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月光曲》说课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月光曲》说课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9 12:5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月光曲》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月光曲》,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
二、说学情
学生在课前已经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又有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再加上学习《伯牙绝弦》后,对“知音”一词有了真切的了解,因此,只要适时点拨,学生即可探寻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但《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习,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味、感受、琢磨,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和方法积累,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感知内容,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根据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合作、相互的学习,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汇报交流的形式展开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
1、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月光曲》。
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看看它有什么故事。(揭示课题)
2、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月光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
3、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一生非常坎坷,他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流。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究,解决生字词,疏通内容。接着我再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认读,检查学生的识字和课文朗读。对易错字学生相互间监督,交流识字方法。生字书写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要注意的地方,相互补充,加深印象。对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交流讨论,理解词义。)
板块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
(2)小组内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
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
(1)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2)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4)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板块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引发质疑:文中为什么用“传说”这个词语呢?
教师:传说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也正因为人们对贝多芬的喜爱、敬佩,才有了这样美好的传说故事。
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
(1)第1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第2—10自然段。)
(3)那么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3.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主体部分的层次。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那么我们能否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这部分分个层次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班内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写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了《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下来。
4.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
这中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那么,《月光曲》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环节二、走进课文,品味探讨
1.课件出示一: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思考:“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琴声会引起他的注意?
明确:“断断续续”,说明钢琴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琴声。又因为弹的是贝多芬的曲子,所以才引起贝多芬的注意,为下文做了铺垫。
小结: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和疑惑的心情,贝多芬最终走进茅屋,为姑娘弹曲子。
2.课件出示二: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句话表明盲姑娘既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不想让哥哥因为这件事为难。
3.课件出示三: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指名读,思考: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明确:“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此高超的演奏技巧,加之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盲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盲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课件出示四:月光照进窗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明确:“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
5.课件出示五:月光正照在……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明确:“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从妹妹的神情中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的想象画面中。
小结:多么美好而清幽的月夜呀!正是这个美丽的夜晚让贝多芬有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又一次按起了琴键,此时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月光曲》!
6.课件出示六: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明确:“陶醉”指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十分美妙!
环节三、再读想象,体会意境
1.(指名读第8自然段)思考:
月光怎么清幽,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
(学生自由交流)
2.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这对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预设: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3.(音乐起,课件出示图片)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月亮的升起、升高,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写实?请在文中分别用“——”和“”画出来。
4.交流反馈:
(1)指名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2)指名读联想部分,体会情境。
①想象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
②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轻纱似的微云。
③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5.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用“”画出文段中的任意一个比喻句,抄写下来。
(2)想一想:文中皮鞋匠的联想分别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环节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在你心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环节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选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着写一写。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确主旨。
八、教学反思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读句、读层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 ,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氛围,让学生听着《月光曲》的片段谈感受。在让学生自由讲述画面内容时,我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反馈,师生互动活跃,教学效果较好。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所彰显,那么,就无从谈到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