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
历 史
构建知识体系
明晰阶段特征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与此同时,中华文化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1.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汉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完成哲学化改造;明清时期出现了儒学的自我批判。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及价值
内涵 主要内容 价值
以人 为本 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积极入世,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肯定人的价值;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有利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民本 思想 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在治理国家时,首先要富民;敬畏民众;为政者应得民心,体恤爱护民众 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妥善处理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获得人民支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内涵 主要内容 价值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 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家国情怀 是家与国相贯通,强调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在家国同构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将家庭利益与集体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家旺与国兴,和衷共济 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让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 有助于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提高道德修养,成长为优秀人才
内涵 主要内容 价值
自强 不息, 厚德 载物 自强不息就是指自我努力学习,追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不屈不挠,永不停息;厚德载物是指有海纳百川、宽厚包容的精神,能听进去各种不同的意见,正确认识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成为激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的精神源泉
和而 不同 和谐而又不同,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平等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人类要遵循、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交往、合作发展,达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谐 有助于人际关系和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人类和平发展,为当代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针对训练
1.(2022四川凉山州月考)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一位僧人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学与佛教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儒学统治地位动摇,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且南宋后期起,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二、中华文化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传播的内容 传播地区 影响
汉字、儒学、佛教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
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儒学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科举制度;律令、历法、建筑、音乐、绘画、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促进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四大发明 欧洲 促进欧洲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 琉球、东南亚等 促进了当地的开发;推动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针对训练
2.(2022云南昭通一模)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其著作中列举了大量事例,分析得出“君”这一称谓在《尚书》《左传》《礼记》等古籍中属于普遍称谓,其本身并无特殊含义,后世也常用于朋友和夫妇之间。顾炎武对“君”这一称谓的解读( )
A.反映君主专制已走向衰亡
B.反映其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D.具有一定程度的启蒙意义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意在强调“君”本身没有特殊含义,不是特定人或群体的专有称呼,以此消解称谓的等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对国民具有思想启蒙意义,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无法说明其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排除B项;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共56张PPT)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历 史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时空坐标]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化的起源
(1)地点: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特征:中原 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色
黄河流域
华夏族
2.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时期 背景 表现 地位或影响
春秋 战国 社会出现大变革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出现“__________”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秦汉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推崇________学说;汉武帝尊崇_________ 从汉代起,___________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百家争鸣
法家
儒术
儒家思想
时期 背景 表现 地位或影响
魏晋 隋唐 兴起于东汉后期,区别于道家学派 ________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___________的景象 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________ 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佛教
交汇融通
挑战
时期 背景 表现 地位或影响
宋元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_______形成 _______强调“存天理,灭人 欲”,提倡“格物致知”;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_____________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明清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康雍乾时期, __________高度发展 ________、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为学必须有益于国事的思想 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继承
理学
朱熹
封建礼教
君主专制
黄宗羲
3.近代中华文化的新发展
(1)背景: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 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表现
①新文化运动,使 与 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②五四运动以后, 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救亡图存
科学
民主
马克思主义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政治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交融;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文化上: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和相对稳定性。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取代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
(3)宋代君主提倡重视气节及重文轻武之政策,理学中的修身思想正合乎时势。( )
(4)明清之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宋明理学的主流地位。( )
√
×
提示 儒学出现危机,但仍然占主流地位。
√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人生观)
(1)起源:周公提出“ ”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
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 ”。
(2)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 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敬天保民
人
仁者爱人
人本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 思想是以君为中心,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2.民本思想(政治观)
(1)起源:春秋时期, 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 ”说。
(2)传承: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 ,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3)影响: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管子
仁政
民本思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
(1)起源: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春秋时期,老子提出“ ”的概念;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的思想。
(2)影响:他们以朴素的 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建立人与自然 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起源: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 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2)发展: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________。
道
制天命而用之
唯物观
和谐发展
以天下为己任
家国情怀
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1)表现: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 ”,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 ,俊杰在位”。
(2)影响:当时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 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 》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战国时期的 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为政以德
尊贤使能
以德为先
周易
孟子
屈原
7.和而不同
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1)起源: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 。”
(2)继承: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
(3)影响:“ ”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则不继
和为贵
和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史料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治国思想 与孔子的治国主张有何联系
提示 反映了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政治主张的继承与发展。
历史概念 判一判
历史陈述 史论判定
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它的核心是家与国相贯通,强调爱家向爱国的纵向提升,将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民本思想
家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有着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独特的风格
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 和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 ,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 和 提供了有益借鉴。
思想源泉
道德伦理
治国理政
道德建设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探究与拓展”的“学习拓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提示 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文化。( )
(2)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
(3)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 )
