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峡》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5 21:3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三峡》说课 步骤:1、说教材
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过程
5、说教学效果及板书设计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教学目标①、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②、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③、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二、说教法
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准备采用“情境设置法”和“读——品——悟”三步教学法实施教学。
我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教学方法,一则因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应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启发感悟与思考,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二则符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知规律,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品味、赏析、感悟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四、说教学过程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抽学生赛读,并作出点评。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识记字词阙处 重岩叠嶂 襄陵  曦月
御风 沿溯 素湍 绝山献
长啸 属引 涧  飞漱  翻译下列句子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第三步、再读课文,领略三峡的美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
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总结:三峡山:绵延、高峻————雄壮美
夏水: 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季:萧瑟凄凉——————凄婉美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_____面描写,体现了山峦的______,山势的_______;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_____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________特点。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____修辞手法,突出水势______特点。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_____,写“潭”用______,写“柏”用____,写泉用____。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五步、背诵课文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准又快!作业:
1、收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句。
2、做课后研讨练习前两题五、说教学效果及板书设计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板书设计:三峡山:绵延、高峻————雄壮美
夏水: 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季:萧瑟凄凉——————凄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