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专题二第一讲列举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知识点一】国门洞开
1.原因
(1)外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 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内因:中国国力渐衰, 危机严重。资本主义内部2.表现
(1)《南京条约》: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签订。
②内容:割 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 。
③美、法等国此后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_________ _________、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香港岛福州商定片面最惠国待遇(2)《马关条约》:
①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②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德、法、俄三国干涉未得逞)、 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 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 。
(3)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贷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地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台湾二亿杭州工厂
(4)《辛丑条约》:
①1900年八国侵华后,1901年签订。
②内容: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 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 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4.5亿东交民巷工具
3.影响: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 国家。
(1)军事上:
①列强烧杀抢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②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 和国家财富。
③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 。
半殖民地半封建财产文明遗产
(2)政治上:破坏了中国领土、 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
①疯狂地向中国倾销 和掠夺原料。
②通过 、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领海商品政治贷款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后日本等列强有资本输出的要求?
提示:甲午战争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列强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过剩,迫切需要广阔的投资场所。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入资本输出为主。 【知识点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2.过程
(1) 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1897年德国强占 。
(3)1897年12月,俄国强占 和大连湾。
(4)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 ,划分“ ”。三国干涉还辽胶州湾旅顺口租借地势力范围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提出: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
(2)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 ,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_____ _____”。
(3)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4)结果: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5)影响: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 中国的局面。既得利益利益均沾共同宰割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特别提醒】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典例1】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正确解答】材料中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可耻的交易,虽然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不正义性,但并未认识到其真实目的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市场,故选A项。
【借题发挥】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目的)的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入手来挖掘本质的深层次的原因。如本题,英国资产阶级走私鸦片发动战争,都是以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的。
1.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2.从战争的规模来看,波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列强侵华的趋势是怎样的?
3.从侵华的方式、手段来看,经历了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从武装侵略到控制清政府“以华制华”的变化。
4.从影响来看,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权益逐步增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典例2】下列不平等条约组合中,搭配有误的是( )
A.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条约》
B.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
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北京条约》
D.允许投资设厂——《马关条约》
【正确解答】根据所学,A项错误,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谭嗣同在《有感》一诗中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探究讨论]
(1)“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词语,谭嗣同的“春愁”来自于哪一事件?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谭嗣同发出“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感慨?
(3)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一役”“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
[思路点拨]结合材料,不难判断本题主要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命题。其影响主要有二:一方面中国沉沦加剧;另一方面也唤醒了中国人为之奋斗。
[探究结论]
(1)甲午中日战争。
(2)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3)原因: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始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谢谢观看!课件29张PPT。专题二第二讲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知识点一】三元里抗英
1.原因:面对英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
2.概况: 年5月,三元里人民奋起反抗前来抢劫的英军,诱敌至 ,两度包围四方炮台,并发出《 》,警告英军。1841三元里牛栏岗申谕英夷告示
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 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自发
【知识点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西南等地区,其中 和 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新疆面临危机。
(2)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俄的支持下,侵占新疆多个地区。
英国俄国2.经过
(1)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从肃州西征,确定了“______ ______”的策略,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
(2)1877年,清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
(3)1878年,除 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
(4)1881年,中俄签订《 》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5)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 ,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伊犁改订条约行省【知识点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1)爆发:1894年9月,日军偷袭护送清军去朝鲜的中国____舰队,北洋舰队仓促迎战。
(2)代表人物: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
(3)结果:
①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②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 , 全军覆没。
③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 》。北洋威海卫北洋舰队马关条约2.反割台斗争
(1)原因:《马关条约》割 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
(2)概况:
①1895年5月,日军登陆台湾北部,台湾巡抚 逃跑。
②台湾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 ,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共同痛击日军。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影响: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台湾唐景崧义军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从中国方面看:①清政府统治腐朽,经济落后,国力贫弱。②军事上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军队战斗力差。③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
(2)从日本方面看:①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②日军作战方针明确,机动灵活,战斗力强。【知识点四】义和团反帝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 空前严重。
2.兴起:义和团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进行 斗争。
3.发展:1899年底,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山东义和团转移到 ,向京津地区发展。民族危机反清直隶4.活动
(1)1900年6月,义和团扒铁路,毁电线,阻击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2)围攻 、廊坊一带的侵略军。
(3)围攻北京 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5.结果:在 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
6.意义
(1)在中国近代 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阻止了列强 阴谋的实现,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落垡东交民巷中外反动势力反帝爱国瓜分中国2.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应如何评价?
