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版
带着如下【问题】思考、理解与应用
三种距离:1、点面距;2、线面距;3、面面距;
1、点面距:过一点作垂直于已知平面的直线,则 的线段,叫做这个点到该平面的垂线段, 叫做这个点到该平面的距离;
2、线面距: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 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3、面面距: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 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都相等,把它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例1、如图,已知边长为a的菱形ABCD中,
∠ABC=60°,PC⊥平面ABCD,
E是PA的中点,
求:点E到平面PBC的距离;
【提示】
【解析】
【说明】本题考查了点面的距离及其求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的步骤:
1、作(或找)出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垂足,并证明线面垂直.
2、求出该点到垂足间的线段长即为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3、在平面图形中(一般为三角形)计算所求线段的长.
4、下结论:给出所求距离:简称“一作,二证,三求,四答”;
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F分别是AD,AB边的中点,
GC⊥平面AC,GC=2,
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提示】
【解析】
例3、若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为正方形,侧棱AA1⊥底面ABCD,底面边长为1,且侧面ABB1A1上的∠B1AB=60°,则A1C1和底面ABCD的距离为( )
A.1 B. C. D.2
【说明】本题考查了线面距离的计算;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因此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而点面距离又可以根据线面平行灵活取点求解;
例4、已知∠ACB=90°,P为平面ABC外一点,PC=2,点P到∠ACB两边AC,BC的距离均为,那么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________.
例5、如图,直角梯形ABCD与梯形EFCD全等,
其中AB∥CD∥EF,AD=AB=CD=1,
且ED⊥平面ABCD,点G是CD的中点.
(1)求证:平面BCF∥平面AEG;
(2)求平面BCF与平面AEG的距离;
例6、 (2019·全国Ⅰ卷)已知∠ACB=90°,P为平面ABC外一点,PC=2,点P到∠ACB两边AC,BC的距离均为,那么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________.
例7、 (2019全国Ⅰ卷)已知∠ACB=90°,
P为平面ABC外一点,PC=2,
点P到∠ACB两边AC,BC的距离均为,
那么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
【说明】空间立体几何中的距离包括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点面距离、线线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等. 在这些距离当中,点到平面的距离居核心地位. 在高考中也经常涉及,线线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去求解. 求点面距的基本方法有:作垂线计算、等积法求解、向量法求解、平行转化法及比例转化法等;
空间立体几何中的距离包括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点面距离、线线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等. 在这些距离当中,点到平面的距离居核心地位. 在高考中也经常涉及,线线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去求解. 求点面距的基本方法有:作垂线计算、等积法求解、向量法求解、平行转化法及比例转化法等.
1、点面、线面距离
(1)点到平面的距离:从平面外一点引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作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2)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作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距离;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因此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而点面距离又可以根据线面平行灵活取点求解;
2、求点到平面距离的步骤:
(1)作(或找)出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垂足,并证明线面垂直.
(2)求出该点到垂足间的线段长即为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3)在平面图形中(一般为三角形)计算所求线段的长.
(4)下结论:给出所求距离:简称“一作,二证,三求,四答”.
3、空间中距离的转化
(1)利用线面、面面平行转化:利用线面距、面面距的定义,转化为直线或平面上的另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2)利用中点转化:如果条件中具有中点条件,将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借助中点(等分点),转化为另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AB=1,则直线CC1和平面B1BDD1的距离为( )
A.
B.
C.
D.1
2、在各棱长均为1的四面体ABCD中,点A到平面BCD的距离为( )
A. B. C. D.
3、三棱锥S ABC中,SA⊥底面ABC,SA=4,AB=3,D为AB的中点,∠ABC=90°,则点D到平面SBC的距离等于
4、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点E是棱BB1的中点,则点B1到平面ADE的距离为________.
5、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F是线段A1B1的中点,则点F到平面ABC1D1的
距离为
6、线段AB在平面α的同侧,A,B到α的距离分别为3和5,则AB的中点到α的距离为________.
7、矩形ABCD和矩形CDEF有一公共边CD,且ED⊥AD,AB=2,BC=,ED=;
求:(1)点B到平面AED的距离;(2)EF到平面ABCD的距离;.
.
