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以什么为生?
思考一下他们这样长期生活有什么局限性?
经常迁居
食物来源不稳定
种植
定居
食物稳定
农耕文明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4.初步掌握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氏族
原始群居
采集狩猎
采集狩猎
思考: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什么后果?
后果:食物来源不充足,人们居无定所,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引发战争等。
平均寿命仅17.7岁
平均寿命26.4岁
回顾——归类小游戏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有四大特征:磨制、农耕、定居、制陶。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遗址?
它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
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
遗址:红山、半坡、良渚、
河姆渡、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
都分布在江河附近。
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什么是农业?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原始农业
原始种植业
原始畜牧业
那么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1. 时间:
2. 兴起地区:
3. 农作物:
4. 发展变化:
黄河中下游(北方)、 长江中下游(南方)
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距今10000年左右
北方——粟、黍 南方——稻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稻(大米)
粟(小米)
黍(黄米)
意义: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表现
表现1:农业向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
表现2:刀耕火种→耒耜耕作
表现3:家畜饲养开始出现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4个标志: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猪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的形成
④磨制石器的发展
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遗址名称 河姆渡遗址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地处流域
原始农业 农作物
农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形式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长江流域
水稻
磨制石器,骨耜
猪、狗、水牛
陶器;玉器;简单乐器(骨哨);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
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陶器上的稻穗纹
原始农业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
古老的稻作遗存
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
起源地之一
猪纹黑陶钵
陶猪
原始畜牧业
表明河姆渡人饲养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骨耜
河姆渡出土
骨耜是用偶蹄类动
物(如:水牛)的肩肿骨制成的。
河姆渡人农业工具以
骨耜最为典型
农业生产工具
说明河姆渡人
会制作陶器和玉器,
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原始手工业
陶埙
玉器
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的房子?这种房子有什么实用性?
原因: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温热。
作用:①通风防潮;②防虫蛇猛兽;③下层可饲养家禽家畜。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河姆渡木构水井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7000年前的水井
水井和草棚复原图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掌握凿井技术,他们饮水更方便了.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遗址名称 半坡遗址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地处流域
原始农业 农作物
生产工具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形式
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流域
粟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弓箭长矛,石球,渔钩,渔叉
猪、狗
彩陶;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衣(骨针、骨锥、纺轮)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骨铲
生产工具
半坡遗址角锥
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原始农业
猪下颌骨
狗下颌骨
原始畜牧业
半坡居民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人面鱼纹彩陶盆
原始手工业
纺轮
纺线工具
1956年半坡出土的陶埙
思考:半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的房子?
半地穴式房屋构造图
原因: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作用:抵挡风雨,防寒保暖。
灶坑
半坡遗址图
柱洞
房屋聚落
壕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
河姆渡
半地穴式
干栏式
判断下面分别是哪个遗址的建筑,请说明各自特点和判断依据
黄河流域,北方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长江中下游,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防虫蛇猛兽;下层可饲养家禽家畜。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
①距今时间不同;
②房屋建筑样式不同;
③所处地区不同;
④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距今约7000年前)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距今约6000年前)
①都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
②都产生了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
③都定居生活,
具备农耕文明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不同原因:地理自然环境不同,南方湿润多雨,北方干旱少雨。
材料一:山东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距今5千年前后,大汶口原始居民会制作黑陶和白陶。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很多且精美,有的墓室一无所有。
据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状况?
表明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私有制产生,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材料二: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祭坛上权贵的墓地里,随葬品丰富且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的随葬品很少。
史料实证
课堂总结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2.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还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龙山文化遗址
D
B
3.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 )
A.河姆渡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5.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是在(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C
A
D
9.文明因多样面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摘编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成为古今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和纽带。
材料三:2019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等4点主张。而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斯金纳则发表“文明冲突”的谬论。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写出距今约6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代表名称。(2分)
(2)为四大发明做出贡献的湖南耒阳人是谁?(2分)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孕育的法律文明成果是什么?(2分)
(3)请写出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2分)列举一例唐朝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2分)
(4)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一项与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有关的交流互鉴的文明成果。(2分)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类世界的不同文明?(2分)
(1)半坡原始居民。
(2)蔡伦;《汉谟拉比法典》。
(3)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鉴真东渡或玄奘西行;
(4)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加以改进后传播到西方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5)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