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30 15:5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一、防弊之政
(一)背景
“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
——《宋史》卷436《陈亮郑樵林霆附李道传》
外重内轻、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阅读材料思考:宋以前政治统治存在着哪些弊端?
前代之弊 何解?
外重内轻
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吸取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一、防弊之政
(一)前代之弊
……非他故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之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1、方镇太重—削弱地方(地方)
行政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驻
财政
军政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四监司
—监控各州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纵向收权
横向分权(地方)
中央集权加强
一、防弊之政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
(2)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中书门下
同平章事
行政
军政
财政
监察
枢密院(调兵权)
三司
台谏
参知
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盐铁司
度支司
户部司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皇帝
三衙(统兵权)
二府
三司
一、防弊之政
2.君弱臣强——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中央
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横向分权(中央)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一、防弊之政
2.君弱臣强——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1)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2)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宋真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统兵权与
调兵权分离
杯酒释兵权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一、防弊之政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
收归地方权力
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地方
崇文抑武
1.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1.分割宰相权力(行政、军政、财政);
2.行政军政财政又再次分权:增设副相、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下设三司;以台谏监察宰相。
1、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
2、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1、制定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夺其权(行政)
制钱谷(财政)
收精兵(军政)
一、防弊之政
祖宗家法的创建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知县
府、州、军、监
知州
通判

三司(财政)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政)
台谏(监察)
御前会议
皇帝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提举常平司
提点刑狱司
转运使司
安抚使司
地方
中央
.
纵向集权
横向分权
收其财
兵权
三分相权
二分兵权(与三衙)
收其权
收其兵
精锐部队
财权
宋初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守内虚外、弱臣强君
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污,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状元及第矣。
——《儒林公议》
宋初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崇文抑武
一、防弊之政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统治理念谨守祖法,因循守旧
谨守祖法,务行故事
宋太祖: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1
太宗即位诏书:宋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真宗即位制书∶"先朝庶政,书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
仁宗登极赦∶"凡百机务,书有成归,谨当奉行,不敢失坠。"
英宗即位诏∶"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
一、防弊之政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一、防弊之政
(三)祖宗家法的影响
材料: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那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范内部动乱,维护政治稳定。
消极:①造成地方贫弱;②官员冗余、影响行政效率;③制度过于僵化;④崇文抑武,军备废弛,国势日弱;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边防危机、财政危机
旧弊虽除,新弊又生
矫枉过正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1.宋初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①统治制度守内虚外,弱臣尊君;②崇文抑武;③统治理念谨守祖法,因循守旧
一、防弊之政
(三)祖宗家法的影响
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范内部动乱,维护政治稳定。
消极:①造成地方贫弱;②官员冗余、影响行政效率;③制度过于僵化;④崇文抑武,军备废弛,国势日弱;
2.影响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无论大事小事都规定制度,防范严密)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北宋、辽、西夏形势图(111年)》
观察燕云十六州的位置,结合中国地势图,分析北宋边防的劣势。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北宋无险可依,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天然劣势进一步加剧了边防压力。
失岭北则必祸燕云,
丢燕云则必祸中原
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吕夷简
西夏李元昊脱宋自立为帝,宋夏三大战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宋军全部惨败”——“岁赐”
宋辽高粱河之战宋军惨败,宋太宗中箭,仓惶骑驴车遁逃。
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澶渊之盟》 “岁币”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好男不当兵。 ——宋代民间谚语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曲线图
寒冷期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北宋、辽、西夏形势图(111年)》
积弱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思考: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
——《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
观点一:屈辱求和,财政受损——不可取
观点二:受损有限;和平主流;互市繁荣;
民族交融;中华发展——有可取之处
二、循“法”
二、新弊渐生
(二)财政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

=
宋太祖:“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晁说之《元符三年应诏封事》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态势 北宋与辽的对峙 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战 北宋发起两次夺回燕云十六州北伐,均告惨败 北宋与西夏战争,屡战屡败
和 1005年,签订协议“澶渊之盟” 1044年,宋夏和议
协议内容:①维持已有边界; ②宋辽皇帝以兄弟相称; ③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协议内容:①西夏向北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危机原因 概况 后果
养兵 北宋实行募兵政策,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冗官+冗兵=冗费
养官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 以钱财换和平 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送给西夏“岁赐” (二)财政危机
核心:改革吏治
三、解弊之法
(一)庆历新政
结果:触犯官僚集团利益而失败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年间,任参知政事,后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于1074年被罢相。保守派得势后,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三、解弊之法
(二)王安石变法
现在国家一分钱都没了,还老打不过别人咋办?
