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9 14: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选自《论语译注》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乃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谈谈你知道的孔子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思想核心是“仁”
即爱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实现“仁”的重要手段--礼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克己复礼”
孔子主要思想有哪些?
“学而优则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知之、不耻下问”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重要典籍。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体式: 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文本梳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作勤勉,说话谨;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食:动词,吃饭
求:追求
居:居住
安:安逸
敏:勤勉
而:表并列
就:接近、靠近
已:通“矣”
而: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第一章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做到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排除干扰)
第二条“敏于事而慎于言”
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实践锻炼)
第三条“就有道而正焉”
不断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虚心请教)

课外扩展研读
【原文】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糙米饭。
②肱(gōng).胳膊。
这一章孔子提倡“安贫”,是为了“乐道”,认为君子要过甘于清贫守住道义的生活。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课外扩展研读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
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 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课外扩展研读
【原文】子曰:“兴于诗①,立于礼②,成于乐③。”
【注释】
①兴:兴起,开始。
②立:成立,建立。
③成:完成。
诗所以言志,礼所以立身,乐所以养性。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
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 《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第十二章论述了《诗经》的价值,呼吁大家学习《诗经》。
十二
课外扩展研读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十二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说:“早晨能够懂得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迫切的追求。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道:道理、真理。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义利观” 的不同
喻:知晓,明白。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扩展理解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
若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小人则指无德之人,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利观);
若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即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的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
(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
第五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而思齐的重要性。
贤:形用作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看齐。
内:在心里。
省:反省,检查。
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得,这才能成为君子。”
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气质。说明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质:质朴、朴实
文:纹饰、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课外扩展研读
【原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注释】
①驷(sì)不及舌:话一出囗,四匹马
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②鞟(kuò):去毛的兽皮。
文质并重

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指内在的仁德 ;
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因此,“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君子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课外扩展研读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弘:广、大,志向远大
毅:坚强,意志坚强
以为:把…作为…
士:读书人

课外扩展研读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注释】
刚:刚强
毅: 果敢
木: 质朴
讷: 钝于言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
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止的(其咎在己)。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坚持的(进益在己)。”
孔子用 的手法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强调成功与失败的根源都在于自己。
譬如:比如、好比
篑:盛土的竹筐
止:停止
平地:填平洼地
虽:虽然。
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往:坚持。
比喻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曰:“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九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智、仁、勇的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知:通“智”,智慧。
者:……的……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梁启超文章节选
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
课外扩展研读
【原文】 子曰:"知(zhì)者乐水,仁者乐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翻译】
智慧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
好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
有仁心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
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斯:这
克:克制、约束
克己复礼:通过克制欲望,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敏:聪敏
事:实践,从事
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了。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复礼对外,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言:字
行:奉行,实践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十一
总结
《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君子以仁为根本,安贫乐道、勤奋刻苦、修养品性、推己及人,学诗,崇礼,尊义,成为智者、君子,有用于社会。
礼、乐以仁为基础
“道”重于生,执着追求“道”
君子重义轻利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成功失败在于自己,要持之以恒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诗》的价值
赏析文章艺术特色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有何语言特点?
语录体是用平实、生动对话的体裁写成的作品,往往把高深的道理转化成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其语言简洁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语句简短流畅、通俗明了、诙谐机智;在谈话中有一问一答式、一问多答式、抑或是多人谈论式;语气有同辈之间平等的对话、有师生或上下级讯问。总之,在平和的对话或是在激烈的辩论中,留给后人的是先哲们的教育智慧。
它记录的是孔子与弟子的教学、谈论的片段,书中大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读起来亲切自然,有一种与圣人面对面交谈的感觉。孔子与弟子一问一答,语言简洁流畅,在这通俗、亲切的对话中,凸显了孔子睿智的思想。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