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教案+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2《四季之美》教案+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9 09:1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借助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仿照课文内容,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重难点:
探索、体悟万物的神秘之美。
一、谈话导入:
关于四季,我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也学过?老师找了两篇,一年级上册的《四季》,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也是按四季来写的。这些文章大多都从四季的景物着手去写,如果让你写四季,你会写什么?选一个季节说说。(2人)那看看上完今天这节课,有没有新的启发?
课后习题指导我们:要反复朗读课文,感受独特的韵味。
你关注了哪个词?独特与众不同板贴上:独特先来看看用词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谁想来读:字正腔圆,读的很准确。有什么发现?仔细看老师标红的字,有什么发现 叠词,读起来怎么样?朗朗上口,更有节奏美,读出这种美。
想象着画面再读这些词语,你还有什么发现?第一行都是动态的画面,第二行词语是静态的,男女生对比读。
(男生左边,女生右)有静有动,作者的用词很独特。
二、聚焦时间,感受视角
独特: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是什么?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很会从提取信息,仔细看课本中圈出的这四句,有什么发现?)都在句首,中心句;句式相同,很整齐;都有最美是,都写了四个时间段。作者把四季的美聚焦在四个时间段,营造了一种宁静。她的视角是独特的。(板贴:视角)
三、精读赏析,品味表达的独特:
精读:其实每个段落也有独特之处,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通过预习,哪个季节描写的景致更多一些?
走进秋天的黄昏,默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勾画出有感触的词或句做批注。尝试抓住景物和动作,点点归鸦,比翼而飞,风声虫鸣,(板书)我们先看点点归鸦图,作者为什么觉得这样的画面动人呢?
请你来说,(想到了文字背后的美)想象一下,它们急匆匆地回家做什么?
预设:这份牵挂令人感动。请你来读,舐犊情深就藏在急急匆匆的身影里,还会回家做什么?
乌鸦反哺令人动容。乌鸦在常人的眼中并不美,但在作者的笔下,一个“归”字不仅呈现一种动态的美,还赋予了乌鸦人的情感,成为美的象征。她的审美是独特的
(板贴:审美),
谁还想读“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不仅读出了画面里的动态美,还读出了文字饱含的深情。
除了点点归鸦,群雁比翼而飞更让人感动。
“比翼而飞”是什么意思?
(鸟并列着翅膀一起飞行)
一群大雁比翼而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暴风雨来了,他们这样提醒伙伴:—
有小伙伴掉队了,他们会这样商量:——
多么友好团结的大雁呀,这样的画面是怎样的?
温暖的,和谐的,把感受带入到朗读中。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你听。心情怎样?
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如果说夕阳斜照西山营造的是一种静态美,那()就是一种动态的美。动态描写其实我们也不陌生。
在《观潮》这篇课文里,我们曾学过这样的描写: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读起来怎么样,有什么不同,这种动态描写气势磅礴的动,读起来激昂,铿锵有力。而本文呢,是在静态画面下的一种轻盈的动,灵动感,读起来应该是柔和的,抒情的,气息要身且长。再读,这种宁静背景下的动态之美也是一种独特的表达。
板贴:(表达)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作者笔下的秋天并不伤感,她是那么温柔,那么感动地凝望着这秋色:(配乐读:齐读)看着板书梳理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来感受秋天黄昏之美的。
完成板书的分支,从内容上:聚焦时间感受视角独特,想象画面,感受审美独特,抓关键词句体会表达独特。学会了吗?
