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有深厚的基础。先秦是大一统思想的酝酿时期。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等级分封制国家结构,已经饱含着大一统的制度萌芽。战国时期,结束混乱,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这些都说明在先秦时期,大一统的制度、血缘、文化认同观念已经产生。秦王朝建立之后,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人民都在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本活动课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为指导思想。从不同角度认识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朝代的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大一统国家的认识。理解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的了解。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体的阶段性发展演变,掌握其基本特征
2、以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为例,分析其政治、经济、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3、了解我国历史上考核与监察制度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大一统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活动分工: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探讨下问题:
第一组:
探讨从先秦到明清中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不同历史阶段,认识统一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第二组:
以具体的某一个统一的王朝为例,分析其政治、经济、思想、选官、监察、法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第三组:
了解我国历史上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大一统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第四组:
探讨历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大一统的影响,通过了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了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
活动准备:
教师:
(1)给学生提供与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相关的历史资料、书籍或相关网站资料,给学生联系学校图书室,微机室或其他途径,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2)向学生介绍制作课件的方法技巧和要求。
(3)对学生进行分工。指定或有学生推荐八位同学,他们成为班里四个小组的代表,分配任务,让他们根据要求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学生:
(1)查阅书籍网上搜索收集和整理资料。
(2)在整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做成简单明了的课件,并且能通顺流畅的讲解。
活动步骤:
课前活动:教师将学生制作好的课件,加以整合修改,并组织学生试讲,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课堂活动:
(1)教师引导进入活动课的主题。
(2)学生按照顺序,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教师加以总结并升华,着重强调家国情怀的引导。
课堂展示:
教师:
首先讲解“大一统”的含义:
“大”:指重视、尊重
“一统”:指一体、统一、治理
“大一统”:指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并进一步指出: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
说出探究角度:
第一组:
探讨中国走向大一统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不同历史阶段,认识统一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第二组:
分析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三组:
了解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大一统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第四组:
通过了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认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
请每一组的代表走上讲台,进行展示:
第一组: 中国古代分裂与统一
一、大事年表:
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
春秋战国------战 乱 分 裂 元前770-----前221年
秦汉——封建大一统确立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公 元220-----581年
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公元581---907年
五代、辽、宋、夏、金 ——民族融合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公元907---1271年
元朝---大战乱大分裂后的分久必合 公元1271---1368年(真短)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公元1368----1912年
二、分裂与统一时间对比:
分裂时间:统一时间=1271:2707≈0.47
结论:国家的统一是长期的,分裂是短暂的。
三、统一因素
分裂中国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①人民渴望统一
②出现几次局部统一 或短暂统一
③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④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结论:统一是发展的主流
一:从时间上看,国家的统一是长期的,分裂是短暂的。
二:从历史作用上看,统一时期的作用大大超过分裂时期。
三:从分裂时期上看,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第二组:大一统国家
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时期
展示李白的诗,引导出秦王扫六合,通过地图简单直观的呈现秦朝统一的过程,得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并理解统一的艰难,加深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的艰巨性。
展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3、军事: 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4、经济: A、统一度量衡B、统一货币C、统一车轨,修驰道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增加了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的这些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因为暴政,秦二世而亡,被汉朝取代,在汉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好巨大贡献的是汉武帝。
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中央: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地方:刺史、推恩令、酎金夺爵。
经济:货币官铸、盐铁官营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
对外:张骞出使西域
图片展示,简单讲解张骞出使西域。并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并于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有汉一代,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样,后来的隋唐时期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1、册封 2、和亲 3、设立管辖机构 4、贸易往来
展示唐朝疆域图,分地区讲解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
西北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与回纥(回鹘)的关系:
唐太宗——瀚海都督府都督
唐玄宗——册封怀仁可汗
——出兵助唐平叛
唐肃宗——同回纥首领和亲
——回纥同中原经商
对东北的管理:
唐玄宗——黑水都督府
——册封渤海郡王
东北地区首次纳入中国版图
南诏: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吐蕃:和亲、会盟 展示文成公主入藏示意图。讲解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唐王朝同吐蕃的关系。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展示元朝的疆域图,并讲解
1、东北:辽阳行省辖区直至库页岛
2、北部:岭北行省达到西伯利亚地区
3、西南: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4、东南: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西南:明朝: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贵州设省
清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清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
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施琅进军台湾,郑军大败。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省。
西藏:明朝:设立卫所和僧官制度
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设驻藏大臣
乾隆帝:金瓶掣签制度
蒙古:乾隆帝平定葛尔丹叛乱,
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新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乾隆帝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展示清朝疆域图
清朝前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到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西夸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抵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达太平洋,东南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及西沙、南沙等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和蒙古盟旗。在各省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的管理;又在中央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在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秦朝统一六国到清朝基本确定中国的版图,历朝历代统治者和各族人民都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第三组:从中国古代监察看大一统
首先提出一个小问题:监察制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然后讲述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这一部分是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有一定难度。
秦汉——形成阶段
特点:体制紊乱,组织尚未完全独立,监察和行政不分。
魏晋——发展阶段
特点:御史台逐步从行政机关脱离,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形成了中央监察机构的初步统一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形成,谏官系统开始规范。
隋唐——成熟阶段
特点:御史权力扩大,并享有部分司法权,形成台谏并立的局面。
宋元——强化时期
特点:首开台谏合一先河,闻风弹人,定期奏事,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元朝形成全国范围的垂直监察网络。
明清——高度完备
特点:改变了唐以来监察机构台谏并列,明代科道分立的体制,实现了监察组织的空前完整和统一。
总结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监察权地位崇高,监察体制健全。
2: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
4:强调行政系统与监察系统分离。
5:注重监察机构内部监察。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断完善的作用:
1、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与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防止权臣当道,维护皇权独尊, 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3 总体上,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有利于维护大一统。
第四组: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看大一统
中国的行政区划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且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从未间断。可以说中国的行政区划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保存最完整的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中央权力机关为了统一、有效地管理整个国家,对其所辖领土按地域进行的区域划分。在阶级社会里,行政区域的划分首先取决于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 同时也要考虑疆域大小、地理环境,以及管理、经济、社会、人口、民族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形成了国家,也出现行政区划的萌芽。例如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由此可见,无论是商朝的“方国”还是西周的“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商、周王朝之间都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1、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
2、汉初,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3、汉武帝以后,沿袭秦制,实行郡县制。
4、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5、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主要是道-府(州)-县。
6、宋代的行政区划是路-州-县三级制。
7、元朝的行政区划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
8、明代改革行省制度,以省(布政使司)-府-州-县四级区划为主
9、清代是三级行政区划,以省-府-县和省-直隶州-县为主。
展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请思考:根据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你从表中“三个层级”分别得出什么认识?由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得出认识:
1.一级制:高级政区的最终趋向是行省制度的确立
2.二级制:在各朝代无论怎样变化都是统辖县的机制
3.三级制:县的名称一直延续不变最为稳定
结论:
县级体制是古代地方政区层级的主体,是古代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最稳定的地方行政区划。
通过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朝代的交替变更,行政区划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 变更行政区划,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边疆地区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因此,它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大一统
活动总结: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特点:
一、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我国历史上曾速度出现分裂科学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同一,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鲜明特点
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加强中央集权。
三、郡县体制
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国家的稳定。
四、因俗而治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也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比如我国历代统治者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我们现在做事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