(4)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培养,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
√
√
√
√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情境探究]
视角1中华文明的起源
材料 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 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 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 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摘编自黄懿陆《中华民族起源》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征
提示 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视角2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材料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其十大主张每一个几乎都是直接针对着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提示 特征: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
意义: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视角3宋明理学
材料 据史料记载:“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兄弟)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 复斋止之。”
——摘编自郭锋航《朱陆之辩的主题演释及其确立》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提示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或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先观后悟。陆九渊则是发明本心(或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先悟后观。
[方法突破]
1.中华文化
的发展历程
2.在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1)文化包容与儒学创立。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并把这视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体现出包容意识和气度。儒学的创立,是对各种思想和各种学说的兼容并包。
(2)百家争鸣与相互借鉴。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界诸子竞秀、百家争鸣,各家尽管主张不一,但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尊崇儒术与兼综众家。汉代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4)玄学清谈与汇通儒道。魏晋时期,玄学力图把儒道两家思想融通为一,获得一定成功。
[应用体验]
【例1】(2021山西二模)汉武帝尊崇儒术后,两汉皇帝在许多诏书中,上至国家内政外交,下至废立皇后与太子,都要引经据典,以表示法圣、合理、合经;官僚士大夫响应皇帝的号召,上疏言事和讨论政事时竞相引经据典。这表明当时( )
A.儒家经典成为政治认同的标准
B.儒家学派逐渐执掌了朝政大权
C.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
D.皇权与相权之争日益得到缓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和大臣在治国理政中引经据典,这是因为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成为政治认同的标准,所以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不能体现“儒家学派逐渐执掌了朝政大权”,B项错误;皇帝只是借助儒学来表明废立太子的合理性,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之争”,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
1.(2022山东菏泽一模)三星堆青铜人像刚一出土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与中原青铜器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悠久性和连续性
B.多样性和开放性
C.多元性与统一性
D.凝聚性与世俗性
答案 B
解析 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像在五官、工艺等方面,与同一时期中原人和中原青铜器有很大不同,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B项正确;连续性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特点无关,排除A项;三星堆青铜人像和中原青铜器有很大不同,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特点,排除C项;凝聚性与世俗性在三星堆青铜人像身上无从体现,排除D项。
2.(2022浙江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批判儒学:“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祸乱人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据材料判断,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荀子 B.韩非 C.墨子 D.老子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主张“非乐”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提出“非乐”,批判儒学用礼乐严格区分等级,故C项正确;荀子主张礼法并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3.(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朱熹《朱子家礼》一书中在倡导敬宗收族的同时,对于民间社会的诸如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习俗规范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以期社会有所遵行。其根本目的是( )
A.推动格物穷理思想的传播
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强化法治伦理系统化
D.通过礼制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朱熹不仅倡导敬宗收族,而且对于民间社会的诸如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习俗规范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以期社会有所遵行,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格物穷理思想”,而是强调希望社会遵行民间社会的诸如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习俗规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世致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治伦理”,而是强调希望社会遵行民间社会的诸如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习俗规范,排除C项。
主题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情境探究]
视角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材料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佛教寺院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说,由此酝酿。他们要把佛教寺院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佛教的一些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旧理想。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提示 理想:治国、平天下。
原因:宗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要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视角2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
材料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尊崇儒术,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摘编自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思考 材料怎样评价董仲舒 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提示 材料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方法突破]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传统文化要用批判继承的观点,大胆扬弃,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吸收合理因素,做到古为今用。对待世界文化首先要采取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反对盲目排外;其次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
(1)认同文化多样性,坚持文化多元并存。
(2)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文化交流,求同存异。
(3)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
(4)基于民族文化自信,与时俱进,结合本国实际国情。
(5)坚持传承创新。
[应用体验]
【例2】(2021湖北模拟)明代王阳明反对传统程朱理学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理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理论( )
A.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B.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 A
解析 王阳明反对传统理学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A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维护纲常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心学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儒学思想,其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批判,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
1.(2022浙江模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日益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①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② 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
③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④ 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答案 B
解析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写,反映了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属于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反映的是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宋朝;“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句式灵活,运用的是楚国方言,所以属于战国时期;“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反映的是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属于明朝。所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④①,B项正确。
2.(2022四川南充模拟)明末清初的朱宗元说:“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这说明当时( )
A.传统观念受到西学冲击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C.“天朝上国”观念走向崩溃
D.知识分子强烈的危机意识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朱宗元已经认识到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先进,这说明传统观念受到西学冲击,A项正确;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当时“天朝上国”观念并没有崩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朱宗元认识到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先进,但并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强烈的危机意识”,排除D项。
3.(2021江西九江二模)汉代文字瓦当多有“无极”二字,如下表。这些瓦当( )
A.体现了隶书的艺术性 B.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C.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 D.彰显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瓦当是人们的祈祷与祝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B项正确;题目中的文字都有其对应的内涵,强调意蕴而非艺术美,A项错误;“无极”是道家的思想,不能反映佛教的中国化,C项错误;“无为”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与瓦当内容都无关,D项错误。(共44张PPT)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历 史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播
(1)过程
两汉 来自 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 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佛教积极依附融合本土文化思潮,改变自身面貌,以适应中华文化的生态环境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 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古印度
相融合
禅宗
宋明理学
(2)影响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 的表达。
③ 、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佛教文化宣扬的 、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境界
