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阅读(试题)-部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汇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直通车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破琴绝弦的“绝”和下面( )中的“绝”意思相近(填序号)
A.绝句 B.绝妙 C.绝技 D.断绝
2.伯牙“终身不复鼓”,是因为( )(填序号)
A.他觉得世界上没有配得上听他弹琴的人了。
B.他太伤心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C.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真正的知音了。
D.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3.这篇文言文,就是我们熟悉的成语“________”的来历,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_______。
课内阅读:阅读古文,完成习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4.原文“ ”处应该填( )
A.未闻孔雀是君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请在文中方框内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6.请解释下列字句意思。
(1)乃:__________________
(2)示:__________________
(3)此是君家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多选题)
A.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直接指出孔君平的错误。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
8.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9.解释加点的词。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______
(2)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______
10.联系课文,翻译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一儿认为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
12.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 ),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 )
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
C.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
13.按原文内容填空。
14.写出“之”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虽与之俱学。( )
15.文中用__________的手法叙述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
16.用文中的话说说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论语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①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不亦君子乎?”
【注释:①说:yuè,同“悦”,愉快。②愠:yùn,生气,发怒。】
18.这里的“子”指的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____________,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三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谈了____________,谈了与朋友切磋学问,谈了与人沟通的气度。
21.以下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文言文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2.解释词语。
诣:__________乃:__________
23.请在下面的句子里填上人称。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24.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果来的客人姓“柳”,杨氏之子会怎么回答?请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学弈
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6.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诲:________ ②惟:________ ③援:________ ④俱:________
27.“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也出现了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 ②一人虽听之。________
③思援弓缴市射之。________ ④虽与之俱学。________
28.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_____________
29.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空间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目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0.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以:______ 去:______
汝:______ 知:______
31.“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朗读该句的语气应该是( )
A.疑问、幸灾乐祸、冷嘲热讽。
B.反问,带有嘲讽,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
32.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______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______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3.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 ),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 )。
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
C.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阅读《学弈》,回答问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弈秋之为听。 B.为/是其智弗若与?
35.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
36.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 )
A.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B.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有独特的发现。
文言文阅读。
七步诗
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 自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帝 深 有 惭 色。
【注释】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②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37.解释加点的字词。
(1)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
(2)不成者行大法( )
(3)漉菽以为汁( )
(4)萁在釜下然( )
38.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39.在文中给画线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
40.根据原文补写句子,写在文中横线上并标上标点符号。
4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 B.通国之善弈者也(好)
C.弗若之矣(不如) D.非然也(这样)
43.仔细观察,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是( )
A.夫战,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4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以下哪句话所讲的道理和本文一样?( )
A.言必行,行必果。 B.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C.满招损,谦受益。 D.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不能两成。
阅读乐园
学弈
弈秋,通国之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惟秋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5.按原文填空。
4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通国:_______ 援: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 非然也:______
47.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_________,一心以为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_________。
48.把古文补充完整。
49.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形容学弈的两个人:_________、_________。
50.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图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翻译“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
5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辩斗:___________ 沧沧凉凉:__________
54.①在文中空白处补全句子。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之学①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②乎心,布③乎四体④,形⑤乎动静⑥;端而言⑦,蠕而动⑧,一可以为法则⑨。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é)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①选自《荀子 劝学》。②箸:同“著”,牢记。③布:分布。引中为表现。④四体:四肢。⑤形:体现。⑥动静:举止。⑦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同“喘”⑧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⑨法则:榜样。曷:同“何”,怎么。
55.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乎耳,箸乎心。___________________
56.“曷足以美七尺之驱哉?”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
A.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B.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57.“动静”的古今文有什么不同?