8、已知平面α外两点A,B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1和2,A,B两点在平面α内的射影之间的距离为,求直线AB和平面α所成的角的大小;
教师版
带着如下【问题】思考、理解与应用
三种距离:1、点面距;2、线面距;3、面面距;
1、点面距:过一点作垂直于已知平面的直线,则该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做这个点到该平面的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该平面的距离;
2、线面距: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做这条直线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3、面面距: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都相等,把它叫做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例1、如图,已知边长为a的菱形ABCD中,
∠ABC=60°,PC⊥平面ABCD,
E是PA的中点,
求:点E到平面PBC的距离;
【提示】注意根据题设与交汇性质找“距离”;
【解析】如图,设AC,BD相交于点O,连接EO,
∵E为PA的中点,O为AC的中点,∴EO∥PC.
∵EO 平面PBC,PC 平面PBC,
∴EO∥平面PBC,
∴点O到平面PBC的距离就是点E到平面PBC的距离.
在平面ABCD内过O作OG⊥BC于点G.
∵PC⊥平面ABCD,OG 平面ABCD,
∴PC⊥OG,又PC∩BC=C,PC,BC 平面PBC,
∴OG⊥平面PBC,
∴OG的长即为所求距离.
∵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
∴OB⊥AC,∠CBD=∠ABD=30°,
∴OB=AB·cos∠ABD=a·cos 30°=a,
∴OG=OB·sin∠OBC=a·sin 30°=a,
即点E到平面PBC的距离为a;
【说明】本题考查了点面的距离及其求法;求点到平面距离的步骤:
1、作(或找)出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垂足,并证明线面垂直.
2、求出该点到垂足间的线段长即为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3、在平面图形中(一般为三角形)计算所求线段的长.
4、下结论:给出所求距离:简称“一作,二证,三求,四答”;
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F分别是AD,AB边的中点,
GC⊥平面AC,GC=2,
求: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提示】注意根据题设与交汇性质找“距离”;
【解析】如图,连接AC,BD交于O点,EF交AC于点M,
连接GM,在△GCM中作OH⊥MG于点H.
∵E,F分别为AD,AB的中点,
∴EF∥BD.
又∵EF 平面GEF,BD 平面GEF,∴BD∥平面EFG.
由GC⊥平面AC,EF 平面AC,可得GC⊥EF,
又∵EF⊥AC,AC∩GC=C,∴EF⊥平面MGC.
又∵OH 平面MGC,∴EF⊥OH.
又∵OH⊥GM,GM∩EF=M,
∴OH⊥平面EFG.
∴OH即为点O到平面EFG的距离,即为直线BD到平面EFG的距离,
即为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4,∴AC=4,∴CM=3,OM=.
又GC=2,∴GM==.
由△MHO∽△MCG,得=,
∴HO==,
即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为.
例3、若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为正方形,侧棱AA1⊥底面ABCD,底面边长为1,且侧面ABB1A1上的∠B1AB=60°,则A1C1和底面ABCD的距离为( )
A.1 B. C. D.2
【答案】C;
【解析】连接AC,则A1C1∥AC.
∵A1C1 平面ABCD,AC 平面ABCD,
∴A1C1∥平面ABCD,
∴A1A的长即为A1C1和底面ABCD的距离,
又A1A=B1B,
∴B1B的长即为A1C1和底面ABCD的距离,
由题意知,B1B=,即A1C1和底面ABCD的距离为;
【说明】本题考查了线面距离的计算;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因此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而点面距离又可以根据线面平行灵活取点求解;
例4、已知∠ACB=90°,P为平面ABC外一点,PC=2,点P到∠ACB两边AC,BC的距离均为,那么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________.
【提示】注意题设中的“对称性”,借助“同理可证”;
【答案】
【解析】如图所示,设PO⊥平面ABC于O,
PE⊥AC于E,PF⊥BC于F,连接OE,OF,OC.
∵PO⊥平面ABC,AC 平面ABC,∴PO⊥AC.
又PO∩PE=P,∴AC⊥平面POE.
又OE 平面POE,∴AC⊥OE.
同理有BC⊥OF.∴四边形OECF为矩形.
∵PC=PC且PE=PF,∴Rt△PEC≌Rt△PFC.
∴EC=FC= =1,∴四边形OECF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OC=.
在Rt△POC中,PO===.
例5、如图,直角梯形ABCD与梯形EFCD全等,
其中AB∥CD∥EF,AD=AB=CD=1,
且ED⊥平面ABCD,点G是CD的中点.
