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9 14: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记录
年级 高 二 年级 学科 历史
课题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型 新授 本册第 1 教时 总第 1 教时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 1 教具安排 PPT
教学目的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
2、知道先秦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3、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4、理解中华法系的独特性,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传统智慧。
重点 秦汉以来法律与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难点
教学 方法 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加深理解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礼法结合的源远和发展,以及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教师:战国时期,孟子建魏国国君梁惠王。 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 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实际上是国君如何统治国家和治理社会的讨论,也是德治或法治优劣的讨论。 二、讲授新课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整理先秦时期的统治方式。 学生: 【展示】材料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名目繁多,如周礼规定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乐舞的规格也有差异。礼乐制度制定后,任何人不得 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岳麓版必修一教科书 教师:思考1:概括西周与夏商时期治国思想的异同。 学生: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都制定法律。 异: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还提出重民的思想。 教师;思考2:阅读教材,概括为什么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你认为怎么看待这件事? 学生:“铸刑书”公开刑书于社会。 一种观点:不利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另一种观点:顺应了春秋以来的大变革,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层统治,加强君主权力,维护社会秩序。 教师: 德治与法治之争 材料1 早期的争论: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引发的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思考3: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史实来说明。 学生:回答。 教师:讨论4:阅读教材《韩非子 有度》与《礼记 曲礼》的内容,法家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法家成为各国的治国思想?儒家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儒家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化? 学生: 教师:思考5:结合儒家与法家的争论和结果,你有何认识? 学生: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的治国理念,都要是否顺应时代需要,是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教师:活动1:阅读教材,梳理这一阶段的表现。 学生: 教师:思考2:观察表格,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礼法结合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重要特点。 【展示】材料 《二年律令》表现出明显的同罪异罚的特点,优待贵族和有爵者的规定。对于卑幼犯上的行为采取加重处罚。《贼律》:“父母告子不孝,皆弃市。……教人不孝,黥为城旦舂。” 教师:思考3: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学生:1、统治者重视采用礼法结合手段来治理国家。 2、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3、儒学已经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儒法结合更有利于维护三纲五常。 教师;思考4:为什么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学生:1、《唐律疏议》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包括律、令、格、式四个方面。 2、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历代王朝以此为蓝本创造了自己的法律。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教师:活动1:整理这一阶段的表现。 学生: 教师:思考2:基层教化:北宋出现乡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1、魏晋以来儒士重视家训的传统。 2、北宋以来理学的传播,渗透到社会基层。(朱熹《家礼》和《小学》) 教师:思考3:阅读材料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 学生: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形式上从民间自发建立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具有约束力,与法律合流。 总结: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整理本课思维导图
预习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