提示:(1)此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反映了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2)但此口号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1.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主要目的的农民运动,可以看作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失败的背景下,由农民阶级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突出反映了外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以之为运动的主导方向,这是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在内的历次农民运动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2.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出自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来侵略的义愤,表现出他们没有判别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之间关系的能力。义和团运动最终被清政府利用并出卖,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3.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了农民阶级分散、迷信、保守的特性。他们没有鉴别外来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之间区别的能力,而是一概加以排斥和打击,进行了一场盲目排外的运动,这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表明农民阶级因为其固有的局限性而既不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可能成为自身的解放者。
【特别提醒】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问题,史学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和以前的农民起义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更多的史学家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和旧式农民起义有根本的不同。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就采用了这一观点。【典例】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拥护清王朝的统治
【正确解答】义和团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是积极的一面,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排除B项;不存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问题,排除D项;“反动”指的是其消极的一面,义和团运动相对戊戌维新来说,戊戌维新是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而义和团运动是排斥西方的一切事物,故选C项。
【借题发挥】客观认识义和团运动
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义和团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另一方面,义和团盲目排外,充分说明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 最恨和约,祸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材料三 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扶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材料四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探究讨论]
(1)分析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四反映了义和团对待洋人和清政府各持什么态度?简述原因。
(3)材料四中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火车道?你对此如何评价?
[思路点拨]第(1)问应紧扣民族危机作答。第(2)问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恰恰体现了义和团的态度。第(3)问应注意从反对外来侵略和盲目排外两个方面分析。[探究结论]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
(2)“灭洋”“扶清”。原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因此,义和团采取了“扶清”的策略,而“灭洋”之后必然要反清。
(3)帝国主义利用铁路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因此人民借此发泄心中的怒火。评价:这反映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一面。
谢谢观看!课件36张PPT。专题二第三讲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知识点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侵华原因
(1)灭亡中国,称霸 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2)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 ”的武装侵略方针。
(3)力图转嫁世界性资本主义 的影响。
(4)国民政府围剿 ,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西太平洋征服满蒙经济危机红军2.侵华史实
(1)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 的战争。
(2)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县城和 ,开始全面侵华。
(3)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爆发。
(4)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5)1938年5月,日军占领 ,打通津浦路。
(6)1938年10月,日军攻占 、武汉,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东北卢沟桥八一三事变徐州广州
3.侵华罪行
(1)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 。
(2)在中国研制细菌和 武器,用活人进行试验。实施细菌战和 。
(3)对占领区实行所谓的“ ”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南京大屠杀毒气战化学以华制华1.日军有哪些侵华罪行?