四、导图助力,展示思维的独特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进行学习。(提前分好组)作者的语言特别简洁,但用上这几个词语,就能把三种夏夜的美,一层比一层细腻是送到我们心里。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很独特的。
读——你把我们带到了那迷人的夏夜。这夏天的夜晚就是一个宁静的背景,而萤火虫的动态之美把作者给迷住了,这真是静态成美,动态成趣。能不能借助提示背诵?春天最美是黎明。
生读——美在哪里?美在天空微妙色彩的变化。冬天最美是早晨。生读——美在哪里?凛冽的清晨,手捧火盆穿过走廊的闲逸。
五、拓展延伸,感悟人生志趣
这么美的文字,都出自一本书《枕草子》。想不想认识她的作者,日本散文的开山鼻祖,文学造诣极高,大家觉得她的经历也是一帆风顺的。
其实不然,静静来读这段文字,放眼整篇,我们不难感受到凛冽的早晨,熊熊的炭火带给她温暖,漆黑漆黑的暗夜,萤火虫带来希望,点点归鸦带给她归属感,独特的画面里蕴藏着独特的感受,也蕴藏着她对生命的态度,同时也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感受散文的“独特”美——《四季之美》教学反思
一、解读教材,确定主线《四季之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课课后习题一指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独特的韵味,并背诵课文。”独特在哪里?让学生从哪些角度入手品味独特?于是开始对教材反复朗读,借助教师教学参考书的建议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主线。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四季画面的独特美,体会作者动态描写的独特之处。于是确定课堂教学的思路从词语的独特,句子的独特,段落的独特以及整篇的独特依次展开推进。
二、聚焦时间,感受视角独特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作者眼中四季之美的分别是什么?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仔细看课本中圈出的这四句,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把四季的美聚焦在四个时间段,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她的视角是独特的。
三、抓住景致,体会审美独特其实每个段落也有独特之处,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通过预习,哪个季节描写的景致更多一些?走进秋天的黄昏,默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勾画出有感触的词或句做批注。尝试抓住景物和动作,点点归鸦,比翼而飞,风声虫鸣,我们先看点点归鸦图,作者为什么觉得这样的画面动人呢?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它们急匆匆地回家做什么?通过想象画面建立起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的联系,从而体会画面的蕴藏的情感。情感朗读自然水到渠成。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在常人的眼中并不美,一个“归”字赋予了乌鸦人的情感,成为美的象征,她的审美是独特的。
四、品悟写法,领会表达独特如果说夕阳斜照西山营造的是一种静态美,那哪里描写就是一种动态的美呢?学生不难从点点归鸦及群雁比翼而飞两幅画面找到动态描写。这也是本节课突破的重难点。为了解决这个点,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链接了《观潮》这篇课文里的动态描写: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段文字读起来怎么样?有什么不同?这种动态描写气势磅礴的动,读起来激昂,铿锵有力。而本文呢,是在静态画面下的一种轻盈的动,灵动感,读起来应该是柔和的,抒情的,气息要身且长。学生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动态描写的不同,顺势引导学生这种宁静背景下的动态之美也是一种独特的表达。
五、导图助力,展示思维的独特充分品读秋天这个片段后,借助板书梳理方法:通过聚焦时间,感受作者视角的独特,抓住秋天的主要景致感受作者审美的独特,抓关键词句品悟写法,感受作者表达的独特,让学生小组合作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支进行梳理。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并引导学生借助导图梳理背诵。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给予指导。
总的来说,本节课整体上看是思路清晰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有自己的表达和看法,结合课后名师评课及自己的思考,但仍有很多的不足:
一、课前资源的链接一年级的《四季》及《美丽的小兴安岭》没有有效利用,深入挖掘,感受本文的独特。
二、对于秋天这个片段的指导朗读形式还是不够多样,应该创设情境读,师生合作读,想象画面读等充分实现反复朗读的目标。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实现积累的目的。
三、对于学生体会到本段的动态描写之后,应该学以致用,进行一个小练笔的迁移,落实学生能够表达的目的。思考:读活画面,依据的主要是作者的意象、语言和情感,虽然也有创造成分,但更多地表现为情境再现或语境还原,其本质还是学生的思维在作者画的圆圈里“跳舞”。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表现之一应该是汲取文本营养之后能够跳出文本,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语言自足,逐步实现表达独立。就是当学生凭借从文本中获得的语言、知识、技能方法。尝试着去描写身边熟悉的景致,把隐性的思维活动转化为显性的语言文字时,他们其实是在描写各自的心中之象。
其实,小学语文的学习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四季之美》教学的基本指向仍然是积累理解与表达。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感受到语言积累之乐。经历了思维爬坡之畅、体验到能力提升之悦,才能够更好地去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