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编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后习题(word版含答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编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后习题(word版含答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30 15:03:48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战乱频繁
2.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 宛马至今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张骞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的两次出使西域(  )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为西汉与美洲、非洲的通商提供了条件 ④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下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箓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有“佑护市易,大吉必来”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鹿形饰片等粟特物品
A.柴达木盆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B.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C.道教受到南北朝至隋唐各民族热烈追捧
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4.亚历山大远征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张骞凿空西域,到达中亚。这表明(  )
A.张骞曾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
B.东西方为丝绸之路的开拓都作出贡献
C.战争是开辟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D.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5.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欧洲,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建筑、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时期(  )
A.闭关自守阻碍对外交往
B.中西方存在一定的交流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师夷长技思想逐渐兴起
6.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实有(  )
①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 ②中亚的葡萄、西瓜、胡萝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⑤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7.“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8.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阿拉伯,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中外交往频繁
C.中华文明的强大
D.新航路的开辟
9.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的一些历史遗迹中被发现。下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其可以用于佐证的历史现象是(  )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A.南北朝时期欧亚丝绸之路发展
B.拜占庭帝国与北魏有官方贸易
C.南北朝时期民间商贸往来频繁
D.丝和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10.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等商品被北方草原地区垄断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能力素养提升练
11.《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古罗马)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D.罗马共和国和东汉并峙东西
12.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本国医官用朝鲜文翻译或注释中国医书,收集的中朝两国医书还有许多是在中国已失传的医书。他们还模仿中国的医方著作,组织本国的医师编撰医方著作。1445年,朝鲜医官仿照中国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编纂成《医方类聚》365卷。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的局面已出现
B.明代医学成就已领先于世界
C.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
D.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
13.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的一些客商会自己驾船前往日本国,这些官方文书对随船货物也有相对详尽的记述。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4.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情况。
时期 原产地 名称
西汉 西域 胡萝卜、胡豆(蚕豆)、胡椒、胡瓜(黄瓜)、胡桃(核桃)等
北宋 占城 占城稻
明后期 美洲 番薯(红苕)、番茄、番椒(辣椒)、番豆(花生)、马铃薯(土豆)等
这些古代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得益于(  )
A.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猛增对优良作物的需求
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
15.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的中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几乎包括了全部东南亚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延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两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
材料二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我国现在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
16.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两个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组 别 材料 结论
粤 东 组 材料1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摘编自《汉书·地理志》 材料2 柘林、黄冈、南澳、樟林、东里、达濠、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贩外货输入。 ——摘编自饶宗颐 《潮汕志·商业》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 三 角 组 材料3 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4 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代110处、清代188处。 ——摘编自《广东海上 丝绸之路史迹的类型 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同学们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与衰落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C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线上,在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的陶片、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故C项正确;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只能说明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张骞曾出使西域,排除A项;班超没有出使过大秦,排除B项;D项无法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得到证实,排除。
2.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为西汉与西亚、欧洲的通商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③表述错误,①②④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A 通过阅读表格内容可知,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柴达木盆地,有中西方货币、特产、公章、道教符箓锦、藏文佛经等多种文物出土,反映了该地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柴达木盆地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排除B项;仅有少量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文物,不能说明道教受到南北朝至隋唐各民族热烈追捧,排除C项;唐朝时期,中央政权尚未实现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排除D项。
