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华佗是东汉末医学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所以对中国古代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张仲景和华佗,故选D。
5.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写出了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故A符合题意。《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医学著作,《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的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故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6.B
【解析】在医疗体育方面,华佗创编了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故B项正确;辟谷作为一种古老的养生术,以药食等其他之物充腹,或在一定时间内断食,排除A项;街舞是体育与街头表演相结合的舞蹈,排除C项;拉筋是防止肌肉拉伤而提前热身的一种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解析】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著有《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正确;北宋时期司马光著有史学著作《资治通鉴》,东汉时期班固著有史学著作《汉书》,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BCD排除。故选A。
8.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降低了纸的成本,易于纸的推广,因此本题选B;司马迁写了《史记》,是历史学成就,A排除;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C;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是医学成就,排除D。
9.D
【解析】根据“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可知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即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故选D;ABC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10.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他造的纸称“蔡侯纸”。关于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叙述不正确的是“蔡伦发明造纸术”。A项符合题意;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华伦发明“麻沸散” 、司马迁撰《史记》,关于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叙述都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因此,当时可以参考的医书是《伤寒杂病论》,故选A项;《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史记》是史学著作,《道德经》集录了老子的学说,均不是医书,排除BCD项。
12.D
【解析】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故D项正确;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立了锻炼身体的五禽戏,排除AC。扁鹊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是我国中医的传统诊法,排除B项。故选D项。
13.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被尊为医圣,他写有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对后世影响深远,C项正确;明代李时珍写了《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成书于东周, 《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在此基础上,道教产生,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正确;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喇嘛教是西藏化的佛教,排除ACD三项。选B项。
15.B
【解析】西汉末年,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教,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因而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故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时期。由此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历史巨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A正确;《史记》记录时间的终点是汉武帝时期,而非开始记录的时间是汉武帝时期,故B错误;《史记》开始记录的时间是汉武帝时期,而非两晋时期,故C错误;《史记》开始记录的时间是汉武帝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故D错误;故选A。
18.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既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它叙述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因此,秦始皇、陈胜、汉武帝可能被记载在内,但是蔡伦不可能被记载在内,因为蔡伦是东汉人物,在汉武帝之后,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9.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班超是东汉人,所以《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B项正确;《史记》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中有关于秦始皇的记录,A项错误;同样,商鞅是战国时期的人,刘邦是西汉开国之君,他们都在《史记》的记录范围之内,C和D项错误。故选B。
20.C
【解析】根据“帝王称本纪,人臣称列传,以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符合题意,C项正确;《春秋》、《论语》都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AB项;《后汉书》不是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处于黄帝到汉武帝期间,B项正确;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前,黄帝所处时期距今约5000年前,排除A项;“五禽戏”的发明和道教产生均是东汉,汉武帝是西汉皇帝,排除CD项。故选B项。
2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破布、旧渔网等作为原料造纸,他改进的造纸术具有原料易寻、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等特征,据此可知,题干描述的是造纸术的特征,C项正确;背景指的是历史事件发生前,对事件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经过指的是历史事件所经历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意义指的是历史事件所产生的的正面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A项搭配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B项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麻沸散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C项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D项搭配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D
【解析】根据材料“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人的恩惠更大”结合所学可知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扩充了造纸所需原料的来源、改进了造纸的工艺、便利了纸张的推广使用,②③④正确;蔡伦改进造纸术而不是发明纸,①错误。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25.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①正确;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③正确;A项正确;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②错误;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 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6.B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我国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简牍,西汉时期人们才掌握造纸的基本方法,B项符合题意;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所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排除A项;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纸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27.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可知与蔡伦改进了造纸工艺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D项正确;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项;丰富了书写材料,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传播了造纸术,与蔡伦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8.A
【解析】材料中的“治未病"指的是还未发生的疾病,主要体现了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视,而根据动物姿态创编的"五禽戏”类似于今天的健身操等强身健体的活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B选项中的望闻问切主要是指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材料中未曾涉及针灸疗法,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项,药食同源,用药简易主要指病人用药不应该太过复杂,材料中并无此方面的说明,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29.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家乡传染病流行,仅他的家族就死了很多人,他决心钻研医学,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A项正确;扁鹊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排除A项;华佗制成了“麻沸散”,排除C项;贾思勰是农学家,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解析】根据材料“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可知,华佗认为人们运动可以使水谷精气得以消化,血脉能够畅通,这样不易得病。由此可见,华佗认识到运动有益健康,D项正确;“善治伤寒杂病”的是张仲景,排除A项;“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擅长外科手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3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C项正确;扁鹊是战国时期医学家,被尊为医祖,排除A项;华佗是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排除B项;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排除D项。故选C项。