没有钱花的宋神宗
宰相富弼
愿陛下二十年不要谈兵事。
爱砸缸的司马光
旧制度没问题,问题在于用人不当。
吃货苏轼
国家能不能存亡靠的是道德,不是强和弱。
我好孤独王安石
“宰相富弼”“爱砸缸的司马光”“吃货苏轼”被移出了群聊
三、变“家法”
——庆历新政、熙宁新法
三位大臣的回答能解决宋神宗的问题吗?
三、解弊之法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归于失败。
加强中央集权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战斗力削弱,频吃败仗
积贫局面
积弱局面
三、解弊之法
(二)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二)基本概况
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的管理与控制
3、目的:富国强兵
4、内容:
内容 具体措施
富国
强兵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三、解弊之法
(二)王安石变法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进士科专考经义策论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
整顿太学,三舍法,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 知识拓展
三、解弊之法
(二)王安石变法
(三)影响
王安石变法效果如何?
积极:
1、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
2、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3、一些措施加重人民负担;
4、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北宋走向衰亡
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史称“元祐更化”。
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三、解弊之法
(二)王安石变法
合作学习:青苗法是保障生产的“利器”还是 “官方高利贷”?
熙宁三年的八月, 宋神宗告诉司马光说:“青苗有显效”。譬如元丰六年发放的青苗钱是1000万贯石匹两, 收回的数字是1400万贯石匹两,收取利息近400万贯。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
青苗法……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定下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帝国的惆怅》
内容 每年青黄不接时,农民可按户等向政府借年利息为20%的贷款,收获后再本息偿还
理想效果 青黄不接时救济百姓
抑制私人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收入
低息
自愿
惠民
益国
强制
高利
疲民
伤国
三、变“家法”
——庆历新政、熙宁新法
爱砸缸的司马光
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枢密使文彦博
+1。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我好孤独王安石
“我好孤独王安石”被移出群聊
太皇太后
+1。祖宗法度,不应让王安石轻加改变。
三、解弊之法
(一)王安石变法
3.结局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王安石变法为什会遭到残酷P52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做,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忠肃卷》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材料中“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的表述显示了夸张色彩。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故推断材料中的内容并非完全夸张。材料显示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北宋走向灭亡
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背景:(1)“三冗二积”的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归于失败。
3.原则:国家加强对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管理和控制;
4.目的:富国强兵
5.措施:(1)富国方面:①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2)强兵方面: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保马法等
(3)取士方面:科举改革;整顿太学
6.影响:①达到了富国目的,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②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北宋走向衰亡;
三、解弊之法
(一)王安石变法
注意: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主要是针对官僚机构整顿吏治,改革层面单一;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主要是理财和强兵,涉及领域广泛,是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性改革
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
启用旧党司马光等人,旧党尽废王安石新法,打压新党人士;
此后,新党与旧党轮流上台彼此争斗,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反对派司马光
三、变“家法”
三、解弊之法
(一)王安石变法
四、循弊偏安
(一)北宋的灭亡
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几十万官民被掳往北方, 对士人而言是非常震撼心灵的历史悲剧,也是一个莫大的历史教训,南宋君臣会如何总结亡国教训?崇文抑武等家法会趁此进行改变吗?