4.B 亚历山大远征开辟了地中海向东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张骞凿空西域,连接东亚到达中亚的交通,表明东西方都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作出贡献,B项正确;张骞并未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A项错误;战争只是开辟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并非主要方式,张骞凿空西域使用的并非战争手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D项错误。
5.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中国有官员、商人游历欧洲,并在所著书籍中介绍欧洲政治、建筑和风土人情等,可推知康乾时期中西方存在一定的交流,B项正确;闭关自守阻碍对外交往与“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欧洲”等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了冲击,C项错误;直到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的思想才逐渐兴起,D项错误。
6.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西瓜、胡萝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都和陆上丝绸之路有关,故①②③④正确;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不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⑤,故D项正确。
7.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强大的舰队进行和平的经贸往来、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是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C项正确。
8.A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题干所列地区的商人相互来往,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希腊和阿拉伯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交汇,A项正确;中外交往是在丝绸之路基础之上实现的,排除B项;中华文明的强大并不构成文化交汇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开始的,但是不同文化的交汇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项。
9.A 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反映出南北朝时期欧亚丝绸之路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是官方形式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商贸往来是民间还是官方,也不能体现频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丝和茶,排除D项。
10.A 题干所述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项正确。
11.C 班超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派属下甘英来到西亚的安息,但未能到达罗马帝国,而“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来,其原因是“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这印证了西亚在陆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故C项正确;西汉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于东汉“从此开辟”,A项错误;记载中未涉及“基督教”,B项错误;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166年的“大秦”已不是共和国,D项错误。
12.D 15世纪中期,朝鲜政府组织医官翻译、注释和模仿中国医书,使一些在中国已失传的医书得以保存下来,让我们可以通过朝鲜的医书,了解宋朝时期的医方著作,反映出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D项正确;材料与“西学东渐”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医学成就领先世界,B项错误;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夸大了事实,C项错误。
13.D 材料内容均在描述宋代的海外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故D项正确;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材料没有涉及,A项错误;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材料没有涉及,B项错误;泉州客商是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C项错误。
14.A 表中所列引进的外来农作物都与对外贸易有直接关联,这说明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故A项正确;我国人口猛增主要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C项错在“长期开放”,这与史实不符;D项错在“持续兴盛”上,不符合史实。
15.参考答案(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的中西商路,出口的商品以茶叶和瓷器为主。
原因:南宋时期,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瓷器技术的提高。
(2)历史条件:古代丝绸之路奠定历史基础;现实条件: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日益加强。
16.参考答案(1)结论1、2。
一手史料:《汉书·地理志》、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
(2)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
1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必备知识基础练
1.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2.有学者通过对18世纪至19世纪前期中国黄埔港往来的西方船只的数量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1779—1833年,西方国家往来广州的船只数量有了极大的增加,但法国船只数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贸易量已明显落后于英国,相比之下英国的船只在整个西方国家来华船只数量上的占比不断增长并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  )
A.《航海条例》导致法国船只数量下降
B.法国国内革命影响海外贸易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成为海外殖民主要方式
3.西方人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大体先后提出过三种理论:宗教动因说,即葡萄牙寻找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王国,共同夹击阿拉伯人;寻找黄金、香料说,强调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冲动;近期有学者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是得到粮食、燃料等大宗商品。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B.主要得益于宗教传播的精神动力
C.意在探寻黄金,抑制物价上升趋势
D.缓解了当时欧洲严重的农业危机
4.1825年至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1836年和1837年两年间,又通过了39项铁路法案。1845年与1846年通过的铁路法案分别是120件和272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英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愈发地完善
B.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国家法治进程
C.产业革命推动国家治理方式转变
D.法律体系的完善助推工业现代化
5.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  )
①建立职业警察制度 ②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③进行三次议会制度改革 ④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该画作借用了日常生活情趣的主题,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观察作品,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当时饮茶之风停留在法国上流社会
B.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
C.茶是中国人的发现,饮茶历史悠久
D.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交流
7.美国许多州名和地名源于印第安部落语言,印第安文化中一些反映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的词汇也进入了英语。除此之外,美式英语还吸收了许多来自非洲黑人的单词。这一状况说明了(  )
A.美国文化多元的特征
B.美式英语脱离了英国本土语言
C.美利坚民族国家形成
D.美式英语脱离了美洲本土语言
8.中山装没有采用开放式的敞领,而是采用了立领,这种形式的设计一方面是源于中山装所借鉴的西式军装,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影响到了服装领型的选择。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山装的这种设计(  )
A.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
B.带有反专制的意义
C.没有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中西合璧风格
9.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0.自明朝末期起,中国的米价就出现了多次明显的变化,有学者估算在1641—1840年的200年中,中国的米价从每公石47.11公分银增加为90.19公分银,上涨了几乎1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外来作物大量种植
