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汇编诗词曲鉴赏阅读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汇编诗词曲鉴赏阅读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30 11:1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曲鉴赏阅读(试题)-部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汇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词曲鉴赏
阅读两首诗歌,完成练习。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两首诗歌赞美的对象都是____________,它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可以从“_____________”(《梅花》)和________________(《卜算子·咏梅》)两句中看出。21·世纪*教育网
2.我们喜欢予花以人的品性,兰花具有下面哪种品性( )
A.出淤泥而不染 B.空谷幽放,香雅怡情 C.迎风斗霜,清幽隐逸
3.下面事件中的人物,具有梅花一样品质的是( )
A.负荆请罪的廉颇 B.英勇就义的李大钊 C.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
古诗阅读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 。
4.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诗题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诗中补充诗句。这两句采用______________ 的写法,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21*cnjy*com
6.朗读这首诗,我会想到“一花独放不是春,_______________。”还可以让我们想到朱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21教育名师】
古诗文阅读,完成小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十五夜”指的是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的习俗。
8.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射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第三句“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
D.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www.21-cn-jy.com
9.读着这首诗,你还想起了哪些与明月、思乡有关的诗句,请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填空。
(1)“___________”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点,“_____________”点明了当时的时间。
(2)词中“子规”指的是___________。
11.“谁道人生无再少”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句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
12.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子规的啼叫声,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静谧。
B.“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C.“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词人不服老的宣言,也体现出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古诗文阅读。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你在诗中“____”处把诗句补充完整。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
15.这首诗表面在写“竹子”,其实不然。想想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方法)?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梅花 不畏严寒 凌寒独自开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2.B
3.B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从题目中就很明确写作对象是“梅花”。从两首诗中找出都有写到的“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都写出梅花不怕严寒。
2.本题考查平时的学习积累。兰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它色淡香清,常生于幽僻之处,空谷幽香、与世无争,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是荷花。迎风斗霜,清幽隐逸的是梅花。21教育网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负荆请罪的廉颇表现的品质是知错就改。
英勇就义的李大钊表现的品质是奋不顾身、英勇战斗、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2·1·c·n·j·y
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表现的品质是为人民服务。
4. 叶绍翁 作者游园未遇到助人,不能进去欣赏
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拟人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时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 百花齐放春满园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分析】4.考查对常识的积累与识记。
出自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游园不值:作者游园未遇到助人,不能进去欣赏。
5.考查对诗文的积累与识记。
出自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原文: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从而告诉我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时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的道理。
6.考查对诗文的积累与识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意思是:只有一支花朵开放,不能算是春天,只有百花齐放的时候,满园都是春天。www-2-1-cnjy-com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朱熹的《春日》,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意思是: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 中秋 赏月
8.C
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分析】7.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十五夜”是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也就是中秋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赏月的习俗。
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C项理解错误。“今夜月明人尽望”意为: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而不是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清楚地看到。2-1-c-n-j-y
9.本题考查诗句的识记。
与明月、思乡有关的诗句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0. 蕲水清泉寺 暮 杜鹃鸟
11. 反问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12.B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
阅读词作分析可知,这首词的意思是: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来源:21cnj*y.co*m】
(1)根据词作的意思可知,“蕲水清泉寺”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点,“暮”字点明了当时的时间。
(2)“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中“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指的是杜鹃鸟。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版权所有:21教育】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所用修辞手法及意思的理解。
“谁道人生无再少”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
“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意思是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词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子规的啼叫声,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静谧。A选项说法正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门前流水尚能西”意思是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词句写出了词人由西流的溪水,发出“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及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B选项中“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说法错误。
“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词句是词人不服老的宣言,也体现出他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21·cn·jy·com
13.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4.作者刚烈、刚正不阿、不屈不挠、不随波逐流、高风亮节的品格。
15.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分析】13.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默写。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竹石》翻译: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各方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和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14.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15.考查了诗歌的写作手法。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诗歌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面在写竹子,其实是写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表明了诗人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精神。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