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河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上学期河北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9 11: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朝代是( )
①梁 
②陈 
③宋 
④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2.(2022·河北邢台·七年级期末)唐朝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四朝依次更替,都定都于
A.洛阳 B.长安 C.成都 D.建康
3.(2022·河北沧州·七年级期末)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南朝,想到当时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旅游观光。你应去的城市是(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成都
4.(2022·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末)“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5.(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南方统治者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重视人才的引进
6.(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说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有利条件是江南地区( )
A.政府重视农业 B.自然条件优越 C.社会环境安定 D.有技术的劳动力数量增加
7.(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故土难离的家乡情绪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部分。而东汉末年我国北方人民离开故土内迁,其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8.(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 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下列哪条不是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南方自然条件好
10.(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热干面是武汉最有名的小吃之一。在古代,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餐桌上除了稻米饭,也出现了各类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南方人口增加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口感更好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
11.(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12.(2022·河北·威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期末)“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3.(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如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示意图。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D.国家统一与科技进步
14.(2022·河北邢台·七年级期末)地图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图中方框表示的政权应是
A.西晋 B.东晋 C.陈朝 D.北魏
15.(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部分示意图,在□处应填入( )
秦→西汉→东汉→三国→□→南北朝
A.两晋 B.春秋 C.战国 D.西周
16.(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二十四史》中有十一部都是关于一段历史的,即一志二史八书:《三国志》、《南史》、《北史》、《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这段历史是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17.(2022·河北·威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迁移,影响深远。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的项目化学习。
(1)根据示意图,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推断引发第一次人口迁移的原因。
(2)结合材料,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
18.(2022·河北张家口·七年级期末)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如下图: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三,比较《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东晋南朝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泰州扼交通之要冲,经济发展迅速。结合你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对家乡开发的建议及在开发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9.(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篇】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改革篇】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因此取得了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泰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金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3)材料三中“皇帝”指谁?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该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发展篇】
材料四: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0.(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材料二: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三:东晋时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材料一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请你说出使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三中“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者有什么关系?
21.(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下列材料涉及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状况?
材料二: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 平淮书》
材料三: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早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不寻常的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剑桥中国史》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材料四: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出现“田美土肥之象”的原因。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2.(2022·河北·邢台市开元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手工艺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制盐、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与城市的繁荣。南朝时期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城市。
——摘编自统编七年级(上)教科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2)结合材料以及你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对家乡开发的建议?
23.(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期末)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摘编于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是何种农作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
材料二:人类在进入工业革命之前,人口的基数是保证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要维持较大基数的人口,生育从来不是问题,粮食却是大问题。要想多收获粮食就需要更多的人,而更多的人就又需要更多的粮食,唯一能够解决这个困局的办法是提高农业耕作的技术水平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比如水利技术和冶金技术)。
——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2)为提高粮食产量,春秋战国时期在提高农业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和农具改进等方面有哪些表现?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 秦始皇本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材料四: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班固《汉书》
(4)材料四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出现这一盛世局面是因为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材料五:
两汉时期,建康只是一个偏远小城,这时(东晋南朝时期)成长为南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人口曾达百万之多
——岳麓版《中国通史》
(5)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五中两则信息的关系。
(6)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4.(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材料二中“天府”指哪一地区?成为“天府”主要得益于秦国注重兴修水利的哪一工程?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南朝《宋书》
(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怎样的经济发展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请你为我国今天发展经济借鉴一条经验?
25.(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探究问题。
史前时期
(1)据图一,推测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哪一流域。
夏商周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藏品所属的朝代。
秦汉时期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政府铸造该货币的目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图四充分显示了当时江南手工业的发展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半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
(5)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26.(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1)史料一般包括实物遗迹史料、文献史料、口述(传说)史料等几类,它是我们发现、解释历史的重要依据,而实物遗迹是第一手史料,是真实历史的直接证据。请判断上面哪三项史料能作为研究历史的直接证据
【运用表格——比较历史事件】
朝代 统治政策 治世局面
西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 文景之治
东汉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中兴
(2)汉朝历史曾出现多次“治世”的局面,请比较上表的统治政策,找出“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
【梳理时序——明晰历史线索】
(3)上图示呈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分别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解读地图—提取有效信息】
(4)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仔细观察下图,请指出东晋时期人口流动方向呈现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为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27.(2022·河北·威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期末)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篇】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再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改革篇】
材料二: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史稿》
【交流篇】
材料三:
【发展篇】
材料四:(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变革?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对外贸易的两条重要通道。交流通道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参考答案:
1.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420年——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③④①②。故选D。
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D项正确;洛阳不是南朝四朝的都城,排除A项;长安不是南朝四朝的都城,排除B项;成都不是南朝四朝的都城,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解析】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四个王朝的都城都在建康,建康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故他去的城市是建康,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4.A
【解析】
根据“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所以A符合题意,其他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5.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北方战乱时,就会出现中原人口大量南迁,这样,既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又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C项正确;西晋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排除A项;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南方统治者兴办学校,提倡儒学,这是促进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北方人的南迁、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知,这体现出,北方人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项正确;体现的是劳动力、技术因素,不是政府重视、 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环境安定等因素,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民族矛盾尖锐,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是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故选D。
8.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①正确。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可知②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是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0.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表现之一是实行麦稻兼作,人口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南方人口增加是人口南迁和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南方南方人口增加,排除B项;面食口感更好说法牵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描述了东晋后期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形,东晋是南方政权,所以反应了南方经济发展迅速,B项正确;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始于西晋末年,排除A项;题干体现不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和南方生产技术先进,排除CD项。故选B项。
12.D
【解析】