古文: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58.本文拿_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古文阅读。(5 分)
凿壁借光
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⑥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⑦成大学⑧。
【注释】①逮:到;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映:照耀。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⑥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⑦遂:终于。⑧大学:大学问家。
5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邻舍有烛而不逮( ) 遂成大学( )
60.联系注释,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
61.古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古代与“凿壁借光”相似的事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62.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标出来。
(1)一心以为(wéi wèi)有鸿鹄将至
(2)为(wéi wèi)是其智弗若与
6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的)
B.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诲)
C.虽与之俱学(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D.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6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其一人/专心致志
C.惟弈秋之为/听
D.为是/其智弗若与
65.本文说明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人要守信。 B.做事要专心致志。
C.待人要有礼貌。 D.知错要改正。
课外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①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自:从。 ②遽:急忙。 ③契:用刀子雕刻。
66.读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6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进入水中。
B.他就从船上跳下去寻找。
C.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68.楚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是什么?(用古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①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②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注释】①铁杵:(chǔ)用来春米或捣衣的铁棒。②老媪(ǎo):老年妇女。③卒业:完成学业。
69.解释加点词语。
①方磨铁杵______ ②欲作针______
70.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______
71.这个故事中让李白“还卒业”的原因是老奶奶告诉李白她要把铁杵磨成针。假若你是李白,听到老奶奶这么说后,你会想:______(不少于40字)
阅读与积累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 jiǎ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ǔ yú)?曰:非然也。
72.请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7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使弈秋诲二人弈( ) 为是其智弗若与( )
74.分别用“_________”和“_______”画出两人学弈时的表现。
75.本文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事情,告诉我们____________道理。
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月:非然也。
7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______________
(3)为是其智弗若与? 弗:______________
(4)非然也。 然:______________
77.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本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其一人______________,另一人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完成答题。
两小儿辩日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④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⑤,及⑥日中则如盘盂⑦,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⑧,及其日中如探汤⑨,此不为近者热而远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⑩为 汝 多知乎 ?”
注释:①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②[辩斗]辩论,争论。③[以]认为。④[日中]正午。⑤[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蓬盖,像雨伞一样。⑥[及]到,到了。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⑧[沧沧凉凉]寒凉。⑨[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⑩[孰]谁。 [为]同“谓”,说。 [汝]你。 [知]同“智”,智慧。
79.读文言文要把握好句子的停顿,用“/”画出画“ ”句子的停顿。
80.借助注释,写出文言文的意思。
本文着重在于“辩”,一小孩认为:____________依据是: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另一小孩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是离得近让人感到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最后孔子都____________。
81.两小孩针对人们常见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体现出他们善于____________,勤于____________。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2.《学弈》选自《_____》。作者用_____的写作方法叙述了两人对待学弈的态度。他们两人的表现分别是 “_____”和“_____”。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习的结果是“_____”。(后三空填写文中的原句)
8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
84.《学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
古文阅读,按要求做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21·cn·jy·com
85.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A.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__
B.弗若之矣。 弗若: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____
86.请各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两个学弈者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87.请给这个故事拟一个题目,写在上面的横线上。
88.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你认为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郑人买履①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②(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③(dù)。”反④归取之,及反,市罢,遂⑤(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ɡ)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度(duó):测量。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④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⑤遂(suì):于是。
9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
①此句可以这样停顿:“何不试/之/以足?”
②《郑人买履》是一个宋代历史故事。
③“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的意思是等到郑人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子。
④这个郑国人的行为非常可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1.这个故事让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
92.下列故事和《郑人买履》道理相似的两个是( )
①《揠苗助长》 ②《刻舟求剑》 ③《掩耳盗铃》 ④《买椟还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阅读。
《黄生借书说》节选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 读书者有几?汗牛塞(sè sāi)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但是 这样),天下物皆然。
93.用“√”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或解释。
9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95.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96.围绕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三种人的事例作初步证明,不属于其中的是( )
A.天子 B.富贵人家 C.作者自己 D.祖父
小古文阅读。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②邑:同乡。③文不识:人名。④与:帮助。⑤资:借。⑥大学:大学者,很有学问的人。
97.根据意思写出原文句子。
(1)匡衡就凿穿墙壁,让邻居的烛光透过来。
_________________
(2)匡衡于是帮助那位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
_________________
98.匡衡为什么给那位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呢?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
99.“凿壁偷光”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熟读精思(节选)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①,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②,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③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④,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⑤,“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 ,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几案:书桌。②顿放:安放。顿安置。③详缓:仔细从容。④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⑤云:说。
100.文中第2自然段加点字“见”的读音应该是( )
101.完成第3自然段的填空。
102.第3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急”的意思是______。这句话是提醒我们______________
103.请你试着从文中提炼出一条学习方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cí)者:祭祀的官员。舍(shè)人:手下办事的人。卮(zhī):古代饮酒用器具。相谓:互相商议。且:将要。遂:于是;就。亡:丢失,失去。
10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引酒且饮之( ) 终亡其酒( )
105.“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
106.请为古文拟一个题目写在文前“______”上。
参考答案:
1.D
2.C
3. 高山流水 挚友、至交的弥足珍贵
【分析】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破琴绝弦”毁琴断弦,表示世无知音,不再鼓琴。“绝”意思是“断绝”,故D项正确。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原文,体会文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平时要多做题。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他认为至此后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真正的知音了。故C项最符合。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作答时,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回忆出成语,体会人物之间的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让我们知道了挚友、至交的弥足珍贵。
4.B
5.,,。,
6. 于是 给……看 这是你家的水果。
7.ABD
8.孔君平一听,心中一惊,心想:这孩子反应机敏,能言善变,真聪明。目前,我还没佩服过九岁的孩子,他是其中之一。于是,孔君平开怀大笑,他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厉害,厉害,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呀!
