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材料表明( )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蓄谋已久 B.日本决定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C.国民革命失败为日本侵华提供了机会 D.日本在东北地区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2.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载:“夜幕降临,一枚炸弹在沈阳郊外的南满铁路路段爆炸,至翌日凌晨三点四十分,沈阳城遭攻破,该城被占领。”材料描述的事件( )
A.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D.标志着华北五省全部沦陷敌手
3.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场运动是( )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华北自治运动”
4.南京政府发表《告民众书》称:政府现既以此次东北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告民众书》发表的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一二·九运动
5.九一八事变后,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白山黑水之间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是( )
A.杨靖宇 B.贺龙 C.曾国藩 D.杨虎城
6.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下表“ ”处对应的英雄人物是( )
A.杨靖宇 B.张学良 C.曾国藩 D.左权
7.12月9日,西安事变发生前夕,一位记者在西安拍下了学生游行请愿时打出的标语,标语内容应该是( )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8.“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增强国力 B.地方自治
C.拥蒋反共 D.逼蒋抗日
9.有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竭尽所能使事态向和平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也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势力没有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蒋介石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改变,西安事变最终以和平的方式结束。此学者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 )
A.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B.主要因为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C.使中国内战的局面彻底终结 D.是中国共产党全力调解的结果
10.“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蒋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对于材料所述事件结局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C.蒋介石主动接受了停止内战的主张 D.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1.1931年10月5 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的广告上分别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表明( )
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B.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
C.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 D.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对于沈阳乃至整个中国,是一个分水岭。当巨大的国难降临时,古老的沈阳还在沉睡之中。22时20分,日军在柳条湖蓄意制造爆炸,开始了对沈阳筹划已久的进攻。
材料二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 日)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立即作出《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向全党指出,“立刻发动与组织广大工农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是党的中心任务,并连续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分水岭”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主张应组织武装力量在东北进行抵抗,这与材料二中的观点是否一致 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材料四图片中写道“九·一八,光记住还不够”。你认为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1946年《东北画报》上的漫画,名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
(1)材料-漫画反映的是发生在哪一年的什么事件 该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了什么政策
该政策的实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蒋介石)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张、杨对时局宣言》
根据材料二,分析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最后诤谏的原因是什么。张学良、杨虎城的这一行动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3)综上所述,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反映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A 6.A 7.D 8.D 9.A 10.A 11.D
12.答:(1)中国进入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时期。
(2)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任答两点)
(3)不一致。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言之有理即可)
(4)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祖国;我们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13.答:(1)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短短几个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蒋介石对日本侵华行动一再妥协,导致民族危机深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