提示:(1)反和平罪: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和1937年开始的全面侵华战争。
(2)常规战争罪:南京大屠杀和潘家峪惨案。
(3)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 【知识点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军民抗日;1935年发表“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 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 的方针。
2.东北抗日军队:活跃于东北各地的抗日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八一宣言瓦窑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国民党爱国官兵:蔡廷锴、 等率军在淞沪地区奋起抵抗日军;东北军奋起抗击日军进攻山海关, 率全营300名官兵力战殉国。二十九军 等部英勇抗击进犯长城的日军;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_____________抗日同盟军;张学良、杨虎城发动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得到和平解决,从而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 、由分裂对峙到 的序幕。
蒋光鼐安德馨宋哲元察哈尔民众西安事变和平合作抗日
4.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5.青年学生:1935年的 运动,促使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一二·九【知识点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背景: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2)过程: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 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意义: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抗战。《自卫抗战声明书》国共合作2.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1)正面战场:国民党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
(2)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会议上制订了 路线;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3)少数民族抗战:蒙古抗日游击队和 等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全面抗战陕甘宁边区百团大战回民支队
【知识点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
(1)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2)1942年1月, 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
世界反法西斯
2.中共七大
(1)背景: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2)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大会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 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
3.抗日战争的胜利
(1)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 。10月25日, 光复。
(2)意义:是中国人民反对 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为 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为 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投降书台湾帝国主义民主革命世界反法西斯2.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国内因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2)国际因素: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3)日本方面: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必然失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抗战存在着两个战场,即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和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两个战场的主要区别在于: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区别是什么? 【特别提醒】两个战场的关系
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们相互依存,同仇敌忾,在驱逐日寇的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了贡献。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速发展;而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在战略相持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将抗战进行到底,战略反攻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典例1】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闻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正确解答】抗战爆发后,日本坚持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一系列积极防御的战役。如淞沪会战,国民政府坚持了三个多月,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也为敌后战场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
【借题发挥】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只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群众,这是一条片面的抗战路线,这是由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所决定的。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群众,实行全民族的抗战。1.特点
(1)从政治局面看,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同抗击日寇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从战争态势上看,多个战场并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
(3)从战争进程上看,抗日战争是一场历时14年的持久战。从1931~1937年局部抗战发展到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历经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是什么?
2.原因
(1)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典例2】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讲道:“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该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抗日战争
【正确解答】面对日寇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利益至上,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最后取得伟大胜利,这与题干信息吻合,故选D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希望国民党方面新闻机关早日发表。郑重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 见下图。
[探究讨论]
(1)中国共产党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合作宣言”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原因。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合作与抗战胜利之间的关系。
[思路点拨]第(1)问应从日本全面侵华方面分析;第(2)问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的原因要从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中共的态度、国民党的态度两个方面说明;第(3)问应指出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探究结论]
(1)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作出重大让步,表示遵守三民主义;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要灭亡中国;蒋介石表示以民族利益为重,抵抗暴力,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
(3)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竭力维护合作是统一战线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全民族同心同德、浴血奋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谢谢观看!课件21张PPT。专题二专题回顾总结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性特点及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
1.近代以来列强屡次侵华,不同时期侵华的特点
(1)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侵华的开始阶段。①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其次是美、俄。②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③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逐步增强。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侵略方式从“中外和好”到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3)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①美日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美国逐步确立在中国的优势地位。②侵华的主要手段都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2.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
(1)发动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外贸自主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破坏国防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等。
(4)割占领土:①英国:先后割占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等。②俄国先后割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③日本:割占台湾、侵占东北等。
(5)经济掠夺:①商品输出:强开商埠、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②资本输出:提供贷款、修铁路、开工厂等。③获取战争赔款。【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常考点有: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抗争与探索、抗日战争。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兼有,选择题为3~4分,非选择题一般在10分左右。【高考冲浪】
1.(2011年福建高考)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鸦片流毒中国危害国民的身心,故C项错误;A项和B项是并列选项,指出了鸦片对军队和财政的危害;而更严重的是白银“漏向外洋”,即白银外流。
答案:D2.(2011年北京高考)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解析:因为是政治讽刺漫画,因此题干材料中的“野蛮”与“文明”都带有反义的特点,由此判断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抨击西方殖民侵略的野蛮性。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皆与“政治讽刺漫画”这一主题无关。
答案:B
3.(2011年浙江高考)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解析:从材料看,当时中共主要活动区域在西北地区,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的阶级矛盾交织,中共希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此情景应出现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之后,故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较,C项早于D项,且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D项与“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口号不符。
答案:C
4.(2011年江苏高考)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
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分析题干情景,迁移有关史实,逐项思考。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开始于1938年10月,故排除①;中国飞行员属于国民党军队,故②符合题意;从“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可以判断③符合题意;从“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可以判断④符合题意。
答案:C5.(2011年上海高考)一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请回答: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依据课本内容即可解答。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如“十八省游历”“宾礼相待”“随时照料”等角度分析解答。
答案:(1)答案1: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英、美、俄。
答案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
答案3: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
其他答案: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
(2)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2: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做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