【分析】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考查了对原文的掌握,结合对原文的诵读填空。出自南北朝刘义庆的《杨氏之子》,原文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答案为B。
5.考查了对原文的掌握和标点符号的填空。结合对原文的诵读填空,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即可。
6.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乃”是于是的意思,“示”是给……看意思,“此是君家果”是指这是你家的水果。www-2-1-cnjy-com
7.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完成本题要结合问与答的内容去分析。孔君平看到杨梅就联想到孩子的姓,而杨氏之子并没有被难倒,以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更妙的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生硬地回答,而是采用了否定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婉转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8.此为拓展题目,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合理的想象,注意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9. 认为。 到,到了。
10.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11.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12. C A
【分析】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9.考查字词解释。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以:认为。
(2)及日中则如盘盂 :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及:到,到了。
10.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孔子不能决也:决:决断、判断。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认为;汝:你;多知:知识渊博。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11.考查对文段的理解。
阅读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可知,这是第一个小孩的观点。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阅读句子“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这是第二个小孩的观点。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2.考查了对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的掌握情况。《两小儿辩日》通过讲述两小儿辩论太阳距人远近的问题连孔子也答不上来的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渊博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故选C;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故选A。
13.诲二人弈 专心致志 鸿鹄将至 非然也
14. 的 弈秋的教导 代指鸿鹄 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15.对比
16.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7.意在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分析】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
13.本题考查了课文的背诵、根据课文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
出自先秦孟子《学弈》。原文: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是: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之:的。
(2)“一人虽听之”的意思是: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教导。之:代词,代指弈秋的教导。
(3)“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之:代指鸿鹄。
(4)“虽与之俱学”的意思是: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之:代词,他,指前一个人。
1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对比是把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叙述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运用这种写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更有说服力。
16.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由文中“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答案。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本文通过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出处:21教育名师】
18.孔子
19.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0. 排比 反问 学习方法
21.D
【分析】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版权所有:21教育】
18.本题考查诸子百家。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0.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的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文义”。排比项排叠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和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
反问:(1)反过来对提问 的人发问。(2)也叫反诘。修辞格的一种。用否定的句式通过反问来表示肯定的意思,或用肯定的句式通 过反问来表示否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之中。如“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
仔细阅读文言文内容,可知运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谈论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谈了与朋友切磋学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谈了与人沟通的气度。
21.本题考查名人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22. 拜访 于是、就
23. 杨氏之子 孔君平
24.总领全文
25.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分析】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2.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孔君平诣其父”意思: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诣:拜访。
“乃呼儿出”意思:于是便叫他出来。乃:于是、就。
2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从“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意思: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可知,这里是杨氏之子为杨氏之子设果,果有杨梅。
24.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全文,起到总起的作用。
25.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而且妙在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把话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如果来的客人姓“柳”,杨氏之子会说:“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柳”。
26. 教导 只 引、拉 一起
27. 的 指弈秋的教导 指天鹅 他,指前一个人
28.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9.因为他的学习态度不好。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了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21教育网
26.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
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诲:教导。惟:只。援:引、拉。俱:一起。
27.本题考查的是多义字。
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之”,的。
②“一人虽听之。”意思是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之”,指弈秋的教导。
③“思援弓缴市射之。”意思是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之”,指天鹅。
④“虽与之俱学。”意思是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之”,他,指前一个人。
2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9.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对主题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两人中,其中一人学习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虽然两人一块学习,但是学习效果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0. 认为 离 你 知识“知”为古字,“智”为今字。
31.B
32. 形状 温度
33. C A
【分析】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30.考查了对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的理解。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以”是认为的意思,“去”距离;
“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说你智慧多呢?“汝”是你的意思。“知”知识“知”为古字,“智”为今字。
31.考查了对短文中句子的朗读情况的掌握。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表现出了两个孩子对孔子“不能决也”的嘲讽,因此要读出反问和嘲讽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
32.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太阳的形状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苍苍凉凉”;一儿从太阳的温度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
33.考查了对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的掌握情况。
《两小儿辩日》通过讲述两小儿辩论太阳距人远近的问题连孔子也答不上来的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渊博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34.B
35. 全国 引、拉
36.A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3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A 句子意思为: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属于状语,划分正确。
B 句子意思为: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所以正确划分应为:为是/其智弗若与?
