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9 16: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讲述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隋唐至两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了中华文化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学好本课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古代外交,为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奠定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初步具备了查找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在进行新课教学的同时,应该进行适当的提升,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2、能通过阅读课本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并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交融起到什么作用?(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4、能通过阅读史料使学生对朝贡体制有所认知,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5、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王仁波先生在《隋唐时期的墓室壁画》中推测: 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礼宾图》自左到右,依次为大食使节、吐蕃使节、高昌使节、三位鸿胪寺官员。东壁《礼宾图》自左到右分别是三位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样貌、发型、服饰呈现出什么特点?这两幅壁画反映出什么?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设有鸿胪寺这样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民族事务和对外交往,壁画也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章怀太子墓墓道壁画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引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为什么说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端?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由昭君墓和霍去病墓引发思考汉朝时期面对强大的匈奴汉朝采取了和亲和战争的方式,都起到推动民族融合的作用,除此之外汉朝还采取哪些方式推动民族交融?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屯田的影响?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通过哪些方式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2、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交融起到什么作用? 3、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依据唐疆域图和右侧文字材料,唐朝在边疆设置了哪些管理机构?起到了什么作用? 4、阅读教材结合两幅地图,你认为宋朝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隋唐和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在唐代的民族关系中同学们较为熟悉的应该是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通过文成公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融起到的作用。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怎样理解元朝对西藏实行有效的管理? 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所述长城的“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作用。 3、结合教材分析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的? 阅读教材和史料,了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通过长城材料的补充说明,让学生了解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体系还起到民族交融的作用
【知识小结】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时间梳理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时空观念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自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连接着中国、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2、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后汉书·东夷列传》 3、从吉备真备和晁衡材料看二人对中日关系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隋唐、宋朝还有哪些中外交往的史实吗 4、1793年,马戛尔尼一路受到中方热情款待,但其船队却被插上“英吉利贡使”的长幡。在他们的礼品清单上,“礼物”被改为“贡物”,……负责接待他们的大臣在给皇帝的奏折中都是说他们远在重洋,经数万里之程,历十一月之久,来向天朝输诚纳贡……这种“认知系统”决定了“天朝”从皇上到臣民只能从狄夷“向化”、主动要成为中国“藩属”的角度来理解此事。——雷颐:《天朝体系vs条约体系——清廷的应对与反思》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反映出清朝何种外交思想? 5、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阅读教材和史料,了秦汉到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解读史料,解答问题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以中日关系为例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在日本出土的“金印”印证了早在汉朝中日有着友好的交流。通过诗歌了解日本留学生晁衡和他的大唐情结,而和他一起来唐的吉备真备则回到日本推动唐文化在日本传播。从而体现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通过材料了解朝贡体制,分析影响。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小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 历史教学园地网 根据时间梳理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时空观念
课堂小结 看着这流传千年的《礼宾图》,我仿佛听到沙漠深处传来阵阵驼铃声,又宛若闻到咸涩的海风,它随着使节的队伍从欧亚非,一路飘到长安,展现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而我们今天提倡的“一带一路”正式传承了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和平、和睦、和谐、合作共赢、共商共建的理念。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