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堂同步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堂同步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31 09:2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东北三省沦陷敌手
2.北京有两条大街分别叫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其命名的原因是( )
A.他们二人都是出生于北京的名人 B.这两条路是由他们设计的
C.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中为国捐躯 D.他们为解放北京立下了战功
3.1937年7月17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上述谈话内容表明蒋介石( )
要抗击日本侵略者 B.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
C.要寻求美国的援助 D.决定停止内战
4.在中共中央的多次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12月,马保三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名义,宣布武装起义。使用这一番号说明( )
工农红军完成改编 B.西安事变已得到和平解决
C.工农红军完成长征 D.国共两党的矛盾已经消除
5.在中共中央的多次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在中共中央的多次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由此可见,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重要因素是( )
中国共产党的推动 B.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
C.日本侵华局势的扩大 D.蒋介石的反省
6.“虽然我们的军队,在华北各处前线也显示了无比的英勇与壮烈的牺牲,但是为全世界目光所集中,而且具有左右整个战局的影响的,却无疑是我们保卫大上海的战争。"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抗战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D.淞沪会战
7.“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下列表述跟这首歌密切关联的是(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B.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被粉碎
C.抗战后中国取得的首次大捷 D.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战役
8.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周年活动中,某地准备了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进行展览。其中,最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资料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抗战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9.一位日本士兵记录了1937年南京城沦陷的情景:“他们(投降的中国士兵)成群结队,如同蚂蚁伏地而行”我们居然就是对这样的人不停开枪射击”“好多还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这一记录( )
A.掩盖了南京城沦陷的历史真相 B.说明中国政府已完全放弃抵抗
C.成为日军侵华暴行的有力罪证 D.反映了日军极力炫耀战争成果
10.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戴了多年的五星帽,而要换上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军帽时说:“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奔赴东北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D.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
二、非选择题
11.回顾1937年的那些事,感受中国军民的抗战历程,正视历史,展望未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37年的“摩擦”】
材料一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争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日本右翼团体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
(1)材料一反映了日本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歪曲 依据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否真的“希望就地解决"摩擦,为什么
【1937年的合作】
材料二 “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数万名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国民革命军军服……面对民族危亡,曾经的对手摒弃前嫌,共赴国难。
(2)“曾经的对手摒弃前嫌”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反映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这次合作具体表现有哪些
【1937年的英雄】
材料三
(3)1937年8月,材料三中的爱国官兵都参加了什么战役 这次战役有何重要意义
【1937年的暴行】
材料四 我无能为力,我对南京的最后印象——死亡的中国人,死亡的中国人,死亡的中国人。
-美联社记者麦克丹尼尔
(4)阅读材料四,美联社记者为什么会形成“死亡的中国人”这一印象
(5)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1937年惨剧真相的事实,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中日关系。
参考答案
1.C 2.C 3.A 4.A 5.A 6.D 7.B 8.D 9.C 10.D
11.答:(1)七七事变。不希望。因为七七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的,其目的是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2)由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中日民族矛盾。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3)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
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5)对这些右翼势力的行为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严正抗议,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