所以选B。
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意思的能力。
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1)整句意思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通国:全国。
(2)整句意思为: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引、拉。
36.这道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中心思想回答问题的能力。
这篇文章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21*cnjy*com
37. 曾经 死刑 过滤 同“燃”,燃烧
38.相煎何急
39.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分析】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3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重点字词解释。注意理解与区分古今义。
(1)“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翻译为: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尝”是“曾经”的意思。
(2)“不成者行大法”翻译为:作不出诗的话,就要动用死刑。“大法”是“死刑”的意思。
(3)“漉菽以为汁”翻译为: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漉”是“过滤”的意思。
(4)“萁在釜下然”翻译为:豆秸在锅底下燃烧。“然”同“燃”,“燃烧”的意思。
38.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识记能力。完成此类题目不难,需要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本题根据短文内容可知这是讲述了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其中“相煎何急”成语出自“相煎何太急”,意思是煎煮得为什么那样急,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3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子“本 自 同 根 生 相 煎 何 太 急 帝 深 有 惭 色。”意思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故按照题干要求把句子断两处,正确断句是: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40.为是其智弗若与?
4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2.B
43.C
44.D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40.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学生注意平时要多读、多背。
结合原文可知,横线处应填上“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4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结合句子意思作答。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根据句子意思可知应划为:一人虽听之/—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2.本题考查加点字的字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A项,“使弈秋诲二人弈”意思是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诲”指教诲。故正确。
B项有误,“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善”在这里意为擅长。故答案选B。
C项,“弗若之矣”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弗若”意为不如。故正确。
D项,“非然也”意思是不是这样的。“然”意为这样。故正确。
4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判断句。A、B、D项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相同,都是判断句。
C项,“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状语提前。故选C。
44.本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理解,仔细阅读短文分析。
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事只有专心致志才会成功。
A项,“言必行,行必果”意思是说话一定要算数,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断。与本文道理不一样。
B项,“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意思是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比喻做事有阻力,必须努力从事。 与本文道理不一样。
C项,“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骄傲自满招来损失,谦虚谨慎得到益处。说的是不能骄傲,要谦虚的道理。与本文道理不一样。
D项,“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不能两成”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所讲的道理和本文一样。故选D。
45.善奕者也 专心致志 之为听
46. 全国 引、拉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这样
47.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分析】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45.此题考查按原文填空。
根据文言文原文填空即可。需要学生平时做到熟练背诵。
46.此题考查字义。
结合注释可知,通国:全国。
“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援:引、拉。
“虽与之俱学”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俱:一起。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47.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句中重点词语有援:引、拉。之:鸿鹄,天鹅、大雁一类的鸟儿。句意为: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2)句中重点词语有弗:不如;句意为: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吗?不是这样的。
48.专心致志 听之 有鸿鹄将至 弗若之矣 非然也
49.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50.他们两个人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51.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2.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48.本题考查的是补全古文的内容,注意平时对学过的课文及时巩固复习。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课文内容即可。
4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中成语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以及平时的积累和识记,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学弈的两个人。第一个人是非常认真学习的人,可以用专心致志来形容。第二个人是不太认真,容易分心的人。可以用三心二意来形容。
5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根据原文“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所以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的原因是他们两个人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人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5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主旨和道理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本题中作者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像第一个人一样,要认真学习,专心致志即可。
52.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注意翻译出句子中关键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写出整句话的内容即可。本题中“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
53. 辩论、争论。 寒凉。
54.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示例: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分析】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2-1-c-n-j-y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53.此题考查学生对字词义的掌握。
见两小儿辩斗: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辩斗,争辩的意思。
日初出沧沧凉凉: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沧沧凉凉,清凉,寒凉的意思。
5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识记及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55.“箸”通“著”,意思是牢记。
56.B
57. 文雅;消息 情况
58. 君子之学 小人之学 B
【分析】译文: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仅仅四寸而已,(不牢记,不实践)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2·1·c·n·j·y
55.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结合注释分析。
入乎耳,箸乎心: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
“箸”在这里的意思是牢记,通“著”。
5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结合诗句意思作答。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的意思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结合句意,可知朗读节奏可划分为: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故选B。
57.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形乎动静:举止是文雅的。故“动静”的古义为文雅。今义是动作或说话的声音;情况。
5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结合译文可知,本文拿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告诉我们“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的道理。故选B。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意思是求学为的是将来能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读书首先就要虚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59. dài suì
60.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61. 凿壁偷光 借书苦读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分析】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并不要报酬。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59.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邻舍有烛而不逮”中“逮”的读音为dài,意思是到;及。
“遂成大学”中“遂”的读音为suì,意思是终于。
60.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中“乃”的意思是于是;“映”的意思是照耀。这句话的意思是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6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古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一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读书的精神。古代与“凿壁借光”相似的事例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程门立雪、闻鸡起舞等。【来源:21cnj*y.co*m】
62.(1)wéi
(2)wèi
63.A
64.C
65.B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62.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辨析。
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平时要多读多练。
(1)以为:yǐ wéi,认为。
(2)本题中“为”的读音为wèi,意思是因为。
