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五四运动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30 08: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五四运动课时练习
选择题
1.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取消二十一条”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1919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
A.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D.巴黎和会促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3.下图《新申报》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共“一大”
4.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他所说的前一个“天安门”是指(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D.开国大典
5.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为要求条件。”这表明( )
①五四运动扩展到上海
②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③工人已经举行浩大罢工
④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某学者认为:五四爱国运动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是中国现代外交的起点。其依据( )
A.弘扬了爱国精神,改变了弱国地位
B.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了思想解放
C.昭示了反帝决心,拒绝了无理要求
D.显示了人民力量,重组了革命阵营
7.1919年6月,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其主要原因是( )
A.陈独秀、李大钊到了上海领导运动
B.上海学生运动规模超过了北京
C.工人罢工,并成为运动的主力
D.北京学生转移到上海继续斗争
8.“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召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材料所涉及的运动的性质是( )
A.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
B.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C.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9.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10.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它是中国( )
A.近代史的开端
B.近代化的起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11.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2.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A.维新思想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13.1919年,北京一群青年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山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我们把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称为( )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红岩精神 D.井冈山精神
14.下图是五四运动时期的纪念章,它最让我们铭记的五四精神是( )
A.和平 B.自由
C.平等 D.爱国
15.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论述,最正确的是( )
A.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是其导火线
B.6月初后,运动中心在北京
C.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D.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6.小王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
件应是( )
(1)时间:1919年。
(2)地点:北京、上海。
(3)结果: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4)意义:体现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A.五四运动 B.中共诞生
C.北伐战争 D.百团大战
17.“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维新变法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8.《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段材料反映出这场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学生和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C.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D.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人民革命运动
19.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爆发时间是1919年5月4日
B.6月,上海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C.北洋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D.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0.“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阅读这一材料,我们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
A.学生是因为听到了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战争的消息开始罢课的
B.工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没有任何成果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取得斗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21.五四运动之所以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促进作用
B.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C.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D.十月革命的鼓舞
22.古人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来勉励学生要潜心学习;而1919年,一群学生用满腔的热血和炙热的青春彰显爱国情怀,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D.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23.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潍坊大地。后来,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在回忆和评价五四运动的文章中说:“大陆赤祸蔓延,政府迫迁台湾,五四运动为其主因,应负绝大责任。”这从反面说明了五四运动的影响是( )
A.促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D.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24.像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但唯独1919年的这一次,激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其中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 )
A.大学生是热血青年
B.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作用
C.国人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觉悟渐次提高
D.弱国无外交
25.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而设立的,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要继承并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A.艰苦奋斗
B.爱国主义
C.开拓创新
D.乐观主义
二、非选择题
26、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3 000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随后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全国各地学生纷纷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自动举行罢工。而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随后,“三罢”斗争扩展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相继被免职,被捕学生获得释放。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1)观察材料一漫画回答,巴黎和会上作出了怎样的规定,导致德国人如此沮丧、日本人如此得意?这一规定直接引发了国内的哪一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什么是“五四精神”?
27、列表梳理五四运动
导火线
时间
地点 北京(前期)、上海(后期)
口号
经过 前期:运动的中心在 , 站在最前列。 后期:运动的中心转移到 , 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结果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质
意义
五四 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反帝反封建的精神;甘于奉献的精神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已去,就是在于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去维持公理,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1)这是哪次运动的传单?这次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宣言中的“外争主权”指什么?“内除国贼”又指谁?
(3)宣言希望全国工商各界参加爱国运动,结果怎样?
(4)宣言最后的“两个信条”表现了这次运动的什么精神?我们该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答案
1-5CBCAB 6-10CCADC 11-15DCADA 16-20ABBDB 21-25CACCB
26、(1)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事件:五四运动。
(2)原因: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运动后期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3)“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争到底、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精神。
27.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地点 北京(前期)、上海(后期)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经过 前期:运动的中心在北京,青年爱国学生站在最前列。后期: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结果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 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反帝反封建的精神;甘于奉献的精神
28、.(1)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收回山东青岛主权;
曹汝霖等人。
(3)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五四精神”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是斗争到底,不怕牺牲的民族主义精神。
作为新世纪的中国青年,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建设繁荣、民主、文明和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