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周总理,你在哪里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诗歌层次,理解“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形象意义。
2.体会诗中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虚实结合的写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清感情线索,体会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2.体会本诗采用的“询问——呼唤、寻找——回答”这一构思的巧妙。
3.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时代背景,学习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
2.品读诗歌,领悟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崇敬、爱戴与怀念之情。
重点:理解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难点:理解“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形象意义,理解诗歌表现感情的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1.周总理的生平简介以及相关活动图片。
2.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科教文卫、工农兵商等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之际,他事无巨细,常常不分昼夜,亲自处理各项事宜;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他——就是我们的周总理!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深情,再次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起欣赏女诗人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板书课题)
柯岩(1929~2011),原名冯恺,女,满族人,出生于河南郑州,当代著名作家、诗人。1949年起开始专业创作,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主要有诗集《“小迷糊” 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最美的画册》《奇异的书简》《春的消息》《柯岩儿童诗选》《癌症≠死亡》等,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地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1.听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音,并做好标记。
(明确:本诗是一首怀念诗,故感情基调应是深沉、缓慢的。)
2.学生自由朗诵诗歌。
3.教师示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真挚的情感。
4.提问:周总理,到底在哪里?用诗中一句话概括。
师:周总理虽然与世长辞,就连他的骨灰也撒在了茫茫的大海,但他的崇高形象如昆仑般巍峨挺立,他的革命精神似长江奔流不息,人民永远不会把他忘记。
明确:周总理,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1.诗歌的题目“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你”能否换成“您”呢?为什么?
不能。因为是呼唤、寻找周总理,用“你”显得亲切,显得人民与总理亲密无间。如果用“您”只能表达对周总理的尊敬,无形中有一种距离感。
2.同学们在读诗歌第一节的时候应该重读哪些词语呢?为什么要重读这些词语呢?
“我们的”“好”“哪里”“想念”这些词应重读。“我们的”强调了总理与人民的血肉关系。“好”既揭示了人民崇敬和怀念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对周总理不朽业绩的追忆。“哪里”和“想念”出现两次,表现出人民内心寻找总理的迫切感及深切的思念之情。
3.同学们在朗读首尾两小节之后发现这两小节构成“一问一答”的脉络层次,这其中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行文之间有什么特点呢?
抒发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第一小节反复呼唤、寻找周总理,并反复倾诉人民的思念之情;最后结尾处告诉我们答案,并反复强调人民对周总理深切怀念之情。首尾照应,行文严谨。
4.既然诗歌在第一节就直接表明了全诗的情感主旨,为什么在中间又花费大量的笔墨去写“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呢?与第六节构成什么关系呢?
诗歌一开始呈现了全诗的抒情基调,第二至第五节用结构一致的诗节推出“我们”的深情呼唤,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寻找总理。这样的构思是诗人精心组织的。由雄伟的“高山”联想到革命征途,歌颂了周总理忠于革命、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由广博的“大地”联想到谷穗,进而又想到总理流下的汗水,表现了总理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辉形象;由“森林”想到篝火,进而又想到伐木工人回忆总理的情景,表现总理平易近人,关心工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特点;由“大海”联想到边防战士,进而又想到总理为战士披大衣的细节,表现总理关心战士,爱民如子的形象。这些动人的抒情场面共同表现了总理为人民辛劳一生的形象。第六小节总结上文,直接表明“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从而使总理崇高而又亲切的形象跃然纸上。
5.在寻找周总理的过程中,发现到处是总理深深的足迹,诗人接着带领读者回到了哪里呢?这部分的描述有什么用意呢?
当“我们”四处寻找周总理终未知他的去向,诗人接着带领读者回到了天安门前,运用拟人化手法,让广场作答:“呵,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省略号意味着周总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是一种虚写,是生者对去世的伟人的极度怀念所产生的幻觉,同时也可以说是生者的真实心理,表明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6.诗歌的第八小节饱含热忱地告诉了我们总理“在这里”并反复强调,联系第九小节,说说“这里”指的是哪里。总理此时已经逝世,为什么又说“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呢?
“这里”指“人民的心里”,总理虽然已经逝世,可他那伟岸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充满诗意,让人联想到总理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永远给人民带来光和热,表明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是永垂不朽的。
第一部分(第1节):询问、呼唤周总理,点明人民对他的想念之情。
第二部分(第2-8节):通过写诗人热切的呼喊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了周总理与亿万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动人情景,并反复强调“在这里”和“在一起”,从而表现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9节):高度深化总理的形象和人民深深的思念之情,形象地创造出周总理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的意境。
本诗以“呼唤”为线索,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用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来表现对周总理的敬意,创造了一种“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新颖形式,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营造了一种壮阔而动人的意境,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不朽的业绩巧妙地结合起来,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与崇敬之情。
1.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一般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相同的语句连续出现,当中没有其他语句间隔,叫做连续反复。如诗中“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这些连续反复的语句强化了人民对敬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和无边的哀思。相同的语句连续出现,当中有其他语句间隔,叫做间隔反复。如“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我们对着森林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这些间隔反复的语句更动人地表现出人民对总理的思念,有利于场景的展开,意境的开拓,诗行回环反复,富有节奏感。
2.借助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创造了感人的意境,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仿佛也满怀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使之拟人化,更生动感人地表达了全国人民衷心敬爱周总理的感情。同时,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仿佛成了周总理革命一生的见证人,从不同方面描述周总理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感人情景,使人感到格外亲切,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3.虚实描写相结合。这首诗把对总理的怀念、讴歌与追述周总理一生的业绩结合起来,诗中呼唤、寻找、回答都是艺术想象,是虚写;通过回音展现的一幅幅动人画面,是实写,是总理生前工作的真实写照。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到南疆,曾经到处传诵着这首诗。可是,现在的课堂就很难读出当年的那份感动。大多数学生对周总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崇敬,带着这样一种陌生感拉长声调深情地呼唤“周——总——理”,不容易起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激起同学们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就需要运用分析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读带讲,边读边讲,对诗歌的语言、结构等进行分析,同时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领会诗人质朴诚挚的感情和诗歌深邃动人的意境,从而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