63.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A项字词解释错误。“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之”为代词,它,指大雁。
64.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划分节奏时应联系句意,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意义是否相对完整。
C项节奏划分错误。“惟弈秋之为听”是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式。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导。正确划分为:惟/弈秋之/为听。
6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概括。
文章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选B。
66.C
67.C
6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分析】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6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其剑”他的剑,“自舟中”状语,从船中,“坠于水”掉到水里。全句意思是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断句为: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6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其:他,代词。求:找,寻找。之:剑,代词。“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意思是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6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定位关键句子的能力。
根据“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联系上下文可知,找不到剑的原因是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故原文答案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答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也行)
69. 正在,在 想要
70.传说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71.把铁杵磨成针这么困难的事情老奶奶都要去做,而我在学习上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太不应该了,我在学习上一定要持之以恒,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
【分析】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时,还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槌,(他感到奇怪)就问(这位老妇人),(老妇人)说:“想要(把铁棒槌)磨成针。”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图感动了,(于是)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6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方磨铁杵”,意思为正在磨铁棒槌。方:正在,在。“欲作针”,意思为想要(把铁棒槌)磨成针。欲:想要。
7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这句意思为:传说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71.考查对主题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文中的老婆婆要将铁棒磨成针,由此可以想到“坚持不懈”这个成语,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通过这个故事可知,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72.zhuó yú
73. 教导 不如
74.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75. 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 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
【分析】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72.考查了选择正确的字音。
“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缴”的读音是“zhuó”,是拴在箭上的生丝绳。
“为是其智弗若与”的“与”的读音是“yú”,是语气词。
73.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解释。
“使弈秋诲二人弈”意思: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悔:教导。
“ 为是其智弗若与”意思: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弗若:不如。
74.本题主要考查内容的理解。
从“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7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本文通过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
76. 教导。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不如。 这样。
77.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78.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可三心二意
【分析】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76.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语境判断字词释义即可。
(1)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诲”是“教导”的意思。
(2)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缴”是“弓箭”的意思。
(3)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弗”是“不如”的意思。
(4)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是“这样”的意思。
77.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不难,按照题干提示用原文回答即可。
结合文言文与译文可知,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的原因是: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7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主旨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短文内容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等。
阅读本文可知,本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其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据此回答即可。
79.“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80.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81. 观察
探索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分析】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79.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
作答时,学生可以根据翻译或者一些关键字词进行划分停顿,平时要多做题。文言文停顿的规律有主谓宾之间要停顿;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等。“日初出”后接结果可停顿,“及日中”后接结果也停顿,“此不为”引出结论可停顿,转折连词“而”要停顿,该句停顿节奏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80.本题考查语句翻译。
作答时,找出与人物对话相对应的语句,逐字进行翻译,语句要通顺合理。一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另一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是离得近让人感到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8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作答时,学生要仔细阅读原文,了解人物之间的互动,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平时要多做题。本文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精神。
82. 孟子·告子上 对比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83.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84.学习要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分析】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21*cnjy*com
8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熟记。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结合学过的知识可知,《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作者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叙述了两人对待学弈的态度。他们两人的表现分别是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和“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授弓缴而射之”。学习态度的不同,导致学习的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8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8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主旨一般分为:情感、道理、批判和品质。
结合短文可知,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5. 引,拉 指鸿鹊 不如 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86.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分析】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85.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A.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引,拉。之:指鸿鹊。
B.弗若之矣: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弗若:不如。之:指专心学习的那个人。
86.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文章写了两个学弈者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一个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在学习上肯定学有所成。另一个三心二意,在学习上肯定一无所获。
形容学习专心的成语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等。
形容学习不专心的成语有: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等。
形容学习有所成就的成语有:学有所成、功成名就等。
形容学习没有成就的成语有:一无所获、一事无成等。
87.孟母三迁
88.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89.孟母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的人,善于用环境教化孩子。
【分析】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21cnjy.com
87.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
通读文章,结合译文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的故事。文章标题可拟定为“孟母三迁”。
8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的时候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先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句通顺。
曰:说;居:居住。整句话的意思是: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8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通读文章,结合译文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孟母是一个注重孩子的教育,且懂得教育方法的人,善于用环境教化孩子。
90.D
91.遇到事情不要墨守陈规,死守教条,要学会灵活变通。
92.A
【分析】参考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90.考查了对句子节奏、选文内容的理解。
①有误,句意: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
根据句意应划为:何不试之/以足?