B.大米产量持续上升
C.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D.白银的购买力下降
能力素养提升练
11.下面是依据史料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 20年代末 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 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12.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购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是清末新政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C.清末国人消费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D.洋货的流行使小农经济开始破产
13.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日本的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在我国广东等地人们也有喝早茶的习惯。下列对有关茶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茶文化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②丝绸之路开通后,茶叶成为中西方交流中长盛不衰的商品之一 ③从15世纪开始,西欧形成广泛饮茶的风气 ④日本人喝茶的习俗最早由中国传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 ②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③各国经济持续繁荣 ④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正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基督教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播洒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英]巴勒克拉夫
《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12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
16.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许多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
——摘编自马建春《海上
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
——摘编自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材料三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
动的文明》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16—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
(2)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A 结合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可知,当时荷兰称霸,控制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故选A项。英国打败法国是在18世纪中期,故排除B项;17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故排除C项;此时世界贸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故排除D项。
2.B 材料反映了18世纪至19世纪前期西方船只来华贸易情况,英国的船只在整个西方国家来华船只数量上的占比不断增长并占据主导地位,材料中“1779—1833年”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国内革命时期,政局的动荡起伏影响了本国海外贸易,导致对华贸易萎缩,故B项符合题意;《航海条例》与这一现象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英国在来华船只和对华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国家其他海外殖民方式,不能说明贸易是殖民主要方式,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人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说明新航路开辟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动机方面的不同理论,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D项。
4.C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火车的发明,推动了铁路交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国家治理铁路交通的立法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与英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家法治进程,排除B项;工业现代化推动法律体系的完善,D项错误。
5.A 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在政治方面进行改革,包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职业警察制度,建立社会福利制度,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工业革命后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不是贸易保护政策,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
6.B 根据材料中的民众饮茶的场面可知,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旅店人员来看,饮茶之风并非仅停留在法国上流社会,排除A项;材料与中国人、中国的饮茶历史悠久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
7.A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文化具有文化多元的特征,A项正确;美式英语并未脱离英国本土语言,排除B项;材料与美利坚民族国家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式英语受到美洲本土语言的影响,排除D项。
8.D 中山装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的风格,但同时又借鉴了西式军装,属于典型的既有西又有中的“中西合璧”风格,故选D项;中山装的这种设计并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决裂,而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9.D 根据材料可得出,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C项错误。
10.D 从材料反映的米价上涨、每公分银所能购得之米逐步减少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白银的购买力下降,故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外来作物逐渐大量种植,材料所述这一现象与外来作物大量种植无关,排除A项;大米产量上升可能会带来米价下跌,排除B项;这一现象与土地兼并状况无关,排除C项。
11.A 民国时期的旗袍,在清末旗装的基础上“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进而发展到“低领”“没有领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A项正确;民国时期,妇女地位并没有得到空前提高,B项错误;旗袍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不能说明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C项错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旗袍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
12.C 材料“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说明清末国人开始大量地接受西方物质文明,国人消费内容发生了较大改变,故选C项。清末新政发生于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洋货流行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
1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在欧洲形成了喝茶的习惯,因此③不正确,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史实,所以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14.A 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总额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可知,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所以①②正确;依据趋势图无法得出各国经济持续繁荣,排除③;从趋势图中可知关税增长和贸易增长成反比,排除④,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15.参考答案(1)影响: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特点: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英国等先进国家居于中心地位。
条件:欧美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加剧(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进步等。
16.参考答案(1)16—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16—18世纪,欧洲主要通过文字、思想来了解介绍中国文化,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对学习西方充满热情的中国人产生怀疑和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