靖康之变
岳飞像
聪明而务实的高宗可能把岳飞之死当作限制北方军阀们军权的一种方法,这些军间的私人武装和高度独立的军队对政府的和谈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高宗可能希望重新建立崇文抑式的秩序,就像太祖皇帝在宋初所做的那样。与金的和约就如同1005年北宋与契丹签订的“澶渊之盟”,确保了之后数十年的可靠和平。总的说来,皇帝的权力和地位只能通过与主和派站在一道才能得到加强。
——《哈佛中国史一一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四、循弊偏安
(二)岳飞的抗金斗争
祖宗家法未变
阅读材料思考:岳飞之死的原因何在?
崇文抑武,限制北方军阀军权,加强皇权。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四、循弊偏安
(三)宋与西夏、金的关系
阅读教材P53形势图,同北宋相比,南宋的疆域有何变化?
相较北宋疆域进一步缩小(北以大散关 淮河为界),偏安东南;与金、西夏政权并存。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1127年,靖康之变
宋金之战,岳飞抗金
1141年,绍兴议和
宋金对峙,南宋偏安
四、循弊偏安
北宋的灭亡
1.南宋建立: 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宋被金朝攻灭: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城)。
2.绍兴和议:南宋初年,岳飞抗金,战绩卓著。但宋统治者秉持投降政策,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3.偏安江南:南宋偏安江南,对金称臣,向金缴纳“岁贡”。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 线划界,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四、循弊偏安
特别提醒
1.注意三次和议的区别:
宋辽和议一兄弟之称一北宋送“岁币”(币:平等之意)。
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一北宋送“岁赐”(赐:君臣之意)。
宋金和议一南宋向金称臣一 南宋送 “岁贡”(贡:君臣之意)。
2.绍兴和议中的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不是地名。
北宋的灭亡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防弊:
强中央集权
二、新弊:
危边防财政
三、解弊:
王安石变法
四、循弊:
南宋的偏安
1、背景
2、措施:削弱地方、分散相权、崇文抑武
3、影响:积极、消极
1、积弱:边防压力
2、积贫: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1、背景
2、基本概况:时间、原则、目的、内容
3、影响
1、南宋的建立
2、南宋的偏安
本课小结
北宋前期官、职分离,官称一般为虚衔,而职才是握有实权的官。但在特殊时期,有职也绝非有职务,而是授之以“差遣”,才算有具体的职务。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抑制武将势力 B. 扩大官吏来源
C. 加强君主专制 D. 完善中央官制
C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即位之初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问道于赵普。赵普对曰:“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与“稍夺其权”相关的举措是
A.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B.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A
史料记载,赵宋立国后,“惩五季之乱,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_▲,以总利权。催科征赋,出纳金谷,应办上供,漕辇纲运,经度一路财赋”。材料中的“▲”应为
A参知政事 B.三司使 C.转运使 D.通判
C
右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ABC处
对应正确的是
A.中书门下 三司 三衙
B.中书省 财政 太尉
C.中书省 三司 太尉
D.中书门下 财政 三衙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展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变法取得的成果是
A. 澄清吏治 B. 增加大笔收入 C. 强兵 D. 减轻人民负担
A
B
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 辛亥革命 B 商鞅变法 C 靖康之变 D 光武中兴
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制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认为不收为 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说明北宋统治者希望通过广泛募兵来()
A 减轻朝廷沉重的财政负担 B 抵御边疆少数民族的侵扰
C 消除动乱因素以稳定社会 D 分割宰相权利以加强皇权
C
C
1.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缺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的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
A.通判 加强中央集权 B.知州 增加地方财政开支
C.知县 减轻地方军费 D.宰相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2.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中,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①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②兴建水利工程③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④低 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D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最合理的是
A.司马光的评价可信度更高
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C.因主观性太强而均不可信
D.体现时代对历史评价的影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担任过转运使、知州、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务,其中属于中央行政职能的是()
A 知州 B 参知政事 C 转运使 D 枢密副史
B
D
课堂小结
防弊之政
新弊渐生
解弊之法
循弊偏安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收归地方权力
分散机构权力
崇文抑武
祖宗家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