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22课四季之美说课
(第1课时)
一、文本解读
《四季之美》是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由北大日语教授卞立强翻译。课文篇幅短小,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字里行间蕴含着独特的韵味。
本单元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人文主题,编排了写景的古诗和散文,单元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生在学习前一课《古诗词三首》中已有一些感受,通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发现并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而本课作者善于捕捉精致的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因此学习重点是体会语句中的动态描写和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同时也为单元习作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习动机:五年级孩子面对这样一篇独特的散文,学习兴趣一般。但通过教师营造美的氛围,提供学习的支架,能激发学生去感受作者的语言文字美丽,并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能力:因此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结合具体文本语言感受文章独特韵味,动态描写以及进行模仿创作方面有一定难度。
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对于本文中汉字的间架结构、字音字形等可以通过自学、互学等方式解决。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表达的效果。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并读准“窠、凛、冽、逸”等生字,会书写 “黎、漆”等生字,理解“窠里、凛冽、闲逸”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想象画面、比较阅读、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感受动态描写营造的氛围。 (重点)
3.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背诵课文,积累语言,获得美的体验,初步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主动性。(难点)
教学过程
(一)字词入境,初知四季之美
1. 看图片,猜故事。
根据给出的图片,猜故事,诵读诗句。
2.齐读课题,交流感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四季之美》。(板书课题:四季之美)读好课题。
如果让你写四季之美你会写什么?学生反馈
3.预习反馈,学习字词
(1)学习单交流预习:结合读音、字形提醒大家重难点词语。
窠里:联系上下文理解,就是巢穴的意思。
凛冽:联系上下文和偏旁,猜一猜意思。
闲逸:找近义词。就是闲情逸致
(2)识记并提醒写好“黎”、 “漆”、“幕”字。
【设计意图:从古诗导入,让学生去说一说自己眼中四季最美的是什么,链接学生生活,激活学生脑海中的四季景物及切身感受,为学习《四季之美》这一文本做足铺垫。学生预习的生字词入手,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单“支架”,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分享预学的收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二)朗读入情,体会独特之美
1.聚焦景物,感受独特。
学习活动一: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一划:在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是什么?
(3)圈一圈:文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圈圈出来。
想一想: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和出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反馈,板书:春之黎明 夏之夜晚 秋之黄昏 冬之早晨
3.出示表格,交流发现:
板书:视角独特;选材独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内容,通过梳理课文内容,知道在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是什么,发现本文作者写作的独特视角。】
(三)美景入画,品味动静之美
1.聚焦景物,感受色彩
自由读语段,想象画面。春天的美,其实美在哪里?(提示学生关注色彩。)
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读好短语。
(欣赏图片:理解鱼肚色)(板书:色彩之美)
2.想象过程,感受动态
(1)关注先后,发现动态
这些景物和色彩是一下子出现的吗?(引导发现:景物和色彩是一点一点出现的,一点一点的变化,就像是观看一段视频)
小结:你找到的词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色彩的美,那仅仅是色彩的美吗?这里还藏着好几个动词?你能找到吗?拿出笔标上三角形。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圈画词语,捕捉动态。
自由读段,在文中用三角形标出描写动态的词语。小组讨论,是怎样写出动态的呢?
反馈:泛 染 飘
点拨:
“泛”字写出了鱼肚色是慢慢透出来的,和“一点儿一点儿”非常吻合。
“染”宇让人感觉红色是一层一层逐渐浓起来、清晰起来的,像有人在画画。
“飘”字让人觉得这云很悠闲,很飘逸。
小结:刚刚你们找出了颜色,再加上这些动词,你再连起来读一读,这些词又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色彩在慢慢变化,春天黎明的美就在于这样的动态中。
(3)范读引路,读出画面:
教师范读。放慢语速,读好叠词和动词,读出柔美的美丽。提出三星级要求:
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读——给视频配音读
背诵积累,内化语言。
借助关键词和画面挖空背诵,借助动词和画面背诵。
小结方法:1.找事物2.想动态3.读感受4.诵画面
那夏天、秋天又有怎么样的美?
3.合作学习,迁移学法。
柔美如春之黎明,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那么夏天、秋天,又是怎样的画面?任选夏、秋两个季节,进行学习。
学习活动二:
4.合作交流,互动补充。
点拨:
这里描写了三种夏天夜晚之美:明亮的月夜、漆黑的暗夜、蒙蒙的雨夜。这样的夜晚,你有什么感受呢?是呀,非常宁静。那我们轻轻读一读。读出安静之美(师板书:宁静之美)
这里有几个表达自己感受想法的词,“动人、叫人感动,叫人心旷神怡”,为什么有这么的感受和想法,你读出了什么?
追问:归鸦为什么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体会归鸦的爱家,大雁团结友爱。(板书:温馨之美)
夕阳映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这就是写动态吗?
出示古诗,进行联读。
出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张籍
体会出动静相融,动中有静。
5.配乐朗读:让我们一起配乐来读一读这三段。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感悟,抓住“动态”和“美”展开学习活动,初步体会景物描写的动态美,引领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动态美的。“抓变化”“写动作”等等具体表现手法实实在在呈现在学生们眼前。同时借助文本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感受四季的美好,产生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四)诵读入心,积累语言之美
1.抓好扶手,挑战背诵。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景致,这都带给我们一种美的感受,一份独特的韵味。
自选星级,进行挑战背诵。
2.聚焦人物,体会美感
你觉得这篇散文的作者清少纳言到底是图中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从文字细腻,细微变化,选材独特,表达独特来说。
(2)出示资料,进一步了解。
清少纳言家学渊源,自幼熟读《汉书》、《蒙求》、《白氏文集》等汉文著作,才华不凡。皇后对清少纳言的才华极为欣赏。
清少纳言喜欢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她的感觉新鲜、慈爱、善良。
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扶手反复诵读,背诵课文,积累语言,获得美的体验,初步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主动性。通过人物选择,了解作者的细腻、柔美】
五、板书设计:
六、设计特色:
本次教学设计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研读课标、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在学生认知暂时达不到的时候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学法、用法、得法。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理念。
一、反复朗读,润物细无声
散文教学,就是要精讲多读。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们在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选择喜欢的部分去读去品,把原本枯燥的读课文变得有滋有味。通过各种形式的美读,体会文章的独特韵味。
二、支架引领,得法于无形
课上老师先带学生范学第一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二和第三段。“作者笔下四季的独特韵味”如何体会?就是学生本课学习的难点之一。课堂上借助学习支架,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作者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感受作者用词之精妙。
取材多样,化美于字间
在本课中,我们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音乐营造美的氛围,不断刺激学生,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滋有味。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散文中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