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时空观念:了解北宋的建立者、时间、都城,看图知道北宋的地理位置
历史解释: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唯物史观:辩证、多角度的看待北宋的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新的弊病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并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影响
家国情怀:知道王安石变法,感悟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赵宋王朝的
家国天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空前繁荣?积贫积弱?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黄袍加身,以武立国
黄袍加身,以武立国
宋太祖赵匡胤,21岁时离家外出游历,23岁投奔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开始征战沙场。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赵匡胤典领禁军,随周世宗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越。29岁时,拜定国军节度使,30岁迁义成军节度使。959年,后周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32的岁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大军返回开封,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在位共16年,50岁去世。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黄袍加身,以武立国
问题一: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北宋的建立的相关内容?观察《北宋时期形势图》,北宋周边还存在哪些政权?
黄袍加身,以武立国
北宋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图一:951-959年形势图
图二:960年形势图
979年,宋太祖之弟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但在北宋周边还存在着辽、西夏、大理等政权。说明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政权 建立者 建立方式
后梁 唐宣武节度使朱温 造反
后唐 后梁河东节度使李存勖 造反
后晋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造反
后汉 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造反
后周 后汉邺都留守郭威 造反
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宋史·太祖纪》
问题二:宋太祖和五代十国的帝王当上皇帝的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北宋为什么没有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代”?
黄袍加身,以武立国
防弊之策,强化集权
问题一:宋初统治者看到了唐末以来遗留下的哪些弊病?宰相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材料一: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据《宋史》记载:公元960年4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发动叛乱……,同年9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反宋。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
集权中央
削弱相权
重文轻武
防弊之策,强化集权
问题二:阅读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方面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一: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材料二: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范祖禹《范太史集》
措施: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禁军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材料三:
防弊之策,强化集权
问题三:面对五代十国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削弱宰相的权力?
材料二;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先前大为缩小,没有了军权、财权,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又提高御史台、谏院等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措施: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在北宋宰相往往不止一个,宰相之下又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材料一:
防弊之策,强化集权
问题四:面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防弊之策,强化集权
材料一:太祖曰: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续资治通鉴长编》
措施: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材料三:
皇 帝(权力集中)
宰相
枢密院
三司使
政事堂
中央:
节度使
知州
转运使
地方:
通判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预防了内部的动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防弊之策,强化集权
问题五:对比宋朝改革前后中央和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皇 帝(权力受制约)
宰相
(百官之首,权力较大大)
节度使
(行政权、财权、兵权集一身)
中央:
地方:
重文轻武,祖宗家法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唐朝武将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重文轻武,祖宗家法
问题一:分析宋朝文官和武将的地位出现了什么变化?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文官地位提高,武将地位下降
宋代文臣
唐朝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宋代文官出行图
重文轻武,祖宗家法
重文轻武,祖宗家法
问题二:宋朝统治者深知武将专权的危害,为此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合作探究分析重文轻武有哪些具体表现?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表现一:重用文臣
宋代,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表现二:压制武将
重文轻武,祖宗家法
材料一:北宋名将狄青,以战功卓越而荣升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但因出身行伍遭满朝文臣的嘲讽和排挤而被免职,最后抑郁而终。
——游彪《赵宋》
材料二:……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
材料三: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田况《儒林公议》
表现三:发展科举
重文轻武,祖宗家法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材料一: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又四千五百十七人。
材料一:赵宋王朝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问题三:思考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对宋朝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重文轻武,祖宗家法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积贫积弱,变法革新
材料一:宋王朝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一:思考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给宋朝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
年代 收入
(单位:贯) 支出
(单位: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积贫积弱,变法革新
积贫积弱,变法革新
材料二:本朝(宋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澶渊之盟:1005年澶州之战后宋辽签订和议。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罗币绢15万元、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保一方“国泰民安”。
问题二:阅读教材,自主完成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思考王安石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熙宁(宋神宗年号)、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作用: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着手改革。
积贫积弱,变法革新
目的 措施 内容
富国
强兵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以钱代役,不服役的官僚也要缴纳役钱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民编为保甲,平时种田,闲时练兵
问题三: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几乎废除全部新法,思考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操之过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材料二:“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九年十月,王安石罢相。
——摘编自脱脱:《宋史·王安石列传》
材料三: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太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要求废除新法。
积贫积弱,变法革新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断加剧,崛起于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在与北宋联合灭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灭辽后转而攻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徽宗、钦宗向金军乞降,金军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北返,并掠走大批典籍和珠宝器物,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北宋的政治
黄袍加身,以武立国:陈桥兵变,结束割据,南北统一
防弊之策,加强集权: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重文轻武,祖宗家法:重用文官,压制武将,发展科举
积贫积弱,变法革新:变法背景,主要内容,变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