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必备知识基础练
1.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结果是( )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2.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3.《续文献通考》记载宋代的书院,“至理宗时尤夥,其得讫于朝,或赐额,或赐御书,及间有设官者。应天有明道书院,苏州有鹤山书院,丹阳有丹阳书院……”这反映了当时( )
A.书院的制度化趋势不断加强
B.传统儒学在宋代受到质疑
C.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致
D.文化发展相对繁荣
4.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据此可以推断( )
A.国王兼任中古时期大学校长
B.中古时期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古时期文化教育
5.18世纪以前的大学里,自然科学只是有钱的爱好者的副业。19世纪,自然科学开始逐渐被大学接受,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在大学中一直没有地位。1889年,德国将一些水平较高的技术学校升级为大学,将技术教育纳入大学体制。在美国,大学和产业界的交流普遍而顺畅,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后期大学体系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
A.生产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B.自然科学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C.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6.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时之短长。拖着长辫、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并坐讨论。蔡元培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7.据史料记载,五代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8.徐光启评价《几何原本》时说:“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可见,该书的翻译( )
①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科技 ②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③批判了清初的社会现实 ④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电影院也已在城市普遍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
10.《丰湖书藏四约·借书约》明白地说:“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与藏书家不同,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类似这样的书约在晚清书院中屡见不鲜。这种藏书理念( )
A.丰富了国家藏书功能
B.孕育了经世致用思想
C.推动书院向近代迈进
D.引领了中国教育方向
能力素养提升练
11.两汉王朝除国办太学之外,还有“地方官学”,即“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这表明汉代( )
A.儒学独尊的确立
B.教育规模的发展
C.教育体制较完备
D.儒学教育盛行
12.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和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北京大学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这说明 ( )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C.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
D.蔡元培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
13.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育
14.宋朝苏易简在 文房四谱 中说:“汉初已有幡纸代简……蔡伦剉故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此记载( )
A.说明了蔡伦对造纸工艺的改进
B.证明了蔡伦对“纸”的发明
C.否定了蔡伦对造纸技术的贡献
D.反映了造纸技术发明艰难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明朝中期,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商品。这些印刷书不再是谷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无论是医生、律师还是商人、纺织工匠,其藏书量都有所增加。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自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产业。
——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B 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排除A项;由“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增强了文化的丰富性,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排除D项。
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术,儒学地位上升,太学规模扩大,故A项正确。太学属于官办学校,不能说明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故B项错误;汉武帝之前就有官立学校,故C项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学校,不能说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故D项错误。
3.D 书院的出现是文化繁荣的重要表现,在宋理宗时期各地书院“尤夥”,这体现了此时文化相对繁荣,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书院内部的发展和制度化,故A项错误;传统儒学受到质疑是在明清之际,故B项错误;材料中书院分布在苏州、丹阳等地区,这些地区不可能都是政治中心,故C项错误。
4.D 材料中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可推知基督教影响中古时期文化教育,D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5.A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逐渐为大学所接受,这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即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不是背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教育体系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D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目的是鼓励各种学术观点自由发展,促进学术繁荣,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故A项错误;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是蔡元培任用人才的方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这一方针和学科之间的综合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7.C 材料“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选C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排除B项;根据材料“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可知,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
8.C 《几何原本》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不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的总结,①错误;《几何原本》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②正确;《几何原本》是数学著作,并非批判社会现实作品,③错误;材料“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体现的是《几何原本》对于改善理学造成社会死气沉沉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④正确。故选C项。
9.A 19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及电影院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普遍出现,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缓和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学校教育,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今之书藏,乃一府之公物,非一人之私有,与藏书家不同,不借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可知,材料强调了晚清书院追求藏书的实用性价值,增强了其公益性功能,有利于书院向近代迈进,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书院藏书的用途问题,未涉及国家藏书的功能,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清之际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和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无关,排除D项。
11.C 材料“除国办太学之外……‘郡国学’和‘县学’两级”“有专门的太学导师‘五经博士’,有国家规定的儒学课本”反映了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制较完备,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独尊的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教育规模的发展和儒学教育盛行,故B、D两项错误。
12.B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蔡元培比较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故B项正确;A、D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依据题干材料“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北京大学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可知,当时北京大学还没有成为一流学府,故C项错误。
13.D 材料“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和“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重视历史和教育,故选D项;材料“天下一家”说明不是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说明不是宗教信仰,排除B项;材料“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说明不是宗族观念,排除C项。
14.A 材料“汉初已有幡纸”说明汉初已有纸,而“蔡伦剉故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说明了蔡伦对造纸工艺的改进,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肯定了蔡伦对造纸技术的贡献,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造纸技术发明的艰难,只反映了造纸技术的进步,D项错误。
15.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二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借鉴。
16.参考答案(1)原因: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刊印技术进步;市民阶层等阅读群体的增多;宋元文化的积淀。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存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新特点:与思想解放运动相生相伴;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影响巨大;文化传播的阶层广泛;书籍市场和职业作家群体出现;资本化的印刷商出现并壮大。