32.B
【解析】根据“须刳(剖开)割(割除)者,便饮其庥沸散须臾便如醉死,”可知,此人擅长外科,根据所学知识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发明了“麻沸散”来辅助外科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因此B正确,扁鹊擅长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成为后世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孙思邈与题干材料无关,因此ACD三项排除,故选择B。
33.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中医博大精深,很早就提出类似理论,要预防疾病,即要“治未病”,提出此理论的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不是华佗,B项正确,排除C项;蔡伦和司马迁不是医学家,排除AD项。故选B项。
34.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他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C项正确;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排除A和B项;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排除D项。故选C项。
35.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东汉明帝提出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西域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由此可知,题干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故选B。
36.A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错误”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佛教兴起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东汉明帝时,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因此,A项说法不是佛教和道教相同之处,故选A。
37.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道教兴起于我国的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四川成都青城山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共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以不能体现佛教影响的是四川成都青城山,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都体现了佛教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两者都迎合了贫苦民众的精神需求,所以C项符合题意;道教是东汉末年形成的,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佛教不是,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西汉末年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39.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体现中华文化强大的文化包容性指的是对待吸取外来文化的态度,洛阳白马寺属于佛教寺院,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生产深远影响,B项正确;武侯祠与诸葛亮有关,排除A项;青城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是本土宗教,排除C项;医圣张仲景是我国东汉名医,排除D项。故选B项。
40.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B项正确;AC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司马迁是私人著史,不是秉承朝廷旨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41.C
【解析】根据“述往事,思来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所谓“述往事,思来者”是指借鉴历史,由此可知他的治史理念是以史为鉴,故选C; “述往事”明显是体现了以史为鉴,不是秉笔直书,排除A; “述往事”明显是体现了以史为鉴,不是评价人物,排除B; “述往事”明显是体现了以史为鉴,不是涵养德行,排除D。
42.D
【解析】西汉时期,司马迁忍辱负重之下著成《史记》。故D符合题意;“策动大臣们上书为民请命”“策划组织活动反对汉武帝”均与司马迁不符合,排除A和B;“游历汉朝各地的名山大川”是受辱之前,排除C。故选D。
4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史记》∶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故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项正确;《资治通鉴》,北宋司马迁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而不是“纪传体通史”,排除A项;《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44.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事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诸葛亮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不能在《史记》中查到,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所涉及的时间范围的识记,掌握《史记》的时间,范围、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45.B
【解析】根据材料“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八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信史家之极则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史记》,《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开创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体例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B项正确;《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论,排除A项;《道德经》与道家学派的主张相关,排除C项;《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46.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C项正确;《韩非子》是中国古典法学代表,《道德经》是道家学派代表,《汉书》是断代史,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7.B
【解析】依据题干“变废为宝”“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保存但是与“变废为宝”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为造纸原料,“变废为宝”,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故B符合题意。指南针主要应用于航海事业,故C不符合题意。火药主要应用于军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8.A
【解析】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此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四大发明中对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起作用的选项,然后再确实时间先后顺序,根据这一思想,先排除指南针和火药,因为它们对地区文化交流没什么关系,再根据时间,造纸术先于印刷术。故选A、
49.(1)核心思想:“仁”; 教育智慧: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任意两点即可)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未病”思想;(注:错别字均不给分)
(3)造纸术的作用是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信息的传播。(或促进了文化信息的传播)意思对即可
(4)学习中国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此题为开放性答案,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注意因材施教;发现和总结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注意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教育学生谦虚好学等。
(2)
根据所学可知,图一人物为东汉名医张仲景,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中,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3)
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书写材料从羊皮到纸张的变化突破了“文化信息的传播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说明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信息的传播。
(4)
根据题干和材料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首先应学习中国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在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勇于开拓创新,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50.(1)都江堰,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水运的作用。
(2)造纸术蔡伦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
【解析】(1)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信息“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的创新成就。问题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水运的作用。
(2)
问题一:观察材料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发明创造是造纸术。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蔡伦改进了这项发明。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
51.(1)甲骨文;商朝
(2)孔子;仁;《论语》
(3)《伤寒杂病论》;麻沸散或五禽戏
(4)蔡伦;祖冲之
(5)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分析】(1)
根据材料“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的,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及所学知识可得,图中的文字指的是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2)
