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一中22-23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技能,从而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推动历史进步。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都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人民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自我。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或人生价值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可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才可以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褒奖。与此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他人和社会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工匠精神首先就是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是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然而千百年来工匠以业维生,并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在实干中增长技艺与才能。发扬工匠精神,就要增强我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无论是三峡大坝、高铁动车,还是航天飞船,都凝聚了现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工匠制造了无数精美的工艺品。如历代精美的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成败。对细节与精度的准确把握,是长期工艺实践和训练的结果,通过训练将其培养成为习惯、成为品格,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功夫”一词,不仅指武功,而且也指各种工匠所应具有的习惯性能力。功夫是长期苦练得来的。不下一定的苦功,不可能出细活。工匠从细处见大,在细节上的追求没有终点。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是提升我国制造品质与水平的重要环节。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一个民族的创新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对工匠技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像传统工匠那样,只是从师傅那里学得技艺,然后保持和发扬祖传工艺技法。现代机械制造尤其是现代智能制造,对工匠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难度和精度要求,工匠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有技术创新。创新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能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医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工匠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摘编自翟春阳《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它来源于劳动实践,分布广泛,既包含物质层面的成果,也有精神层面的成果,是工匠文化的核心。
B.几千年来,工匠们以业维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的工匠文化。
C.秉承劳动崇高、劳动光荣的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因此发扬工匠精神就要爱岗敬业。
D.现代机械工业对技艺的难度和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工匠们摒弃师徒代代相传的方式,在自己的技艺领域进行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动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只要诚实劳动,就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并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B.工匠们要下一定的苦功夫,进行长期的工艺实践和训练,使自己对细节与精度的把握变成习惯,以适应现代工业的要求。
C.某企业要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可重点从完善工匠政策、提高待遇、做好宣传等方面入手,提高员工们的积极性。
D.在讲述“工匠故事”时,要体现劳动之美、精神之美和时代之美,将“工匠故事”融入教育过程,去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庖丁训练多年解牛数千,其技法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界。
B.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C.李万君独创一枪三焊新方法,焊出了世界新标准,实现了我国动车组研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突破。D.2015年,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教育片《大国工匠》,该片讲述了大国工匠的动人故事,使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工匠精神对社会和国家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本题共4小题,18分)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X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选自《人民文学》1958年3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没有重点去叙写战争,而是通过描写包扎所里担架员、救护人员、普通妇女,特别是“新媳妇”不停地救护伤员的场面,来反映战争的残酷。
B.画线句“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感到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C.选文中有两处写到新媳妇“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表现她认出通讯员时的惊讶,第二次表现她听到通讯员的事迹时的震惊与悲痛。
D.“我”无意中摸到两个干硬的馒头,想到了先前通讯员留下馒头,给”我”开饭的情景,睹物思人,表达出“我”对通讯员牺牲的无比痛惜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想象,描写了家乡过中秋的美好画面,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小通讯员的牺牲更加刺痛人心,增强了艺术张力。
B.采用正面描写,塑造了通讯员在危机关头,为了保护战友,毫不犹豫地扑向手榴弹而英勇牺牲的高大形象,表现了他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C.反复通过“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的细节描写,表现新媳妇悔恨自己没能早先补上那个破洞,也表现她对通讯员的敬佩和尊重。
D.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视角来塑造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推动情了节发展,并通过“我”的细腻感受,增强了抒情性。
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9.小说结尾处,“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再次出现,有何作用?请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明:明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反省。
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有三处提到了“君子”,而其意义各不相同。按照顺序,它们分别指“有学问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和“统治者”。
B.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C.第三段形象论证了摆正“学思”关系,学习效果才能显著,得出结论:君子超越常人,后天的学习在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方面作用巨大。
D.选文反复运用同类事物设喻,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论证了同一个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加以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D.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既有起笔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后来又用“寒雾”“暮烟”等景物抒情,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
