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代表作《台湾轶事》。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感知内容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本文创作于1988年冬,作者为何会写下此文?你能说出一些理由吗?
(提示:身份;作者的所为等)
2、据此,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记叙了(1988年)我在克拉库耶伐次之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温馨提示:不要忘记了记叙的要素哦!)
???? 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1、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四部分,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这四部分的内容。
再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内容。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片纸只字不同态度解读主题1、作者在正文部分仅仅记叙了她参加纪念活动的过程吗?还写了一件什么重大事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写的?
回顾了1941年10月21日纳粹在克拉库耶伐次屠杀包括300名孩子在内的7000名塞尔维亚人民的大惨案。是以对话(即听闻)的方式来写的。
解读主题历史
〉
现实
要和平,不要战争萨特的克拉库耶伐次之行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从这些话中,你感受到萨特的克拉库耶伐次之行是怎样的感受?这两段文字为何放在最前头,有何作用?关键词句:“痛苦”、“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明确:引用他人之话放于文章开篇----引文或题记
最常见作用:与文章对应,总领全文,提示或点明文章中心。细读课文,分别找出你认为课文中与“沉重”或“美丽”能相对应的语句,并写上自己的分析。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3.他们坐在书桌前,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小小人儿,急切地回答。。。。。。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孩子们的生命才起步,他们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然而纳粹强盗却痛下杀手,这何尝不让人沉重与愤怒。那些片纸只字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
永别了我所有的亲人我最最亲爱的我就要死了虽然我无罪
。。。。。。
沉重-----永别的痛
美好-----令人感动的亲情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英勇的人,以命示范的老师,一种闪光的民族气节。南斯拉夫的塞尔维来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衷,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对于历史不曾忘记,但却能
放弃仇恨,把它作为历史的教
训,让人们共同铭记,这是一
种宽容与大度。课堂小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说话训练看了文中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的不同态度,请你各为他们写去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