根据材料“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及所学知识可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孔子提出的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论语》。
(3)
根据图片信息“张仲景”、“华佗”及所学知识可得,两位医学家都在中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人尊称他为“医圣”。同一时期,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创制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成医学体操“五禽戏”,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称为外科鼻祖。
(4)
根据材料“造纸工艺流程图”、“祖冲之”及所学知识可得,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大提高纸的质量,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5)
本小问相对较为开放,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52.(1)《伤寒杂病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治未病”。
(2)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疫情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3)华佗。
【分析】(1)
根据材料一“张仲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人尊称他为“医圣”。原因:根据“东汉末年南阳地区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丧生。对此,张仲景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将多年研究付诸实践,整理了辨证论治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现代医学提倡锻炼身体,预防疾病,与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一致。
(2)
根据材料二“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抗疫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可归纳出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疫情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传承中医药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3)
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为减轻病人疼痛,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
53.(1)甲骨文;商朝。
(2)孔子;仁;《论语》
(3)《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认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4)蔡伦;祖冲之。
(5)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1)
材料一图中的文学是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论语》。
(3)
图一、图二所示的两位医学家分别是张仲景、李时珍,两人的著作分别是《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认识:材料三说明中医药在抗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4)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大大提高纸的质量,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
(5)
可从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角度总结回答。
54.(1)西汉(长安),东汉(洛阳)。
(2)张骞,意义:加强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3)如图三是研究汉魏洛阳的第一手资料。图四是古代洛阳与东罗马帝国商贸交流的佐证,图五是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二和图一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由长安变为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安为西汉都城,洛阳为东汉都城。
(2)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者是张骞,西汉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贸易和文化交流。
(3)解读材料二中的图片,图三汉魏洛阳城遗址可知是研究汉魏洛阳的第一手资料;图四洛阳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可以见证古代洛阳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图五洛阳白马寺可以见证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55.(1)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2)原料易得、造价低廉、质地细腻、便于携带等。
(3)西汉末年;道教。
【分析】(1)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中时间和路线可知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
依据材料二“使用绳头、乱麻、树皮、稻草、布片”可得出原料易得和造价低廉;依据“纸张质地细腻”可得出质地细腻的特点;依据材料“集中了竹简与帛的优点”可得出便于携带等。
(3)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东汉末年形成。
56.(1)人物:司马迁。时期:西汉汉武帝时期。《史记》
(2)态度:注重真实性,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的严谨态度。评价: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3)端午节
【解析】(1)
根据材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人物是司马迁,司马迁著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态度:根据“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可归纳出注重真实性,根据“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谓之实录”可归纳出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的严谨态度。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端午节与屈原相关。
57.(1)考古发现、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实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等;图一、图三、图二。
(2)远古传说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3)走访当事人或亲历者等;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去伪存真;要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体现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运用史料要仔细查证,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
【解析】(1)
根据材料一所示图片,”图一殷墟出主的刻有文字的甲骨”、“图二大禹治水的故事”、“图三《史记》(书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获取史料的途径有考古发现、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实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等;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属于第一手资料,可信度最高,“图二大禹治水的故事”属于传说故事;“图三《史记》(书影)”,属于史书记载;因此根据材料一中的史料按可信度从高到低排序是图一、图三、图二。
(2)
根据材料二“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古传说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获取史料的途径还有走访当事人或亲历者等;在历史学习中对史料运用的看法,就是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去伪存真;要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体现孤证不立的史学原则;运用史料要仔细查证,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
58.(1)张仲景
(2)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勤于实践、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司马迁。《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它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4)我国古代科技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解析】(1)
根据图2人物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人物是张仲景。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二者身上都具有勤于实践、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4《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它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4)
根据材料涉及的蔡伦、张仲景、司马迁等人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等角度进行回答。
59.东汉名医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以拟定题目为东汉名医张仲景。论述:结合所学张仲景的成就进行阐述。具体可从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等进行总结阐述。
60.示例:
题目: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生在汉武帝时期,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遍游名川大山,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为写《史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他人生极度低落时,忍受悲痛,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中不但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也给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文笔优美在文学史是也有崇高地位。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析】由图片“司马迁像”“《史记》书影”,可以拟定题目为司马迁与《史记》,或者以鲁迅著名评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题。在论述环节,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突出人生经历与著写《史记》的关系。在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基本构成,突出其史学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