②有误,《郑人买履》是一个战国末期的历史故事。
故选D。
91.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要默守陈规、一成不变,要学变通。
92.考查了对寓言寓意的理解。
《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要默守陈规、死守教条,要学会灵活变通。
《揠苗助长》 是一则寓言故事,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道理。
《刻舟求剑》 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界_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 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
《掩耳盗铃》 偷铃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
《买椟还珠》指买了装了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故选A。
93.sāi 这样
94.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95.书非借不能读也
96.C
【分析】译文: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93.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以及字词的解释。
汗牛塞屋:hàn niú sāi wū,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
非独书为然:不只读书是这样。然:这样。
9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意思是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95.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作者在文章里大讲借书的好处,借来的书才珍贵,买回来的书不会好好读之类,还以皇宫贵族、富甲一方的仕族打了一番比方,说四库全书有几个人读,祖辈藏书子孙辈弃书的多的是。所以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
9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可知,作者例举了天子、富贵人家、祖父的事例来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并没有例举作者自己来初步证明这一观点。www.21-cn-jy.com
97. 衡乃穿壁引其光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98.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99.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21·世纪*教育网
【分析】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9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1)衡乃穿壁引其光。翻译:匡衡就凿穿墙壁,让邻居的烛光透过来。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翻译:匡衡于是帮助那位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
9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通读全文,根据翻译可知,匡衡为什么给那位大户人家做工却不要报酬是因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翻译: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
9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主要讲述了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匡衡,他勤奋好学,但是是家里很穷,连蜡烛都没有。而邻居家比较富裕,每天都点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借光读书。在学习生活中困难是经常有的,但我们应努力克服,有学知识的欲望尽全力去完成学业,在困难面前不气馁,要像匡衡一样,要有顽强的意志。
100.xiàn
101.心到 眼到 口到
102. 重要,要紧 读书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要用心去读书。
103.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分析】参考译文:凡是读书,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勒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100.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完成本题,需要结合文中语句,根据知识积累作答。
结合语境“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其中的“见”是个通假字,同“现”,是显现出来的意思,故读音要读“xiàn”。
10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名人名言的默写能力,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学过的课文知识与课外积累,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即可。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结合学过的知识填空即可,即: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10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字词释义与内容理解能力。完成本题,需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结合句文中内容“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句话是说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从中可知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提醒我们要用心读书。
10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学习方法提示,找到相关的内容作答即可。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读书要熟读精思,其中从“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提炼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从“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可提炼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学习方法,据等等据此提炼作答即可。
104. 拿起 最终##最后。
105.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106.画蛇添足
【分析】译文: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104.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翻译。
联系前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可以知道这人可以饮酒了,所以“引酒”应该是拿起酒壶的意思。“引”则是拿,举的意思。
“终亡其酒”表示最后失掉了那壶酒。“终”是最终、最后的意思。
10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文的句子翻译尽可能做到字字翻译,如果翻译后句子的意思表达不完整或者不通顺,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调整语序,做到“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固:本来,原来。子: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您或你。安能:怎能,哪能。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这里作动词,表示画脚。
增补字眼,修改通顺,则为: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106.本题考查给短文起标题。
读懂小古文所讲的内容则不难知道,这是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可以用这个词语作为题目,也可以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中心思想等来起,合情合理,即可得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