题干“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反映了南朝时候,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江南地区已十分富饶的历史现象,这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结果,D项正确;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等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题干不是原因,排除A项;江南地区并非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发的,排除B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解析】
图示显示的是东汉末至南朝时期朝代的更替,属于政权对峙和民族交融时期,故B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C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D是隋唐时期。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B
【解析】
根据地图“十六国”结合所学知识,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并立。图片中应填东晋,B项正确;西晋是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排除A项;与陈朝并立的北方政权是北周,排除C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因此“三国”与“南北朝”中间的是两晋(西晋、东晋)。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A项。
16.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两晋是指西晋和东晋,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因此题目考查的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17.(1)特点:向中原地区集中;原因:战乱
(2)促进民族融合,推动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1)
根据图示三次人口大迁移示意图可知,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是向中原地区集中。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因此引发第一次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
依据材料“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苏湖熟,天下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有利于各民族通过交往实现民族融合,而人口持续南迁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重心南移
18.(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宋书》:说明江南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②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条件温和,水资源丰富)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4)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解析】
(1)
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这些历史信息说明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
据材料“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可知汉朝时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时江南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
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等。
(4)
根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如通过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开发建设时注意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19.(1)铁农具 牛耕
(2)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
(3)孝文帝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的大量南迁;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的重视等。
【解析】
(1)
据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因此取得了大的成功”可归纳出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
(3)
根据材料“……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根据“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可归纳出北方人的大量南迁;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的重视等。
20.(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因果关系。
【解析】
(1)
根据所学可知,在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退后北方,赤壁之战后三方势力都有所发展,但都不具备统一的绝对实力,所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材料可知,“为躲避战乱”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躲避北方战祸纷纷南下。
(3)
根据所学可知,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给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因此材料二三是因果关系。
21.(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政策。
(3)北方农民大批南移,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等。
(4)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等。
【解析】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为“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二为“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由此可知,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的社会发展状况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
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根据材料三“汉兴七十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可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西汉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富足。由此可知,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是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
根据材料四“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可知,魏晋时期南方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因此,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有: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最主要原因)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南方政府的支持与鼓励。
(4)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是指生产工具的革新,材料二、三是指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材料四是指社会安定和人民的努力劳动。因此,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等。
22.(1)原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2)建议:制定恰当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根据材料“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结合所学,可从可从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来概括出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
(2)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制定恰当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等方面来回答对家乡开发的建议。
23.(1)农作物:水稻。原始居民:河姆渡人。
(2)铁器、牛耕、都江堰。
(3)措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4)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
(5)北方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发展。(若答因果关系也可)
(6)因素: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或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修建;科技的进步;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恰当的经济政策:人口增长等。(符合题意,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
第一问:根据“稻谷”可知,图中农作物是水稻。第二问:根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遗址指的是河姆渡遗址。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各国也兴修水利,例如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
(3)
根据“一法度衡石丈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经济上统一了度量衡并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货币通行全国。
(4)
第一问:根据“汉言文景”可知,这时期出现了封建盛世——文景之治。”第二问:根据“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可知,文景之治的出现是由于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5)
读图片可知,这一时期中原汉族前往江南,文字材料则反映了江南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大量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6)
从铁器牛耕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秦始皇、文景之治等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统治者的重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江南经济发展可以看出社会秩序的安定、劳动力充足、人民群众的辛勤创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综上可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素包括了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统治者的重视、社会秩序的安定、劳动力充足、人民群众的辛勤创造等因素。
24.(1)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2)成都;都江堰;
(3)现象:农业发展,经济繁荣;
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③北方人南迁给中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江南地区相对稳定;⑤人民的辛勤劳作等。(任意两点)
(4)开放性试题,依托材料 ,言之有理即可:例如:重视科技;避免战乱等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因此天府”指成都;成为“天府”主要得益于秦国注重兴修水利的工程都江堰。
(3)
根据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农业发展,经济繁荣;江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③北方人南迁给中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江南地区相对稳定;⑤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今天发展经济借鉴一条经验,如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发展科学技术;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等。
25.(1)河姆渡人会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长江流域。
(2)商朝。
(3)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5)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根据图一“猪纹陶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河姆渡人已经会饲养家畜和制作陶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长江流域。
(2)根据图二“四羊方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其所属朝代是商朝。
(3)根据图三“五铢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政府铸造五铢钱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图四充分显示了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的发展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5)根据图片所涉及的河姆渡人的陶钵、商朝青铜器、汉代五铢钱、南朝瓷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归纳。
26.(1)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司母戊鼎和云冈石窟。
(2)都注重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或废除刑罚。
(3)魏国;西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4)自北向南;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遗迹是第一手史料,是真实历史的直接证据。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司母戊鼎和云冈石窟都是实物遗迹,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
(2)根据材料“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和“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可知,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都注重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都减轻或废除刑罚。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圆圈中表示的是三国。三国包括魏国、蜀国和吴国。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懿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民族融合的加强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因此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4)根据地图所示可知,东晋时期,人口流动的方向是北方人民南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27.(1)变革: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3)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农业方面,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新修了很多水利工程。手工业方面,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最主要原因是大量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5)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统治者的重视;合理的人口增长。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
依据材料二“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可知,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商鞅变法取得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3)
依据材料三的丝绸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对外贸易的两条重要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
依据材料四中江南地区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后,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等都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但是最主要原因是大量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5)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推动社会进步,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开发可知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统治者的重视;合理的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