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30 16: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目 录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看图猜成语故事
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
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
曹冲称象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对立
时间:220年;建立者:曹丕;都城:洛阳
时间:221年;建立者:刘备;都城:成都
时间:222年;建立者:孙权;都城:建业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二)西晋短暂统一
266年—317年,传四帝,国祚50年。
思考:是什么造成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1、内部因素
晋武帝司马炎“羊车望幸”
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
统治者昏庸腐败
为了维护统治,大封同姓王。
贾皇后专政,诸王争夺统治权,诱发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外部因素
少数民族内迁,趁“八王之乱”发动战争,316年内迁匈奴贵族灭西晋,称“永嘉之乱”。
思考: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迁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凝聚的作用。 ——赵伟《文化认同是民族交融的先决条件》
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如董卓的部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的部队中有大量幽州乌桓胡骑。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
北方游牧人因气候转寒,如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直下,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冯天瑜等《中华文明史》
二、东晋与南朝 (一)南方政权更迭
永嘉之乱,西晋灭亡。
衣冠南渡,东晋建立。
时间:317年;
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建康
基本格局是南北对峙
且北方处于优势,奠定全国统一的基础
(二)东晋门阀政治
司马睿
政治上依靠王导
军事上依靠王敦
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
门阀政治,简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皇权旁落,是对皇权的窃取,并非对皇权的否定。
①皇权势微;
②北方战乱,偏安江左;
③门阀士族强盛
思考:门阀士族得以强盛的制度支撑又是什么?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九品中正制
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杜佑《通典》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初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影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也是士族政治存在的制度基础。
(三)江南开发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汉代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
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出现元嘉之治。
根据教材结合所学,说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北民南迁充实劳动力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根本)
江南战乱少,社会秩序较安定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
江南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南方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一)政权更迭
(二)民族交融
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少数民族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不断壮大,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思考:少数民族不断南迁,主动向中原学习的原因?
穹庐生涯,迥异农耕。 ——许倬云《万古江河》
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恩格斯
原因:①外部环境的变化,农耕与游牧的不同;②中原生产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地区;③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法,顺应了历史潮流
淝水之战前秦的失败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南部。
民族交融不充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迁都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说汉话: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穿汉服:以汉服取代鲜卑服饰;改汉姓;结汉亲;采汉制:采用汉族政治制度和法律
“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朕闻此,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朕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孙,博见多知,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魏书·广陵王羽传》
太和九年(485年),北魏政府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 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规定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
目的:控制户籍,保障政府财政税收
积极: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灰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
消极: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过明显的副作用。①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政治上:政权更迭;南北对峙;士族政治
经济上:北方战乱频繁,经济破坏;
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开发;
庄园经济、寺庙经济盛行
民族上: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文化上:佛教盛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作用?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
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方经济的恢复,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统一乃民心所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