云冈石窟
因果轮回
2.西学东渐 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
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 、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汤若望
(3)晚清
背景 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提出“ ”
渠道 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
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翻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书籍
影响 ①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②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 的展开
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
武器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翻译馆
维新运动
(4)民国初年
①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 的思想。
1918年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
。 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概括西方传教士汤若望来华做出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提示 成就:介绍西方科技思想,修订历法。特点:注重总结、实用性强、融合中西方科学文化。作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
(2)明清之际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学之中有其优点,西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
(4)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
√
×
提示 西学的地位没有变化,当时最常见的说法便是“西学源于中国”。
√
√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
文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儒学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 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 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 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律令 制度 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7世纪,日本实行 ,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其他 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朝鲜半岛
东南亚
儒学
中国
大化改新
2.四大发明西传
发明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进行了改造
(1)造纸术: 以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火药:在13世纪经 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战国时期称为司南,宋代广泛用于航海
(3)指南针:促进了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印刷术: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
和宗教改革。
8世纪
阿拉伯人
远洋航行
文艺复兴运动
3.人口迁徙的影响
(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 ,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4.中学西传 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1)表现: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
(2)影响: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琉球
东南亚
郑和下西洋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历代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
(2)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产生了重大影响。( )
(3)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
(4)启蒙思想家借用儒家文化为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
√
√
√
√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情境探究]
视角1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
材料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思考 根据材料,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提示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宗教并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视角2近代的西学东渐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提示 由被动到主动;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渐进性(或历史阶段性);内容丰富;途径多样。
[方法突破]
1.近代中国的
西学东渐
2.中国吸纳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古代: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2)近代:西学的引进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应用体验]
【例1】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赖尔关于自然力量逐渐推动地质进化的理论,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欢迎是因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支持和宣传维新思想,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故C项正确。科学阐释了“自然演进规律”,不是强烈要求变革中国社会、实现救亡图存理想的进步思想家关注赖尔理论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进步思想家欢迎赖尔理论不是为了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故B项错误。19世纪后期地质进化理论传入中国,没能动摇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故D项错误。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
1.(2022河南月考)下面图片可用来印证北魏至隋唐时期( )
A.中外文化交流交融 B.民间传扬宗教故事
C.艺术影响百姓生活 D.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佛教雕像,反映了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人们对佛教的信仰,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这些雕像是出自官方还是民间,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出艺术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排除D项。
2.(2022山西吕梁一模)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这种变化反映出( )
A.中西文化融合发展
B.传统文化逐渐遭到摒弃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D.社会普遍存在崇洋心理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以得出:随着列强侵略的深入,国人对于西方学说的称呼,经历了由“夷学”到“西学”到“新学”的转变,可见国人对于西方学说的态度经历了由鄙夷到尊崇推荐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了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希望学习西方思想,故C项正确;题目中未提及中华文化,故不存在中西文化融合,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故排除B项;国人只是希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不一定是崇洋,排除D项。
3.(2022山西吕梁一模)明朝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他说:《几何原本》者……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据此可知徐光启( )
A.积极倡导东学西渐 B.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C.反对政府闭关政策 D.反思中国教育现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体现了徐光启的忧患意识,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D项正确;材料与积极倡导东学西渐、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及反对政府闭关政策的说法无关,排除A、B、C三项。
主题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情境探究]
视角1唐朝文化圈的影响
材料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原与西域交通的重要工具。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使它成为各种文化展示和融合的舞台。外国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建立起寺院,不同宗教和睦相处。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内容及其对唐朝发展的影响。
提示 内容:商品贸易(丝绸、骏马)、文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宗教等。
影响:改善了唐军装备,稳定了西北边疆形势;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或更新改造了礼仪制度);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扩大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高了唐朝的地位。
视角2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编自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提示 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方法突破]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应用体验]
【例2】(2021山东青岛一模)李约瑟对古代中国科技作出这样的评价: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以下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火药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②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④造纸术促进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①错误,火药推动了欧洲武器的革新,有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②正确,印刷术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③正确,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④错误,造纸术在8世纪以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和发展之后,故选B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
1.(2022山西晋中一模)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和介绍科技知识,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也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时期的“东学西传”( )
A.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
B.受益于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
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
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支持
答案 C
解析 在新航路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方国家,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说明这一时期的“东学西传”对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明末清初的“东学西传”是在明清时期保守的对外政策和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下进行的,并没有凸显传统文化的巨大优势,排除A、B两项;由所学知识可知,“东学西传”与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与否无关,排除D项。
2.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主要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引起轰动,但无法体现“普遍接受”,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西文化交流,而且没有明确交代交流的人群仅限于传教士,C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D项错误。
3.(2022浙江温州月考)伏尔泰很赞赏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帜。材料表明伏尔泰( )
A.汲取儒学思想,维护法国社会秩序
B.借助中国儒家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
C.倡导文化多元性,促进东西方交流
D.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知,伏尔泰借助中国儒家文化打击专制制度和宗教观念,故选B项;伏尔泰借助儒家思想,不是为了维护法国社会秩序,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C项内容,排除;伏尔泰是利用中国儒家文化反对旧制度,其目的不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