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9 15: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8《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铁杵成针》以文言文的形式讲述了成语“铁杵成针”的故事:李白在眉山读书期间,准备放弃学业时,遇见了一位要将铁棒磨成绣花针的老妇人,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中要有目标,要有行动力,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本文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读起来却颇具音律美。故事用陈述性的语言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凝练的语言给了读者阔大的想象空间。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初步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文言文这种表达毕竟远离孩子们生活的时代,所以本篇文章,在读上需要老师稍加指导,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更需要继续教会学生如何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引导学生运用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引导学生读懂故事,体会文言文的凝练美。
3.借助重点语句“太白感其意”,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人物内心,感悟道理。提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尝试理解文意,同桌交流互助学去探究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重点词句学习理解文意的方法,能读懂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进而读懂故事,体会文言文的凝练美。
【教学难点】
通过解读“太白感其意”,想象老媪的语言、李白的心理活动,想象李白回到山中,刻苦学习的的场景,用文言文补白。读悟道理。多种方式诵读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学习了好几篇小古文,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来回顾一下。精卫填海中的精卫有什么品质?锲而不舍。王戎不取道旁李讲了什么故事?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我们都被车胤的勤奋刻苦的精神深深打动。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翻开课本 77页,和我一起读课题。
2.理解课题:来看看题目是什么意思吧 铁杵是用来舂米(用铁棒砸粮食给它蜕皮)或捣衣(制作衣服的一道工序,使衣服变得柔软、洗衣服)的铁棒。
(借助注释)我们知道铁杵是古代的一种工具。
出示图片。我们知道针是我们现代逢衣服的一种工具(联系生活)。成是做成、磨成。(扩词法)“铁杵成针"就是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出示图片
3.瞧,妇女手中拿着的就是铁杵,可用来春米或捣衣的铁棒,这么大这么粗,这怎么能磨成针呢 你们有什么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去看一看这个故事。
二、朗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文本,读准字音: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77页,大声地读一读这则文言文.根据停顿,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一学生读。变红的两个字“传”、“还”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该怎么读呢 生: chuán,有几个音?因为传就是传说的意思,世传就是世间传说。
评价:你看,他直接用了扩词法,就把字音读对了,像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故事咱们叫它传说”。"huán还,回去的意思,注释中有提到。(范读)
评价:你是根据注释理解了它的意思。是的.“还”是回去的意思。顺势指导“卒”字书写。“卒"最后一笔竖,稍稍出头,但是不能太长。注意字音谁再来读一读。
2.关注出处,体会古文魅力这篇小古文出自哪本书?根据注释我们可以知道出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这本书属于地理类著作。出示图片,老师把这个小古文在书中找到了。古代书和现代书是不同的,没有标点符号,并且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竖着的。3.让我们来读一读古人用的书。配乐朗读
三、运用方法,把握文意
1.同学们,我们已经读通了古文,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意思。
读古文就是和古人对话,用对方法就可以轻松破解古文。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扩词法、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猜想、查阅资料、......)
2.学习任务一:运用已学方法自读课文,想想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人物、地点。第一句话:地点——磨针溪第二句话:人物——李白、老婆婆那么这篇文章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我们用文章的语言找出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再来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分析长句子时,我们可以先理解重点词、字的意思。再来分析整句话的意思。起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经过: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①.老媪:回顾之前所学,白发谁家翁媪。体会媪是老婆婆。
②.问之:回顾王戎不取到旁李。体会“之”作为代词的意思。
③.想象一下李白会怎么文?模仿一下。结果:太白感其意,还卒业。什么意志?——坚持不懈。他会怎么想?
3.根据意思复述课文
四、深层感悟,拓展提高
1、出示:学习任务二:结合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想想,演一演。铁杵成针说的是李白小的时候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不一定真实存在。出示文言文《文徵明习字》。
2、学习任务三:运用已学方法读读这段话,想想你又读懂了什么?他有什么品质?体会文徵明坚持不懈、勤奋、努力的品质。不管是历史中的李白和老婆婆的故事,还是文徵明习字的故事。他都有什么精神?——坚持不懈。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故事就从古时候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到了现在,成了大家家喻户晓的故事,成了精炼深刻的成语。再次配乐朗读。
3、不光如此还凝结成了警世名言。还编辑成了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雕塑。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代代相传。希望同学们也可以传承优秀的文化和品质,不光自己在生活、学习上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人。这首诗还编成了诗歌,请同学们一起听一听。
五、作业设计: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身边的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评测练习
1. 读了课文题目《铁杵成针》让我产生了以下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
2.《铁杵成针》选自___________的《方舆胜览·眉州》。
3.解释下列画横线字词的意思
逢老媪方磨铁杵()
太白感其意()
还卒业()
4.《铁杵成针》讲述了_______弃学途中被一位老妇人磨铁杵的_______感动,从此发奋读书并完成学业的故事。
5.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成语来揭示《铁杵成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
《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铁杵成针》这篇课文是以文言文的形式,阐明了学生从小比较熟悉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文章篇幅短小,寓意深刻,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佳作。因此,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教学我做以下设计。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而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教学中把指导学生朗读、熟读成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自由读、范读引领、教读断句、自读巩固、互读评议、指名读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突破重难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每个句子读通顺。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学过的知识理解句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环节,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同时依据学困生的难点句进行释疑,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新方法——扩词法。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脉络——起因、经过、结果,然后依据这样的顺序,按照原文讲故事就容易多了。文言文语句极其凝练,运用单字扩词、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补白文本等方法理解文章,能事半功倍。因此对于省略句:问之,曰:“欲做针。”进行拓展,让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进行 2次对话,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话的提示语训练,丰富故事情节,通过情景小剧场让学生演一演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的是,这节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语气太平淡,缺乏抑扬顿挫。并及时给予学生朗读评价,这节课的课堂评价太少,这是我最大的失误。要想教好文言文,就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科学精致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授学生以“渔”,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