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8 21:1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习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句,迅速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准确传神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就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听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首选的时光。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预习检查
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学生齐读)
确凿(záo)  菜畦(qí)  脑髓(suǐ)
书塾(shú)  蝉蜕(tuì)  倜傥(tì tǎnɡ)
kuī(盔)甲  mì(觅)食  收liǎn(敛)
2.通晓词义,填写词语。
(1)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2)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3.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二、新课讲授
(一)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最初发表在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文章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
(二)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我们可以将课文划分为哪几部分?你能找出这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吗?
文题出现了两处地名“百草园”“三味书屋”,分别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此,课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过渡段是第⑨段。
2.揣摩标题的含义,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讲了什么?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照“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3.按照“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空间顺序,课文分成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①~⑧),记叙在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⑨~),记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4.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三个方面:1.有趣的动植物(第②段);
2.神奇的传说(③~⑥段);
3.雪地捕鸟(⑦~⑧段)。
(二)精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赏读第②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13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植物)菜畦、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动物)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2)作者在写景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将其写得如此生动、美好呢?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既抓住景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石井栏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园中的其他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单写出了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了儿童的羡慕。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则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在大人们看来毫不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强的孩子观赏、玩耍并能在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百草园的可爱的?
作者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来写;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来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来写的: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在秋天。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便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三、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写作者由童年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过程。在大人们看来毫不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强的孩子观赏、玩耍、并能在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四、作业布置
1.通读全文,默写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百草园里的景物,知道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写景妙处。
二、新课讲授
(一)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的呢?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所有景物串联,条理有序。先用两句“不必说……”从整体来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单是……”,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静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静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从详略的角度看,两个“不必说”写的景物属于略写,“单是”的景物属于详写。
(二)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百草园中的景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排比句:“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突出百草园中景物之多,加强语势,表现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生动形象地写出木莲果实的形态;“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生动形象地写出覆盆子的形状颜色,体现出儿童的语言特点。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了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动听,表现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总结第②段描写景物的顺序
从整段来看,先整体后局部;
从第一层来看,由静物到动物;
从第二层来看,先总写后分写,从动物到植物。
(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描写了百草园中有趣的动植物,表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再现了儿童天真好奇的心理。
(五)阅读第③~⑥段,思考问题
1.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它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2.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1)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2)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3)使人们从中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
(4)给百草园增添更多的神秘色彩以及对孩子的吸引力;
(六)阅读第⑦段,思考问题
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2.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有何意义?
前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景物,这里再单写一下冬天的捕鸟活动,正构成一幅百草园四季图。
(七)“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
(八)怎样理解三个“也许……”句?
三个“也许”句,表达了“我”对“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原因的反复猜测,说明“我”是多么不愿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
(九)“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十)“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由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这是“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十一)第⑨段在结构和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
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第一句中的“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中的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我”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⑨段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三、课堂小结
从精彩的景物描写中,我们感受夏天百草园带给“我”无限的的乐趣;从一系列的动词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了冬天的百草园也有一番趣味。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事情记叙都可以从侧面了解作者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
1.借鉴课文第②段的写景方法,描写一段景物,可以是公园、校园的一角等,300字左右。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连用动词,把雪地捕鸟的一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了出来,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段文字,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3.完成课后练习。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学习作者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三味书屋”部分,学习作者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时光;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百草园里有无限的乐趣,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鲁迅,感受到了他的快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
二、新课讲授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
(一)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哪几个片段?
1.提问“怪哉”虫;2.小园玩耍(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3.师生共读;4.上课时偷玩(做戏,画画儿)。
(二)文中的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先生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可亲、教学认真、严而可敬的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开明的私塾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三)你喜欢三味书屋的老先生吗?说说理由。你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示例1:喜欢,他是一位和蔼、宽容、淳朴、亲切、爱孩子、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负责的老先生。
他和蔼地回学生的行礼、不常用戒尺和罚跪的规则,自己读书入神时宽容孩子们的游戏,给“我”读的书、对课越来越多。
示例2:不喜欢。他教孩子们背不懂的书而不给讲解,对孩子不懂的问题不予解答而且 “脸上还有怒色”。他读书入神时不管孩子们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他是一个古板、教条、不负责的老师。
我希望自己的老师品德高尚,正直、善良,有责任心;学识渊博,幽默、热情;身体健康,家庭和谐、美满。
(四)三味书屋有没有我们感兴趣的事?试举例说明。
1.“怪哉”是怎么回事?
2.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4.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等。
(五)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六)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七)拓展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故事一:他曾制作一张书签, 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故事二: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故事三: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过。
(八)从全文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是一个热爱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兴趣广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有点儿小调皮的孩子。
(九)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是衬托关系,用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2.是对比关系,将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作对比,一个符合儿童的心理,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达了儿童对它的厌恶之情。
3.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进行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太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十)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课堂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作业布置
1.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位让你印象深刻的老师,请你结合所学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篇小随笔吧。(字数不少于200字)
2.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