(1)求证:平面BCF∥平面AEG;
(2)求平面BCF与平面AEG的距离;
【解析】(1)证明:
∵AB∥CD,AB=CD,G是CD的中点,
∴AB∥GC,
∴四边形ABCG为平行四边形,∴BC∥AG.
又AG 平面AEG,BC 平面AEG,
∴BC∥平面AEG.
∵直角梯形ABCD与梯形EFCD全等,AB∥CD∥EF,
∴EF綉AB,∴四边形ABFE为平行四边形,∴AE∥BF.
又AE 平面AEG,BF 平面AEG,∴BF∥平面AEG.
又BF∩BC=B,BF,BC 平面BCF,
∴平面BCF∥平面AEG.
(2)设点C到平面AEG的距离为d,
易知AE=EG=AG=.
连接EC,AC(图略),由VC-AGE=VE-ACG,
得××AE2×sin 60°×d=××CG×AD×DE,解得d=.
∵平面BCF∥平面AEG,
∴平面BCF与平面AEG的距离为.
例6、 (2019·全国Ⅰ卷)已知∠ACB=90°,P为平面ABC外一点,PC=2,点P到∠ACB两边AC,BC的距离均为,那么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如图,过点P作PO⊥平面ABC于O,
则PO为P到平面ABC的距离;
再过O作OE⊥AC于E,OF⊥BC于F,
连接PC,PE,PF,则PE⊥AC,PF⊥BC.
又PE=PF=,所以OE=OF,
所以CO为∠ACB的平分线,即∠ACO=45°.
在Rt△PEC中,PC=2,PE=,所以CE=1,所以OE=1,
所以PO== =.
例7、 (2019全国Ⅰ卷)已知∠ACB=90°,
P为平面ABC外一点,PC=2,
点P到∠ACB两边AC,BC的距离均为,
那么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
【答案】;
【解析】作PD,PE分别垂直于AC,BC于点D,E,PO⊥平面ABC于点O,连接CO,
由题意可知CD⊥PD,CD⊥PO,PD∩PO=P,所以CD⊥平面PDO,
又OD 平面PDO,所以CD⊥OD,
因为PD=PE=,PC=2,
所以sin∠PCE=sin∠PCD=,
所以∠PCB=∠PCA=60°,
又易知PO⊥CO,CO为∠ACB的平分线,
所以∠OCD=45°,OD=CD=1,OC=,
又PC=2,所以PO==;
【说明】空间立体几何中的距离包括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点面距离、线线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等. 在这些距离当中,点到平面的距离居核心地位. 在高考中也经常涉及,线线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去求解. 求点面距的基本方法有:作垂线计算、等积法求解、向量法求解、平行转化法及比例转化法等;
空间立体几何中的距离包括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点面距离、线线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等. 在这些距离当中,点到平面的距离居核心地位. 在高考中也经常涉及,线线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去求解. 求点面距的基本方法有:作垂线计算、等积法求解、向量法求解、平行转化法及比例转化法等.
1、点面、线面距离
(1)点到平面的距离:从平面外一点引平面的垂线,这个点和垂足间的距离,叫作这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2)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叫作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距离;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因此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而点面距离又可以根据线面平行灵活取点求解;
2、求点到平面距离的步骤:
(1)作(或找)出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垂足,并证明线面垂直.
(2)求出该点到垂足间的线段长即为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3)在平面图形中(一般为三角形)计算所求线段的长.
(4)下结论:给出所求距离:简称“一作,二证,三求,四答”.
3、空间中距离的转化
(1)利用线面、面面平行转化:利用线面距、面面距的定义,转化为直线或平面上的另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2)利用中点转化:如果条件中具有中点条件,将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借助中点(等分点),转化为另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已知AB=1,则直线CC1和平面B1BDD1的距离为( )
A.
B.
C.
D.1
【答案】B;
【解析】连接AC(图略),则AC⊥BD,又BB1⊥AC,BD∩BB1=B,故AC⊥平面B1BDD1,所以点C到平面B1BDD1的距离为AC=,即直线CC1和平面B1BDD1的距离为.
2、在各棱长均为1的四面体ABCD中,点A到平面BCD的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如图,设△BCD的中心为O,
连接AO,则AO的长即为所求;
在Rt△AOD中,AD=1,OD=××1=,
∴AO==,即点A到平面BCD的距离为.