16.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 , ”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 , ”,这两者在人的进步中均不可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3)《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本题共3小题,9分)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较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也。”这句话_______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有所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地表现生活。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所以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与表现。但“全”和“粹”是_______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似乎就不应“拔粹”,( )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_______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所正确_______的那样。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用 相互冲突 形式主义 指出
B.类比 相互冲突 浪漫主义 提出
C.运用 相反相成 浪漫主义 指出
D.类比 相反相成 形式主义 提出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又全又粹,这不矛盾吗
B.又全又粹,那就必然陷入矛盾之中了。
C.矛盾之中,哪能做到又全又粹呢
D.矛盾之中,很难又全又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B.“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表现,完成艺术的美。
C.“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形成艺术的表现。
D.“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与艺术的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东方艺术重主观,① 。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中国画通常_② 。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来对自己未来三年的高中生活加以想象描述。要求语意连贯,有一定的文采,所选词语必须出现在语段中,字数不少于50字。(5分)
词语:泪水 疲惫 欢笑 执着 超越 感伤
关键词:
正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材料二: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已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材料三: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借用李大钊的话勉励全国青年:“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读了上面的材料,作为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对“青春”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 请结合你的思考,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符合文体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C2.A3.D4.(4分)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理有据,论证充实;②采用“总一分”的论证思路,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5.(4分)①有利于实现中国梦,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②有利于我国重大建设的成功;③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品质与水平,巩固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④有利于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⑤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创新创业,塑造“中国创造”的大国形象;⑥有利于激励青年人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6.B7.B8.(6分)用“脸发白”“狠狠”神态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卫生员揭掉通讯员身上的被子举动的不满和气愤;“劈”“夺”“瞪”动作描写,写出了她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的果断、坚毅、不容商量,表达出她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9.(6分)①彰显线索作用,本文就是以“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由“被子”作结,完成故事叙写。②揭示了“百合花”的象征义——纯洁与感情,通讯员和新媳妇是百合花的化身,突出了战争中的人性的美好。③升华了主题。新媳妇为通讯员盖上被子的举动,暗示军民融为一体,既写出了人民军队敢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表现了人民对革命的理解和对英雄的敬佩。10.B11.B12.A13.(4分)(1)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4)(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14.(3分)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分别从积累、坚持和专心三个角度展开了论证。15.C16.(6分)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17(6分)(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8.A19.A20.A【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运用”意思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指计谋、打算。“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此处是利用荀子话解释艺术美,美学和艺术美学,是总体及其具体分支的关系,用“运用”较为合适。第二处:“相互冲突”指互相矛盾;“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该句转折,提出问题,只提到了“全”与“粹”矛盾的一面,没有提及统一的一面,所以应是“相互冲突”而非“相反相成”。第三处:“浪漫主义”指一种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与原文内容不匹配;“形式主义”指一种脱离现实内容,只关注表现形式的艺术思潮。原文中表达的是过于讲求“抽象”“提炼”的意思,应用“形式主义”。第四处:“提出”语气普通,强调观点从无到有生成的过程,这并不是原文特别想强调的;“指出”则强调观点及其方向立场上的正确性,观点的权威性更强,因此更符合文章末尾收束的意图。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该句用到两处“似乎”,表意模糊,用以提出问题,留待后文反驳,故不可选BC两个不留余地的断言。先有“全”和“粹”两个关键点,与“又全又粹”要求其并行兼有之后才产生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故顺序上应是“又全又粹”在前,照应“全”“粹”,再将条件更进一步,“矛盾”在后,抛出结果与问题,据此可排除D。
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的语病主要是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美”与“表现”不能用同一个动词恰当地搭配,需要拆开分述;“完成”某项工作,可与“表现”搭配;“形成”某种抽象结果,可与“美”搭配;“美”应是最后结论,放在“表现”之后。故选A。21.(6分)①西方艺术重客观②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③人与自然的关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结合上文“东方艺术重主观”判断横线处应该表达为“西方艺术......”,再根据后文“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确定,前者为客观写实,后者为主观虚写,从而确定答案:西方艺术重客观。第②空先根据段落特点确定属于观点句,总领下文,于是根据后文信息“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花鸟画......”确定空处应该填写: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第③空根据该段分号确定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三个层次(人物、山水、花鸟)一一对应,参考人物画的“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花鸟画的“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确定“山水画”处答案为:人与自然的关系。22.(5分)示例:(关键词)疲惫执着超越泪水裹着汗水,星光伴着曙光。虽然埋首苦读,遨游题海,使我身心疲惫,但我相信,执着的付出终会迎来金秋的硕果,实现人生的超越。高中生活,我将微笑着继续前行!。【详解】关键词选用恰当,切合高三生活,2分;语言连贯,有文采,3分。23.(60分)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