1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对于要不要发掘秦始皇陵,社会各界争论已几十年。主张发掘者认为,不仅可以证实文献,还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对者认为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成为破坏。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①历史文献需要考古证实其真实性 ②考古发现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 ③文物发掘应以保护为前提 ④只要技术上成熟就能对文物开掘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希腊的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修复,由于使用黏合剂等材料不恰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 )
A.避免自然灾害侵蚀
B.加强科学研究
C.减少人为开发因素
D.强化保护意识
3.一位国际专家在对我国某项世界遗产进行监测考察时,曾谆谆告诫,这是你们的一只金鸡,你们可不要杀了它来取蛋啊!该专家的意思是( )
A.世界遗产开发价值高
B.世界遗产应合理开发
C.我国世界遗产价值最高
D.世界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4.2002年,颐和园实施大规模维修。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元人民币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这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是( )
A.真实性 B.完整性
C.科学性 D.慎重性
5.下表所示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遗产项目名称 批准时间
中国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医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
A.技艺先进 B.实用性强
C.体系完整 D.注重实验
6.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代表了中国在5 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属于( )
A.文化遗产
B.自然遗产
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D.非物质文化遗产
7.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这反映出唐诗( )
A.是研究唐朝政治的主要史料
B.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
C.促进了文化逐渐向平民转移
D.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
8.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
A.英德两国社会转型
B.英德两国世代友好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罗马外贸的兴盛
9.200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一处著名景观给予评价:它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观念。由此可见,它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是( )
A.融合中西 B.保存完整
C.实用性强 D.体现传统
10.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方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边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种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 )
A.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
B.结构合理的文化理念
C.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
D.轴线分明的政治氛围
能力素养提升练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12.缔约国均承认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上述规定出自( )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B.《世界遗产公约》
C.《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D.《世界遗产名录》
13.伯里克利上台后,开始加紧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尽管贵族派反对他耗费巨资,但伯里克利作为战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神奉为全希腊的大神,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据此可以说明( )
①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 ②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③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④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阿布辛拜勒神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根本原因是( )
A.阿布辛拜勒神庙是人们认识古埃及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B.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C.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增进世界各民族互相学习的重要资料
D.阿布辛拜勒神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15.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某些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摘编自《世界遗产公约》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指出应如何保护世界遗产。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概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各种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目前对于昆曲的拯救与保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不能做出改变。第二种主张创新,应让其顺应时代潮流而做出改变。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请你选择一种观点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D 考古发现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文物发掘应以保护为前提,②③正确,故选D项。
2.B 根据材料“由于使用黏合剂等材料不恰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可知,文化遗产修复要注意方式方法,需要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和人为开发因素,故A、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体现了保护意识,故D项错误。
3.B 从专家的告诫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遗产开发的担忧,我们对世界遗产应当合理开发,故选B项。
4.B “真实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可得出,保护的原则是完整性,故B项正确;“科学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慎重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5.B 织布、宣纸、针灸、节气等均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即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实用性强,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技艺先进,排除A项;材料也未反映出体系完整,排除C项;我国古代科技是不注重实验的,排除D项。
6.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属于文化遗产,故选A项。自然遗产更多地表现为自然演化的产物,良渚古城并不具备自然遗产的属性,排除B、C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良渚古城显然不属于这一分类,排除D项。
7.D 材料说明唐诗不仅是文学作品,对于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说明唐诗蕴含着中华文化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故D项正确。唐诗属于文学作品,不是研究历史的主要史料,故A项错误;B、C两项主要出现在宋朝,与唐诗无关,排除。
8.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的不列颠岛上,是罗马帝国在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是罗马帝国的西北边界;德国的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是罗马帝国修建的一段边境防御工事;英国安东尼长城也是罗马人修筑的边境城墙,因此材料所述的文化遗产见证了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故C项正确。
9.D 材料“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观念”体现了此景观注重传统的理念,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中西融合,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它的保存是否完整,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该景观是否具有实用性,排除C项。
10.C 材料“三大殿、后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边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体现出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封建政权内部的森严等级,因此这种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故选C项。建筑理念、文化理念并不是故宫宫殿本身设计的用意,排除A、B两项;轴线分明与政治氛围无关,排除D项。
11.A 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作为传承者的人在文化传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针对其传承方式的特点对该文化遗产进行保护,A项正确。
12.B 材料中强调各缔约国要承担起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和合作,这是《世界遗产公约》中的规定,故选B项。
13.B 材料中“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神奉为全希腊的大神”,表明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②符合当时民主政治的史实,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雅典民主政治趋于完善的信息,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繁荣时期,但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弊端也日趋暴露,故③排除;雅典卫城本身带有军事上的作用,根据材料修建卫城和神庙,“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体现政治和经济上的意义,故④正确。因此B项符合题意。
14.D 由于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故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故D项正确;A、C两项均是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具体表现,排除;“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属于其历史文化价值的一个方面,故排除B项。
15.参考答案(1)有关国家采取行动,国际社会集体性援助。
(2)价值: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3)意义: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
16.参考答案示例:昆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另外,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昆曲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传承,国家应该投入相关资金进行保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