3、三棱锥S ABC中,SA⊥底面ABC,SA=4,AB=3,D为AB的中点,∠ABC=90°,则点D到平面SBC的距离等于
【答案】
【解析】如图,在△SAB中,过A作AE⊥SB交SB于E,
因为SA⊥平面ABC,
所以SA⊥BC,又AB⊥BC,SA∩AB=A,
所以BC⊥平面SAB,因为AE 平面SAB,
所以BC⊥AE,而AE⊥SB,且BC∩SB=B,
所以AE⊥平面SBC.
在△SAB中,由勾股定理易得SB=5,则由等面积法可得AE=,因为D为AB的中点,所以D到平面SBC的距离为AE=;
4、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点E是棱BB1的中点,则点B1到平面ADE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由于E是BB1的中点,故点B1到平面ADE的距离等于点B到平面ADE的距离,如图,过B作BF⊥AE于点F,由于BF⊥AD,AD∩AE=A,故BF⊥平面ADE.在直角三角形ABE中,AB=1,BE=,AE=,所以·AB·BE=·AE·BF,解得BF=,即点B1到平面ADE的距离为.
5、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F是线段A1B1的中点,则点F到平面ABC1D1的
距离为
【答案】;
【解析】如图,连接A1D交AD1于点E,因为A1B1∥AB,A1B1 平面ABC1D1,AB 平面ABC1D1,所以A1B1∥平面ABC1D1,所以点F到平面ABC1D1的距离等于点A1到平面ABC1D1的距离,因为AB⊥平面ADD1A1,A1D 平面ADD1A1,
所以A1D⊥AB,因为A1D⊥AD1,AD1∩AB=A,所以A1D⊥平面ABC1D1,所以点A1到平面ABC1D1的距离等于A1E,因为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所以A1E=A1D=×2=,所以点F到平面ABC1D1的距离为;
6、线段AB在平面α的同侧,A,B到α的距离分别为3和5,则AB的中点到α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4;
【解析】如图,设AB的中点为M,
分别过A,M,B向α作垂线,垂足分别为A1,M1,B1,
则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可知,AA1∥MM1∥BB1,
四边形AA1B1B为直角梯形,AA1=3,BB1=5,
MM1为其中位线,
∴MM1=(AA1+BB1)
=(3+5)=4.
7、矩形ABCD和矩形CDEF有一公共边CD,且ED⊥AD,AB=2,BC=,ED=;
求:(1)点B到平面AED的距离;(2)EF到平面ABCD的距离;.
【答案】(1)2;(2);
【解析】∵ABCD,CDEF为矩形,
∴ED⊥CD,CD∥AB,∴AB⊥ED,
又∵AB⊥AD,ED∩AD=D,∴AB⊥平面AED,∴BA即为所求距离,
因此点B到平面AED的距离为2.
∵ED⊥AD,AD∩CD=D,∴ED⊥平面ADCB,
∴E到平面ADCB的距离为.
∵EF∥平面ABCD,
∴EF到平面ABCD的距离也是.
8、已知平面α外两点A,B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1和2,A,B两点在平面α内的射影之间的距离为,求直线AB和平面α所成的角的大小;
【解析】
图①
解 (1)如图①,当点A,B位于平面α的同侧时,
过点A,B分别向平面α作垂线,垂足分别为A1,B1,
则AA1=1,BB1=2,B1A1=.
过点A向BB1作垂线,垂足为H,
则AB与AH所成的角即为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即∠BAH为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
在Rt△BHA中,AH=A1B1=,BH=BB1-AA1=1,
∴tan∠BAH===.又∠BAH为锐角,
∴∠BAH=30°,∴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30°.
图②
(2)如图②,当点A,B位于平面α的异侧时,AB与平面α相交于点C,
过点A,B分别向平面α作垂线,垂足分别为A1,B1.
则A1B1为AB在平面α上的射影,
∴∠BCB1或∠ACA1为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
设B1C=x,则A1C=-x,AA1=1,BB1=2.易知△BB1C∽△AA1C,则=,
即=,x=,∴tan∠BCB1==,
又∠BCB1为锐角,∴∠BCB1=∠ACA1=60°,
即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60°.
综上,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30°或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